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种植业如何被摧毁
时间:2022-05-28 14:00:02 浏览次数:次
大豆行业面对转基因时的摇摆政策,已经让4000万中国农民成为了牺牲品;反对转基因的人们,依旧享受着转基因食品的实惠,却让农民承受着反对转基因的代价。
近日,一条《农业部批准转基因大豆进口》的新闻引人注目。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破天荒”的事情。中国早在2004年就批准转基因大豆进口,来自孟山都、先锋、杜邦等国际农业技术巨头的转基因大豆品种一直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并以豆油的形式最终进入大多数中国人的腹中。对于这条新闻。我们真正应该要深思的,是“转基因摧毁中国大豆种植业”这个事实。
大豆种植业已全面“沦陷”
中国大豆进口量占比80%,即便在政策保护下,本土产量也已不断萎缩。“大豆种子白送都没人要”,在去年的春耕密集期。黑龙江农资销售员时晓晶如是说,“大豆种子卖不动,大豆肥也是如此。到目前为止,卖出的700多吨化肥中只有1吨大豆肥,可见几乎没人种大豆了。”
根据黑龙江大豆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1996年我同大豆进口量为110万吨,2000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1200万吨,4年间连豆价格指数从3546下跌到1791,跌幅将近1倍。2004年,国际国内大豆价格快速上涨,沿海加工企业采购大量进口大豆后,市场价格又快速下跌,连豆指数在半年时间内从3963点下跌到2674点。当年大量高价采购进口大豆的沿海企业亏损严重,多数企业被迫出售资产或股份。外资乘机参股或收购,中国大豆产业链条从加工环节断裂。
与此同时,国产豆油的市场份额在逐年缩小。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统计,2005-2006年度。国产大豆压榨数量740万吨。占国内榨油消费总量20.85%。此后一路下滑,2008-2009年度,国产大豆压榨数量2207万吨,占国内榨油消费量5.23%。2009-2010年度,国家实施扶持国产大豆政策之后,国产大豆压榨加工数量回升至600万吨,占榨油消费市场份额13.64%。根据黑龙江大豆协会测算,最近两年国产大豆压榨数量占国内榨油消费量10%左右。而目前的现状是。从原料到加工再到食用油市场。中国大豆产业已被跨国公司控制。
作为国内最后一块国产大豆生产基地,黑龙江等东北_一省的大豆产业链已陷入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总署的数据,去年国产大豆产量约为1300万吨,进口大豆约为6000万吨。进口量占比继续加大,而国产量如果不是有最低价收购等国家保护政策支撑,只会更惨淡。可曾经,中国是享有“大豆故乡”美名的。
现在,超市里已难觅以国产大豆为原料的豆油了,清一色标注的都是“原料:转基因大豆”。早在2008年,黑龙江最大的豆油压榨企业九三油脂集团,就已将5座加工国产大豆的黑龙江工厂停工,仅保留加工进口大豆的沿海3座工厂正常经营。这是因为当时国产大豆的国家保护价收购为1.8元,比进口大豆贵,所以加工企业收购国产大豆只能亏本。
此后这种形势延续,价格高、出油少的国产大豆几乎不再被豆油加工企业问津。这导致我们现在在超市里只能看到“原料:转基因大豆(即进口大豆)”的豆油和调和油。即便那些标榜“非转基因”的食用油生产企业,也仅是在花生油等本就没有转基因品种原料的领域“夸口”,其生产的豆油和调和油同样是使用的转基因大豆。
转基因大豆:“许吃不许种”
以这次新闻中被农业部批准进口的孟山都大豆MON87701×MON89788为例,这种大豆被植入某種基因,使得大豆表现出两种性状:一是能毒杀害虫;二是能耐除草剂,所以可以放心往田地里喷除草剂,而不用担心伤害大豆作物。
而我们有过下田经验的人大概都能回想起自己当年用双手和镰刀在地里除草的情形,以及不喷农药就会出现铺天盖地的虫害。由此也能明白为什么使用传统方法种植国产大豆会被迅速排挤。
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的年度报告,去年全球约81%的大豆产量为转基因大豆,所以不仅是中国的国产大豆被排挤,任何以传统方式种植的大豆地盘都在萎缩。“许吃不许种”逻辑上难以讲通,或许是民意影响下的摇摆政策
放开转基因大豆进口,却不放开国内种植,说明官方认为转基因大豆食用无害,种植却可能有害。问题是,中国实际上已经是世界第六大转基因作物耕种国,近乎100%的中国棉花为转基因棉花,达到近6000万亩。中国可以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棉花(还小面积种植了转基因木瓜、白杨树、西红柿及甜椒),却不能种植已经在多个国家大范围种植的转基因大豆,逻辑上很难讲通。
实际上,中国官方对于转基因粮食作物在中国的种植呈现出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农业部的网站上专门设有为转基因“说好话”的栏目,甚至该栏目一度占据醒目位置,农业部专家也对转基因技术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另一方面,农业部又始终强调我国没有批准转基因粮食作物商业化种植,并对放开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持有非常审慎的口径。
这样的态度与欧洲很相似。欧盟食品安全局的科学家团体对转基因作物态度非常开放。一直强调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但在落实层面上,转基因作物在欧盟的推广显得小心翼翼。
谁能对转基因粮食说“不”
去年5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著文称“坚决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发出这样的声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转基因玉米已经对中国的玉米种植业形成了威胁。去年全球转基因玉米种植占比已达到35%,发展下去就是“第二个大豆”。
随着转基因小麦和水稻技术的成熟,“第三个大豆”、“第四个大豆”也完全可能到来。面对这样的趋势,中国该做出何种应对?是继续“许吃不许种”,放任各类粮食种植重蹈大豆覆辙,还是“闭关锁国”。靠限制进入保护国内粮食种植业?
“闭关锁国”自然会使中国的粮食科植业偏安一隅,但是代价将十分惨痛。
在当今的转基因大潮中,各国都在试图分得一杯羹。美国靠技术取利、南美靠种植获益,阿根廷甚至靠转基因种植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就连反对转基因的“大本营”欧洲。巴斯夫、拜耳等农技公司也研发出不少转基因品种,靠售卖技术尝到了一些甜头。而中国如果“闭关锁国”,将错失很多机会。
更重要的是,拒绝转基因意味着承受高物价。这个后果欧洲人似乎能接受。但中国人能否接受相当存疑。
欧洲人可以用拒绝消费的手段迫使转基因码铃薯在欧洲停产,但中国的转基因豆油却并未在中国网友的“抵制”声中滞销——2012年中国的豆油产量依旧在增长,喊着“转基因让中国人断子绝孙”的人们正在把更多的转基因食品吃进肚里。
- 上一篇:共轭亚油酸的合成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 下一篇:遥远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