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22-04-12 09:55:40 浏览次数: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也都在与时俱进,而此时水工地质工作对环境构成了一定的破坏,尤其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前,我国水工地质发展情况相对落后,这对我国自然环境和地理地貌发展都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更甚者可能会引起自然灾害,进而对人类的生存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对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是对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环境地质、水文地质以及工程地质三个方面对当代水工环地质近况进行了分析,随后简要给出了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对策,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关键词:水工环:地址现状:发展趋势
1.引言
我国现阶段水工环地质现状不太乐观,对生态建设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虽说随着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的开展,能够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向好的发展态势,并且满足社会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但是对于我国自然环境以及地理生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严重时有可能对人类生存产生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加强对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来说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水工环地质工作研究现状解析
2.1环境地质研究现状
环境地质工作作为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评价环境质量、防治白热灾害的基础工作,在环境保护以及国土资源规划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前由于化工产业的发展,导致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全球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就我国来讲,当前也在不断推行和探索能够治理环境、防治自然灾害的研究方法,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水文地质研究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技术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当前在进行水文地质研究时,地质学家主要是结合对地下水研究提取的参数值,经过对地下水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最后对其是否能被人类利用做出判断,因此在水文地质研究上,是广泛且复杂的。
2.3工程地质研究现状
工程地质作为一门被单独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其经过近几十年的發展,其也包含了丰富的研究内容以及具有指导性的理论知识,其从脱离地质学到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为现代工程地质研究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当前的工程地质研究重点是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结合我国的实际条件,对理念进行优化,以推出与我国工程地质实际情况相符的理念,进而推动该方面技术的发展[1]。
3.水工环地质工作研究的领域以及方向
3.1主要研究领域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低,只达到了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加上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增加了开发的难度,因此要将地下水作为水资源调查的重点。我国面临人口大量增长、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从而导致了资源问题愈加严重。在我国沿海地区人口相对集中,地质环境比较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例如环渤海地区的海水入侵滨海水层等环境地质问题。基于此,对于沿海地区的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数据可以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提相对供科学依据。
3.2研究方向
在研究方向上要以实践作为基础,并且发挥理论研究的指导意义。根据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首先将针对地质结构信息源复杂性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把确定性预测方法及其他方法合理的结合,构建灾害性地质过程预报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及时预测。其次,对地质灾害做出评价,并模拟地质灾害,对其进行控制。整个过程需要重点研究的是复杂地质结构的三维描述,通过对施工工程进行模拟,利用优化动态理论,模拟出灾害的整个过程,从而进行有效的规避,以及整合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从而使我们更好的防范地质灾害。再次,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工环地质工作对技术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其中高效准确的工程地质系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涉及单位地质数据库多维立体资料等多项内容,为水工环地质工作提供了的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能够更加清晰准确的观测到地质情况。最后对3S技术进行研究,其作为水工环地质工作与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适合于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环境的评价。核心是GPS技术,可应用于空间环境、灾害等各项实践工程中。综合以上情况来看,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工程地质的研究工作无论是在应用还是科研领域都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4.水工环地质新突破的对策分析
4.1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我国当前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在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应该与时俱进响应国家号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一些非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观念,尽量提前采取环保措施,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环境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4.2促进科技发展,推动水工地质工作进程
要构建一个科技创新的平台,用来发展水工环地质工作,实现技术的创新与进步。首先是满足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其次还能为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方便[2]。加强核心技术的开发力度,增强科研工作水平。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仪器设备,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监察工作,采用先进的仪器扫描技术,全面具体的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合理应用物理探测技术,对地质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为寻找水找矿创造便利。
4.3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抓好工作进程
当代水工环地质发展的现状是,人才缺乏,适应新时代的水工环地质工作的专业人才需要花大力气进行培养,并把工作人员每方面的待遇水平提高,只有保证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条件达到优越,才能够吸收更多的技术人才,这是提高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与此同时,需要把工作的落实力度加大,制定满足我国现时期水工环地质工作要求长期规划与发展方向相符的制度。在制定此制度之前,需要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增强调研工作,对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在借鉴其他国家地质勘察工作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方案,并以此为依托展开后续巩固工作,从而促使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发展更进一步[3]。
5.结束语
结合以上情况来看,水工环地质工作作为一项国计民生基础工程,与人们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发展因素的限制,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还是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的,并且对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了不利影响。针寸水工环地质所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其根源人手,对于传统方法去糙取精,加强技术方面的发展创新,促使高新技术尽可能的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方便,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减轻对环境的污染,重视人才的培养,为水工环地质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锟,陈诚探究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有色金属,2017(4):93-94.
[2]刘良昀.浅探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00252.
[3]张栋华.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发展[J].山西建筑,2016,42(21):73-75.
[4]朱慧明.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及对策[J].西部资源,2018(3):7677
[5]李建龙.浅析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部资源,2018(3):84-85.
[6]叶玮.水工环地质勘查问题防治对策分析[J].西部资源,2017(6)80-81.
[7]李建龙.探析新技术新方法在水工环地质勘查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8(4):46-47.
[8]佟其伟.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 31(04):191-192.
[9]郑拓飞,高桂珍,毕研发.当代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论体系应用与未来趋势[J].民营科技,2013(10):175.
[10]赵晶.关于水工环地质及岩土工程理論体系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45.
[11]刘睿.论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7):88.
[12]任法衡.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与对策浅析[J].西部资源,2018(01):81-82
[13]叶玮.水工环地质勘查问题防治对策分析[J].西部资源,2017(06):80-81.
[14]张玉一.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资源,2017(01):64-65.
[当代水工环地质工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相关文章
- 三峡库区码头工程水工结构物施工及平台选择
- 微膨胀混凝土后浇带防裂技术在水工结构中的应用
- 水工结构工程裂缝的成因及防治
- 浅谈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
- 如何控制水工建筑混凝土结构机理破坏
- 基于水工建筑的防渗透技术的探讨
- 水工建筑水渗透情况分析与水工建筑中的防渗透技术
- 水工环地质勘察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
- 水工环地质勘察问题分析及防治对策
- 决策科学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试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 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
-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 机械制造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
- 地震工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趋势
- 中国船舶舾装现状与发展趋势
- 2022年度“十四五”时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与治理重点
- 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关于地质学奠基人“章丁翁李”的综合评论
- 地质勘查和深部地质找矿技术分析
- 关于煤炭地质勘探方法的解析
- 浅析工程地质学教学改革
- 讨论环保机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基于绿色低碳理念下的施工现状及技术应用
-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 当代工业设计大师马可·纽森
- 当代信息是否安全的标准研究
- 当代科技革命与食品科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在当代体育宣传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