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辨证浅析手足十二针的组方特点
时间:2022-04-13 10:33:28 浏览次数:次
关键词:阴阳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手足十二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37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85-02
手足十二针是针灸学泰斗、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乐亭先生的临床宝贵经验,用于治疗中风、高血压、瘫痪、痹证等。该组穴位由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组成,左右共十二穴,故名手足十二针[1]。这些穴位配伍精妙,与脾、胃、肝、肺等脏腑有着紧密联系,参与着人体阴阳调节,气血化生,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1 手足十二针
1.1 足三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四总穴之一、胃经之下合穴,可发挥健脾益气、降逆和胃、益气养血、补益虚损的作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合治内府”。下合穴主要用于治疗六腑疾病,《难经·六十八难》曰:“合主气逆而泻。”故取足三里可奏通降胃气之功,《黄帝明堂经》载:“足三里主热病汗不出,善呕,苦痉,身反折……胃气不足,肠鸣腹泻,泄利,食不化。”《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云:“腹中雷鸣,食不化,逆气而吐,取章门,下脘,三里,灸中脘。”此外,足三里还有补益的功用,如《针灸大成》曰:“足三里主胃中寒,心腹胀满,肠鸣,脏气虚惫,真气不足,腹痛食不下。”又如《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足三里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足三里,其五行属土,又因脾胃为中焦五行属土,可谓之土经土穴,故功效擅长调理脾胃、益气养血、补益虚损。
1.2 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与足太阴脾经的公孙在胃、心、胸处汇合,故具有治疗胃系病证的功用。心包经下络三焦,取之可以通三焦之气机。历代医家在治疗呕吐时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任脉腧穴为主。因此,针灸止呕并不拘泥于经络脏腑络属,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治疗呕吐不仅可取胃经穴位,手厥阴心包经也十分重要。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药略》曰:“哕呕无度,针手厥阴大陵穴。”《补辑肘后方·治卒胃反呕啘方》曰:“葛氏治卒干呕不息方:灸两腕后两筋中一夫名间使各七壮。”李梴《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曰:“吐,针内关,入针三分,先补六次,泻三次。”可见心包经穴位在治疗呕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3 三阴交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为足太阴、少阴、厥阴之会,主要起到健脾、养血、止呕的功效。三阴交的健脾作用如《针灸大成》所述:“三阴交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脾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泻食不化。”肝藏血,脾气散精,肾藏精,精血互化,三阴交一穴连三经,故又为养血之穴,古代医家多用三阴交治疗妇科疾病和各种血证。营血充足,滋养脾肾,使先后天之本得养,又因脾主四肢肌肉,因此,三阴交健脾养血的作用可以濡养四肢。此外,《针灸集成》提到:“呕吐,中脘、内关并针,三阴交留针,神效。”《圣济总录》认为“三阴交主呕哕”,说明三阴交尚有一定的止吐功效。
1.4 阳陵泉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八会穴之筋会,具有和胃降逆、濡润筋脉的作用。中医认为,呕吐不仅与胃有关,与胆亦有密切关系。胆气上逆可见呕苦,古人提出可以刺胆经穴位治疗此病。《灵枢·四时气》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黄帝明堂经》云:“阳陵泉主胆胀,胁下胀满,呕吐逆。”这些论述表明呕吐亦可选用少阳胆经穴位,阳陵泉为少阳合穴,合主气逆而泄,且合穴是经气流动盛大的部位,阳陵泉通过调节胆经经气降逆止呕。阳陵泉还是八会穴中的筋会,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可促进中风后肢体功能的恢复。
1.5 合谷、曲池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合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解得病者,取之合。”其后《难经·六十八难》又做补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喘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另外,《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因此,原穴合谷、合穴曲池可以通过穴位的远治作用起到调理肠腑的作用。
2 组方分析
