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餐桌上的文化与情感

时间:2022-04-10 12:19:39  浏览次数:

在北京我们有一个酒局,一共六个人,叫六根,酒局叫醉醒客。六人都是北漂,在城里飘来飘去不知怎么地就飘到了一起,酒局持续了九年之久,至今没有要散的迹象,反而一段时间不聚,就有人在微信群肉麻地说“喝一下吧,想你们了”……于是约一地儿,不醉不归。

有人叫我总结六根酒局持久不散的秘诀,我想有三点:一是没有目的性,就是喝酒吃饭闲聊侃大山,随性而来尽兴而归,没有压力。二是彼此熟悉,十分了解,因此时常童心大发,不用戴着面具,时间长了,有了情感依赖。三是满足于食物的分享,以吃为中心话题,符合原始社会的社交初衷。

我深深地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那么重视在一起吃饭?饭局文化那么发达,最深层次的原因不是满足口腹之欲,也不简单是追求童年的感觉,而是寻找并维护一种友情的温暖。食物不仅是社交的载体,更是促进情感交流的工具,所以对中国人见面最日常的问候语“吃了吗”不要有轻视心理,它貌似肤浅、重复、无聊的背后,隐藏着老祖宗千百年积累下的人际智慧。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第一面就被“吃了吗”这句话拿下,从此以后成为宁死无悔的中国粉。

我在2000年的时候来到祖国第一大城市北京,同时也把乡土习惯带了进来,同一个小区里,住的邻居多是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的外地人。那还是BBS时代,在小区的网络论坛上,认识不久就约上了,以家庭为单位轮流请客吃饭,每每到请客那天,请吃饭那家无不倾其所有,把珍藏的好酒、拿手的好菜端将上来,三五个家庭大人小孩十多口人,有座位的坐着,没座位的站着,吃得不亦乐乎,间或点评各地菜的风格味道,酒足饭饱后就地解散。

以2003年非典为分水岭,我们这个小区的家庭聚餐取消了。仿佛约好了似的,以前聚得挺欢的诗人饭局、文人饭局,在频率上也骤降。再后来的年份,大家都显得越来越忙,一年能聚一次的,都算是不错的交情了。如果两帮刚认识的人在一起寒暄“有空吃饭”,通常这个约定可以视为一种客气话,这样的约饭,可能永远不会实现。每每在握手告别时,我不由自主地说出“有空吃饭”,内心总有点说谎般的歉疚感。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中国的饭局,充满了仪式感,被提炼出来那么隽永的文化味道,也灌注了如此众多的情感元素。互联网让年轻人变成了一个个孤独旋转的个体,饭局文化也变成了人手一个手机刷朋友圈、抢红包,好好地吃顿饭,居然变成了一件难事。

有时候真想穿越到古代,或者回到三十多年前的童年,体会一下吃饭作为一个盛大节日的味道啊。

(本文转自韩浩月博客,有删减)

责任编辑/邹佳璇

推荐访问:中国 餐桌 文化与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