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军粮食产业可怕吗?
时间:2022-05-28 14:21:01 浏览次数:次
放松粮食领域的行政控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对外开放的同时更要搞好对内开放,这是比争论外资进军粮食产业利弊与否更有意义的事情。
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到2008年已经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
外资的进入,给一些国内粮食企业带来了恐慌。一些人士也在担忧,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后,凭借其强劲的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国内粮食流通格局,挤压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控制中国粮价,从而危及国内粮食安全。据媒体报道,一些外资企业在申请《粮食收购许可证》的时候,已经遭到当地粮食主管部门的拒绝。原因是上头通知,要求停止对外资企业发放许可证。
然而,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基本上都有外资进入,我们为什么对粮食业外资还抱着一种“欲迎还拒”的态度呢?粮食业的外资真的如“洪水猛兽”般可怕吗?
◆大豆市场“沦陷”引以为戒?
在反对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的理由中,中国大豆市场开放的所谓“教训”,经常被放在首位。
一般的说法是这样的: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跨国巨头开始染指中国大豆业。2004年,在遭遇国际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被外资低价兼并。2008年,据美国农业部预计,中国全年将进口3550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将首次突破70%。中国90多家主要国内榨油企业中,64家已变成外资独资或合资,控制了中国85%的实际加工总量。大豆定价权基本旁落。大豆市场的“教训”历历在目,许多人认为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也许会重蹈覆辙。
那么真实情况如何呢?首先,大豆市场的“沦陷”丧失是不是因为放开大豆市场造成的本身就值得商榷。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食用油、禽肉制品的摄入不断增加,而大豆一方面可以榨油,另一方面压榨后的豆粕又是重要的饲料原料,因此国内不断增加的食用油、禽肉制品需求,使得中国大豆需求不断增加,而国内大豆供给有限,因此大豆进口不断增加。2008年大豆进口依存度估计突破70%,国内供给严重不足。
中国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的大豆,而国际上大豆贸易市场份额基本上被“ABCD”垄断。“ABCD”这四个字母代表着四家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跨国粮商: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据说目前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都控制在这四大粮商手中,这四家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具有很强的定价能力。因此,只要中国需要进口大豆,那么就需要和“ABCD”打交道,而国内粮食进出口企业没有一家的实力可以和上述四家相提并论,强弱对话中,弱者自然难以占到便宜。
因此,即使中国不放开大豆市场,只要中国需要进口大豆,那么大豆的定价权仍然还是为跨国巨头所控制。大豆定价权的丧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大豆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过高,同时缺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话语权的世界级企业。大豆市场因放开导致大豆定价权的旁落,仅是一种托词。
中国大豆供给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是国内大豆市场受制于人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国的粮食整体却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给自足。粮食进出口仅占消费的5%,加上中国政府的限价政策,国际贸易无力影响到国内粮价。
在中国,政府一直采取相当保守的粮食安全政策,中央及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庞大。根据有关研究统计,目前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占年度消费比例估计在50%以上(国际上目前在18%的安全警戒线徘徊,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粮价近年暴涨,国内粮价尚显安稳的根本原因),同时在这50%库消比中,官方储备又占了大多数。这种情况下,外资进来,怎么可能像大豆一样轻松操控中国粮价呢?
◆需要保护的“幼稚产业”?
一些人认为,与外资比较起来,中国粮食产业还是“幼稚产业”,在其还没有茁壮成长起来之前,放开市场,外资携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任其在中国攻城略地,中国粮食产业必定丢盔卸甲。因此,需要对这些“幼稚产业”再保护一段时间,等他们成熟起来,再放开国门,与外资厮杀不迟。
但是,既然关起门来搞了许久,还是“幼稚”,再多保护一些年头,就能够由“幼稚”走向“成熟”吗?关起门来,自然也可以发展,但是人家就不发展吗?恐怕这种发展差距会越拉越大吧。
遥想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各行各业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又有多少行业不是所谓的“幼稚产业”呢?
然而,我们还是毅然地打开了国门,结果我们的许多“幼稚产业”在和外资面对面的竞争中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真正地成熟起来了。相反许多被过度保护的产业(粮食业即为典型),多少年过去了,闭门修炼的“内功”不但没有长进,反而与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永远处于“幼稚”状态。可见,以国内粮食产业竞争力弱为由,拒绝对外资开放是经不起推敲的。
◆挑战行政性垄断利益?
现在一些意见担心外资如果进来,凭借其巨大的优势,有可能造成垄断。垄断确实会危害产业发展,并损害消费者利益。但是中国不是有《反垄断法》吗?如果外资真的造成了垄断,那是法律的事情。除非政府对自己颁布的法律没有信心。
再者,如果外资真的垄断了,也是经过竞争造成的垄断,不是依托行政特权造成的垄断。而竞争性垄断是难以长久的。因为垄断造就的超额利润迟早要被打破。然而行政性垄断却不同,只要政策不变,行政性垄断暴利却可以长期存在。
那么粮食行业存不存在行政垄断?这个应该不言自明——中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储备领域的行政性垄断还少吗?相比竞争形成的自然垄断,在特定的政府体制下,行政垄断更加危害产业发展,损害消费者利益,并且往往比竞争造成的垄断为祸更烈。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粮食产业发展多年,还是归为“幼稚”的主要原因。
因为市场对内没有开放,粮食产业民间力量一直受到压制,发育极为不充分。直到今天,中国农民的粮食80%以上都是被国有企业收走。这就是为什么反对对外资开放的主要是一些大型垄断国有粮食企业的原因,因为外资进来,其垄断利益将会面临直接的挑战。而这种反对,和他们反对粮食进出口和贸易流通对内开放的原因是一样的,其实质也就是要维护行政掩护下的垄断地位。
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就认为,外资可以通过收购中国粮食流通中的中小企业来把持销售环节,而且还可能哄抬物价。同时,农民也更愿意把粮食以高价格卖给它们,国家储备粮制度就会失控。
但是,看看在中国的现实,真的是这样吗?国家储备粮的后盾是什么?是国家财政。外资巨头,再有钱,不会比中国财政还有钱吧,怎么会担心政府储备在收购环节竞争不过外资呢?
