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施安丽运用先天经络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时间:2022-04-13 09:45:27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介绍施安丽教授运用先天经络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施教授认为,阳气亏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温补阳气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其创用先天经络疗法,以神阙为轴心补元阳,调任脉而助三焦气化,补脾胃以充养先天,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名医经验;施安丽;先天经络疗法;慢性心力衰竭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12.030

中图分类号:R259.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12-0120-03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SHI An-li in treating chronic heart failure by applying Congenital Meridian Therapy. Professor Shi considers “yang qi deficiency” is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warm yang and tonify qi” is the key of treating the disease. Professor SHI An-li creates the Congenital Meridian Therapy which uses Shenque as the axis to tonify yang, adjust conception meridian to activate triple energizer, and supply spleen and stomach to nurture congenital conditions. It has a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

Key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SHI An-li; Congenital Meridian Therapy; chronic heart failure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施安丽教授独创先天经络疗法,即以补先天之阳气为治疗核心,以助三焦气化为关键环节,从而恢复人体水火既济的平衡状态,体现了施教授针法重视整体的学术思想。经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施教授临证运用先天经络疗法治疗心脏、呼吸、神经等系统疾病,如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心包积液、咳嗽、帕金森病等,取得较好疗效。

心衰是指各种原因造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射血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1],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最后阶段,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上,目前西医以作用于神经-体液机制的药物为主,但患者再住院率、病死率仍较高。施教授独创的先天经络疗法属中医外治法范畴,可安全而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独特优势。现将施教授运用先天经络疗法治疗本病的经验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特征,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喘证”“心水”“水肿”等范畴。施教授认为,心衰总体病机为阳气亏虚,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复杂,多由外感邪气、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心病日久,导致阳气亏虚,血脉不通,血不行则为水,水瘀互结,成为复杂之证。心衰病程较长,从早期到终末期,症状、证候演变多,应执简驭繁,抓住“阳虚”这一本质。《素问·痹论篇》在论及五体痹、五脏痹时,强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指出心衰病机为血脉不通。血脉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血脉不通多因阳气不足所致。《伤寒明理论》:“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阐述了阳虚在心系疾病发展中的重要性。故临证宜把握整体,启动先天经络补元阳、调任脉助三焦气化、补脾胃以充养先天。

2 先天经络疗法

2.1 以神阙为轴心,补元阳

施教授经过多年潜心研究,认为以神阙为轴心的腹部有一个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经络系统。此系统可能形成于胚胎期,胎儿出生前,母体气血由脐带及周围经络向胎儿运输营养,胎儿出生后,脐带脱落,但腹部经络系统向全身提供气血的功能并未消失,并发挥着人体动态阴阳平衡的重要作用,故称之为“先天经络”[2],此“先天”乃元阳、肾阳。先天经络包括任脉及胃经、脾经在腹部的主要穴位,共28个。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千金翼方》载:“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分别论述了阳气在人体生理及心衰病程中的重要作用。施教授认为,心衰病机演变早期多为心阳虚,中期为脾阳虚,后期为肾阳虚。阳气虚损贯穿始终,肾为先天,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故温补肾阳是关键。

先天经络之轴心——神阙位于腹部正中脐的位置,是元气会聚之所,为温补肾阳之要道。《类经附翼·大宝论》曰:“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神阙作为先天之结蒂,为人体阳气的储藏部位,可布精于五脏,推动和激发脏腑的生理功能,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抵御外邪入侵。彭祖《小续命蒸脐法》指出:“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內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神阙为肾间动气所处,藏蓄两肾之间的阳气,即命门之火,生气之源。心衰患者短气不得卧、乏力、神疲等皆为阳气不足表现,故可通过针刺神阙所在的先天经络补元气、温肾阳,以激发脏腑功能。

2.2 调任脉,助三焦气化

心衰病机关键在于阳虚。阳虚则阴盛,水液不循常道,停于上焦,水饮凌心射肺,则喘咳不已、不得卧;聚于中焦胃肠,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流于下焦,则小便不利、下肢肿胀。《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三焦是气血津液升降出入通道,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则水液代谢功能紊乱。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其脉气与六阴经相连,为“阴脉之海”,具有调理五脏精气的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中,施教授指出任脉汇集了三焦之气,即上焦宗气、中焦水谷之气、下焦元气,因此在调节全身气机、助三焦气化方面效果明显。《脉经》“此为任脉,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即指出任脉主气机失调所致病症,任脉具有调节整体的功能。

在穴位方面,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是宗气汇聚之所,可通任脉,调补宗气,用于治疗上焦气机不畅引起的心肺疾患。如《针灸甲乙经》云:“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鸠尾为任脉络穴,位于胸部剑突下,为上、中焦交接处,对上、中焦之气起着连接作用,故能开胸利气,上下通调。又“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又为三焦之原穴,可顺达三焦之气,通调水道。

上脘、中脘、下脘是调理中焦气机的要穴,可助脾胃运化,升清降浊。其中,中脘乃胃之募穴,六腑之会,是脾胃运化的枢纽,可治脾胃之虚实,通降六腑气机;该穴又系任脉与手太阴、少阳、足阳明交会之所,沟通阴阳经络,散布精微于五脏六腑,助三焦气化。