从气血辨证来看,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前者补益胃气,后者调养阴血,使五脏充养而体力充沛。曲池、合谷、三阴交相配,使新生之血流动畅通而无瘀滞之弊。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合谷、曲池二穴可以通过络穴,沟通表里两经,间接调理肺气。《素问·经脉别论篇》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水谷精微由脾胃吸收后有赖肺气散布周身,曲池、合谷调理肺气,三阴交为肝、脾、肾经交会穴,肝主疏泄气机,活血行血,因此,该组穴位有益气生血、补而不滞的特点。
从脏腑辨证来看,手足十二针重在调脾、胃、肝。足三里
与内关均具有治疗胃系病证的功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肝者,罢极之本。”脾主四肢肌肉,可见,人体能耐疲劳的关键在于肝、脾二脏。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助足三里健脾益气,又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具有一穴调三经的特点,能益气养血、补益肝肾、濡润筋脉,二穴通过作用于肝脾,调节气血,使人体能耐疲劳,改善疲乏无力。
从阴阳理论来看,足三里、阳陵泉、合谷、曲池属于阳经经穴,内关、三阴交属于阴经经穴,具有阴阳并重、阴阳共调的特点。《医贯·阴阳论》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因此,中医学向来重视阴阳并补。从五行的角度分析,手足十二针偏重于土穴,其中的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均为五输穴中的合穴,阳经合穴属土,中医认为土爰稼穑,土载万物,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性质,因此合穴偏于补益,在经络理论中,合穴是经气盛大流行的地方,气血最为充盛,这些特性奠定了手足十二针的补益基础。王乐亭先生更在手足十二针的基础上增加章门、中脘、关元、太冲,组成了治疗诸虚劳损的十全大补针方。
从经络归属来看,手足十二针取穴偏重于阳明经,足三里、合谷、曲池均为阳明经穴。阳明经多气多血,手足十二针重点作用于气血充盛的阳明经,从而激发整个机体的气血阴阳恢复平衡。足阳明胃经脏腑络属上与被称为“后天之本”的脾胃相联系。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以阳明取穴为主体现了王乐亭先生治病重视胃气的特点。足阳明胃经还可充养奇经,与督脉、任脉、冲脉、阴跷脉和阳跷脉均有穴位相交汇,其中与冲脉关系最为密切。《灵枢·五音五味》云:“冲脉……其浮而外者,循腹各上行。”冲脉在腹部有内外两支,内支并足少阴肾经,外支并足阳明胃经。冲脉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之海”,有“渗诸阳、灌诸精、渗诸络而温肌肉”作用,因此,足阳明胃经化生气血,通过充养冲脉而濡养周身。此外,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中唯一与气街相合的经脉。胃经的分支“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灵枢·动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指经脉之外气血通行的道路,是沟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五脏六腑与四海的通道,是八会穴联系与经脉标本根结间联系的通道,可以蓄积气血,调节控制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四海。根据足阳明胃经的偱行,此处所指为四气街中腹部气街。“腹有气街”分布于腹部及诸脏腑与腹部及腰背之间。“腹之气街”与水谷之海相联系,故足阳明胃经还通过气街益气养血,濡养周身。足三里、三阴交位于胫部,“胫之气街”与冲脉血海相联系。胫之气街蓄积下肢负重、行走时所需之气血,以保障人在行走奔跑、负重时对气血之所需,手足十二针穴位组方中均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属于“根”、“本”部,这些穴位的功效和相互作用均通过气街而得到加强。此外,气街尚有代替补偿作用,《灵枢·动输》云:“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从合,相输如环。”因此,气街是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之外气血运行的侧支旁路,可发挥其“络绝经通、侧支旁路”的代偿替补作用。
3 小结
手足十二针的上述特点奠定了其扶正为主的治疗思路,治病重视胃气,具有益气补血、强健脾胃、阴阳并重的特点。组穴中均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属于“根”、“本”部,使调节经络的作用通过气街而得到加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连接脏腑及四肢百骸,手足十二针的组方从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八纲辨证及经络辨证立意,正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体现。因此,我们在临床组穴中要学习手足十二针的组穴思路,综合运用各种辨证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麟鹏.北京中医医院临床经验集粹[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75-80.
(收稿日期:2012-12-09)
(修回日期:2013-02-10,编辑:梅智胜)
- 上一篇:小鹅痛风与浆膜炎混合感染诊断与治疗
- 下一篇:穿透性心脏损伤的术后护理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