而且,从根本上说,如果外资和政府竞争收粮,那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去问问中国农民,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他们经常遭受的困扰是什么?“卖粮难”肯定是他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就在粮价表面“高涨”的今天,东北农民今春还在为“卖粮难”发愁,结果国家又是托市收购,又是给予运输补贴,一方面为了做空、压抑粮价,一方面为了“促进”东北粮食的收购和销售。
“卖粮难”是什么?那就是农民想卖粮,却找不到买家。如果说,政府为了不至于农民利益受损,由国家财政出面收购,现在如果外资进来,解决这种“有效需求”不足,既节约了财政资金,又提高了农民收益,有什么不好?
至于担心外资进来抬高收购价格,恰恰相反,这不是担心的理由,反而是高兴的理由。抬高收购价格谁受益?农民是直接的受益者。中国政府不是一直说要提高粮食收购价吗?现在外资有可能帮助中国农民做到,有什么不妥吗?
当然,在某些方面看来也许是不妥的,因为粮食收购价上来了,他们就不能低价收粮了,他们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外资进来,“农民也更愿意把粮食以高价格卖给它们,国家储备粮制度就会失控”,不知道为了冠冕堂皇的所谓国家“储备”利益,要把农民的利益置于何地?农民有机会提高价格卖粮,居然危害了国家储备粮制度?
国际上,一国的粮食储备包括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家,粮食储备以民间储备为主(比如企业和农户的粮食储备)。然而中国的粮食储备中,政府储备占了大部分。但大家都知道,政府储备需要花费大量的财政资金,尤其是在某些政府体制下,成本更高。而在应对市场的变化上,远远不如民间储备。
然而,或者是由于计划经济思维作祟,或者是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发展不够久,又或者是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某些方面总觉得市场不可靠,一些政府部门仍然希望将大部分粮食控制在自己手中。中国自身的经验教训和管理理论都早已告诉我们,这样的做法成本是相当高昂的。
其实,政府只要制定好粮食进出口制度,只要在市场紧张之时,保证粮食不从各种非正规或者地下渠道走私流到国外,只要中国的粮食价格和农业政策让粮食生产有保证,我们的粮食安全就不需要因为外资的到来而紧张莫名。
◆引入外资未必不好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中国经济至少可以再保持30年稳定增长。他的一个关键理由是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而技术的升级是维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要素,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在长时期内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技术升级的速度快,成本低,从而经济也就可以实现一定时期内的持续增长。
但是,如果我们闭关自守,拒绝外资,那么这种“技术差距”就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所以,中国的绝大多数产业,包括粮食产业在内,为了实现产业的升级与发展,不能拒绝外资,更不需要惧怕外资,应该以一种坚持改革开放的心态,去拥抱竞争。
当下我们要做的,其实是营造适宜于企业竞争的环境,让民营企业、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一同有效竞争,一同服务于中国农民群体民生和中国消费者利益。
现在,国内粮食企业基本上以国有企业为主,而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受到政府机构的行政干预仍然过多,国有粮食企业更甚。国有粮食企业的使命是忠实地执行政府机构的意图,盈利上的考量较少,或者即使有要求,往往也是软性的,难以有真正的约束。
但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盈利的要求,是对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根本的标志。现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国有粮食企业类似于政府行政职能的延伸,政府对企业的考核往往以是否出色完成了行政使命为要务。一位中国发改委官员就曾直言不讳,“中储粮并非企业,主要任务不是创造商业利润”。由于不以利润为考量,这些企业大多数类似于行政事业单位。
然而在任何国家,行政效率是没法和市场化的、有竞争的企业效率相比的,这是一个常识,这就是为什么国内粮食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因为有太多的行政限制和政策性负担。
因此,放松粮食领域的行政控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对外开放的同时更要搞好对内开放,这是比争论外资进军粮食产业利弊与否更有意义的事情。
(《南风窗》2008年第21期,作者为该刊记者。小标题有改动)
[外资进军粮食产业可怕吗?]相关文章
- 储备粮库(有限公司)粮油安全普查自查工作报告 粮食库存检查自查报告
- 2022年粮食局中心学习组学习计划【精选推荐】
- 2022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升粮食产能实施意见(市级)(粮食工作)
- 2022年度商务粮食局扶贫工作总结
- 2022年度xx市粮食生产工作方案(范文推荐)
- 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
- 2024年粮食安全生产精彩发言稿
- 有关可供开发养老项目土地类型及相应开发途径调研报告修改 养老地产土地性质
- 【开展用地评估节约集约用地调研报告】节约集约用地
- 【土地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 提高重大工业项目质量和效益调研报告|空气质量数据分析
- 【工业地产项目调查报告】地产项目立项报告
- 【文化产业园项目用地申请报告】文化产业项目立项的流程
- 保障土地供应情况调研报告:土地调研报告
- [有关可供开发养老项目土地类型与相应开发途径调研报告修改]
- 项目建设调研报告 [【例文】工业项目建设调研报告]
- 项目压覆矿产资源 [建设用地项目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调查报告]
- 上一篇: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
- 下一篇:农业类上市公司业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