气海位于前正中线脐下1.5寸的位置,为腹部纳气之本,《医宗金鉴》谓其“主治一切气疾”。故气海有通调气机、纳气固本之效。关元与足三阴经交会,又为下焦元气聚集之地,乃命门真阳,为阴中之阳,有补虚培元、交通阴阳之功,《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记载:“小肠之募,募结通阴之募,因此泻心火能利水,小肠与心表里相通,肾与心包络相交,小肠名赤肠,属阳所化之阴而结关元,使心肾相交也,足三阴任脉之会。”

2.3 补脾胃,以后天养先天

《医宗必读》有“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肾为元气之根,人体阴阳始生于肾,受之于先天,并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充养。心衰虽以元阳(肾阳)亏虚为本,但治疗不可一味温阳、助气化,而疏忽后天脾胃之用。阳气的产生和三焦气化均以脾胃化生的阴血、津液为物质基础。李中梓曾阐述:“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亏虚,气血生化无源,则阳无以生,三焦气化不利。故应顾护后天脾胃,助精微化生,以补元阳(肾阳)的亏损。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乃气血生化之源,为多气多血之经,同时又是三阳经中阳气最旺的经络,《灵枢·经水》有“足阳明……脉大血多,气盛热壮”。故施教授临证往往采取更深的针刺以补气血、生阳气。

足阳明胃经通过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连,发挥充养先天的作用。《灵枢·五音五味》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可见,冲脉在腹部有内、外两支,内支并足少阴肾经,外支并足阳明胃经。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有蓄养、调节经脉的功能,可联络胃肾二经之气。故行针时,多由胃经斜刺贯肾经,以后天养先天。其中胃经之天枢为大肠经募穴,是脏腑经气聚集输注之处,可激发脾运,补虚泻实。另取与神阙、天枢同一水平的足太阴脾经穴大横,其位居脐旁4寸,别名“肾气”,为足太阴、阴维之会,可健运脾气,充养肾气。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76岁,2016年6月4日就诊。患者反复胸闷、气促8年余,再发伴下肢水肿1周。既往有心衰、高血压病史。平素口服螺内酯、培哚普利、美托洛尔缓释片等。今年初至今因心衰急性加重反复住院3次。1周前,胸闷、气促再发,伴双下肢水肿,于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通过调整抗心衰方案、加强利尿后,气促稍改善,但仍气短,余症未见缓解。刻下:气短,胸闷心慌,头晕乏力,背部发凉,思睡,纳差,小便少,大便质稀量少,阴囊及双下肢水肿。舌淡黯、边有齿印,苔薄白,舌下脉络曲张,脉沉细。查体:体温36.6 ℃,脉搏79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36/88 mm Hg(1 mm Hg=0.133 kPa);神清,精神疲倦,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79次/min,心尖区3/6收缩期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脏未触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42%,二尖瓣中度反流、三尖瓣少量反流。胸片示:心影明显增大,心胸比>50%,肺淤血。西医诊断:心衰,心功能Ⅲ级,高血压2级(很高危)。中医诊断:心衰(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治以温阳化气、化瘀利水。

施术方法:①针刺先天经络。取膻中(向上平刺0.3寸),鸠尾、上脘、中脘、下脘、水分、气海、关元(向上斜刺15°进针1寸),双侧滑肉门、双侧天枢、双侧外陵(向前正中线斜刺45°进针1.5寸),双侧大横(直刺1.5寸)。于患者吸气时进针,行小幅度低频率捻转补法1 min,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②体针。取双侧膈俞、心俞(向上斜刺15°进针0.5寸)活血通络,于患者呼气时进针。行大幅度高频率捻转泻法1 min,留针10 min。每日1次。

治疗当晚,患者背部发凉明显减轻,气短减轻,小便量增多约200 mL。治疗3 d,背部无发凉,心慌胸闷缓解,阴囊水肿消退。治疗7 d,气短又减轻,纳食改善,大便可成形,水肿消至膝以下。治疗14 d,诸症消失。查:舌淡红、边有齿印,舌下络脉无曲张,苔薄白,脉细。巩固治疗7 d。2016年6月27日复查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數48%。胸片示:心影明显增大,心胸比>50%。随访2年,病情稳定。

按:本案患者心病日久,阳气亏虚,阳不制阴则水饮泛滥;停于上焦则见胸闷;流于下焦,则见阴囊及下肢水肿;阳虚温煦失职则背部发凉;气化不行可见小便短少;《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阳气者,精则养神”,今阳气受损,则见心慌、思睡;元阳虚损,脾阳生化无源,脾失健运,可见纳差、大便质稀而量少;血脉失于温通,则瘀滞不行,可见舌淡黯、舌下脉络曲张。故治以温阳化气为主。施以针刺先天经络,配合膈俞、心俞活血通络。

4 小结

心衰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现有治疗方法对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并不明显,且易反复。施教授经多年临证,认为心衰病机为阳气亏虚,血脉失于温通,血不行则为水,故衍生出瘀、水等病理产物。其中阳气亏虚贯穿心衰始终,是其易复发的重要因素。所谓“治病当以保扶阳气为本”,故治以温补阳气,恢复其正常气化功能。施教授基于中医整体观,首创先天经络疗法,其核心为补元阳,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任脉调节上中下三焦,助一身阳气运转,各脏腑功能气化正常,则疾病可消。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6,8(9):19-66.

[2] 施安丽.健康本源:砭术新说[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171- 172.

推荐访问:心力衰竭 经络 先天 疗法 治疗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