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补丁”的加贴钞票
时间:2022-04-11 09:51:21 浏览次数:次
说起钞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钞票的概念,绝大多数是专用纸张印制的,无论币值大小,钞票的正背两面都完整平滑,而在钞票上另外再打个“补丁”就鲜为人知了。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东北旅大地区,就曾经流通使用过打“补丁”的钞票。在我国钱币收藏界,对这种打“补丁”的加贴钞票,不仅归到红色收藏品系列,而且还称之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仅有品,因为在它的背后承载着精彩的故事。
1945年8月8日,根据《 雅尔塔协定 》和《波茨坦公告》,苏联对日宣战,同年8月9日苏联出兵我国东北。当时为解决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对日作战的经费,按《中苏友好共同对日作战协定 》规定,苏联红军司令部于1945年10月22日至1946年4月底发行了苏联红军司令部钞票,当时人们简称为“苏军票”,有1元、5元、10元、100元四种面额,发行总额97.25亿元。该钞票系在苏联国内印制,图案具俄罗斯传统风格,均带有水印,流通使用仅限于我国东北地区。
1946年4月底苏军开始撤离东北,“苏军票”仍然继续在东北流通。国民党不但撕毁了停战协定,而且向我东北解放区大举进攻,占领了东北主要铁路干线和大、中城市。由于苏军撤离时没有将“苏军票”印版移交国民党政府,国民党当局害怕苏联人利用旧钞版再增加发行或把印钞版交给共产党,1946年8月1日国民党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发布第四号布告,下令“凡苏联红军司令部在撤出东北境以前发行的百元钞,即日起停止流通,限期登记兑换”,企图将“苏军票”挤向共产党解放区。为此,我党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于1946年8月7日起,停用“苏军票”100元钞,10元以下钞票照常流通。
当时辽东半岛南端,东起大连、西至旅顺、北到金县石河站的一小块地区(当时称为旅大地区),由苏联红军驻军并实行着“军事管制”。按照1945年8月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规定,国民党势力不能进入这一地区,实际上成为我党领导的一个解放区,并成立了“关东公署”进行管理。为了防止解放区以外被禁止流通的废“苏军票”流入掠取物资、扰乱和破坏金融,1947年4月关东公署征得苏军同意后,在旅大地区进行币制改革,将在当地流通的“红军票”打“补丁”(贴上相同面额的“面值贴”)继续流通。该种“面值贴”由苏联远东银行代为印制,大小类似邮票,票幅28毫米×37毫米左右,“面值贴”只有100、10元两种面额,100元为绿色,10元为棕色,由关东银行和苏联远东银行大连支行负责粘贴兑换。根据苏方和关东公署公布的兑换方法,凡群众所持100元、10元两种面额的苏军票,均须加贴“面值贴”方可在市场上流通。面额5元、1元者,可不加贴,仍许可通用。1947年5月23日至27日,旅大解放区内每一位成人可兑换加贴票3000元,每一个12岁以下儿童可兑换1000元。剩余部分可登记存入公署,尔后按月限额支付,逾期不予办理,这种在钞票上打“补丁”方可流通使用,在我国货币发行史上尚属首次,而且也是唯一仅有的一次。
在“苏军票”10元、100元钞上,用手工加贴“面值贴”的做法,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当时旅大地区面临日伪时期发行的废钞票大量流入的压力,而且时间非常紧迫,根本来不及重新设计发行在解放区的流通货币,只得采取在原来流通的纸币上加贴“面值贴”作为一种应急措施,从而起到封锁边界,抵制废钞币入侵,保护解放区的金融市场秩序。1948年11月开始发行关东银行券,作为旅大地区流通的本位币,同时限期兑换回收加贴的“苏军票”。
这种打“补丁”的“苏军票”加贴钞票只发行流通了1年多,本身发行数量不大,加之兑换回收较为彻底,至今存世数量已不多,具有非同寻常的收藏价值,目前一张打“补丁”的100元“蘇军票”加贴钞票,其市场价值比未打补丁的“苏军票”高10倍以上。
[打“补丁”的加贴钞票]相关文章
- 上一篇:穷极工巧返璞归真的核雕收藏
- 下一篇:岁月过往,重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