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临床效果的分析研究

时间:2022-04-14 09:54:41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多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猝死,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且具有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1]。溶栓治疗是早期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较早的发现与治疗能够及时疏通患者血管,恢复冠脉血流量,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缓解病情[2]。本文主要探讨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分配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0-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3±6.79)岁;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31-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81±7.12)岁。所有患者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该实验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允许,并且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3]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并及时进行吸氧治疗;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心肌酶以及肾功能检查;溶栓治疗: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天一次;将150万U的尿激酶加入到100ml的生理盐水配成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30min内完成滴注;然后进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h注射一次,持续1周。

观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之前先进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治疗。其余治疗方法均与对照组相同。

连续治疗5天。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以及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其中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绞痛以及死亡等。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71.11%,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88.89%,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为37.78%(包括心律失常3例、心功能不全5例、心绞痛4例、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3%(包括心律失常1例、心功能不全2例、

心绞痛1例、死亡2例),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

3.讨论

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会造成血小板的聚集,形成血栓,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溶栓的方法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属于一种活性蛋白质,其作用是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溶解纤维蛋白,进而使血栓溶解,能够降低心肌的损伤程度,具有心肌保护作用,是临床上首选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4]。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效果显著。低分子肝素有抗凝血酶Ⅲ的作用,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减少血栓的形成。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进行肝素治疗,能控制患者血栓的生成,对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显著[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溶栓治疗前用肝素治疗对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锁龙,何博生,胡小霞.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探讨[J]. 当代医学,2014,(20):133-134.

[2]李忠贤.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觀察与分析[J]. 临床医学,2014,(05):54-55.

[3]钱锦涛,孔质彬.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23):229-230.

[4]罗福如,刘福松,唐志斌,等.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 中国医药科学,2014,(15):51-53.

[5]夏月华.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5,(35):36-37.

推荐访问:肝素 心肌梗死 溶栓 分析研究 临床


[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临床效果的分析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