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舆论支持的原则探析
时间:2022-05-28 15:49:01 浏览次数:次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舆论支持。但不管哪个层面舆论的引导或调控,必须坚持和遵循一系列目标和原则。即正面宣传和正确引导原则、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原则以及辩证原则。
关键词:政府 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舆论支持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08)02-0008-05
无论从政府层面、社会公众层面,还是从舆论宣传的实际状况来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舆论支持现状是令人沮丧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实需要舆论支持,但不管属于哪个层面的舆论、引导或调控,归根结底是有明确目的的政府行为。笔者认为,作为舆论引导和调控的主体——政府,要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上实施舆论正确有力的导向,则必须坚持和遵循一系列目标和原则。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私立教育最发达、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但是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私学传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中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发生了中断,时间长达22年之久。直到1978年,在中国民间悄然兴起的各种文化补习班、职业培训班,标志着非公立的中学后教育机构开始建立,也标志着私立(民办)教育传统开始得以恢复。1982年3月,由老革命家、老教育家范若愚等人发起创办的中国大陆第一所开放性大学——中华社会大学(现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在北京建立。当时中央领导人高度评价了这些老干部、老教育家的艰苦创业精神,彭真委员长还亲自题写校名。1984年3月,全国第一家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大学——北京海淀走读大学(现北京城市学院)正式成立。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海淀走读大学的成立,标志着民办高校的发展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0世纪90年代是当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辉煌时期,其发展速度、规模、层次、水平和历史贡献,在整个中国民办教育史上也是极为突出的,代表着中国民办教育的最高成就。1994年7月,全国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仰恩大学,在著名侨乡泉州市正式成立。该校是由爱国华侨企业家吴庆星先生及其家族设立的仰恩基金会,于1987年捐资亿元创建的。仰恩大学是大陆第一所具备独立颁发本科学历文凭资格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民办大学。它的诞生,标志着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国家第一部专门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条例重申了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16字方针,规定了国家发展民办教育的基本原则、行政管理体制,规定了民办教育机构的设立、教学和行政管理、财产和财务管理、结构的变更和解散、政府的保障和扶持、法律责任等等内容。这部法规的颁布,对于把民办高等教育纳入法制轨道,使民办高等教育积极、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应时而生。该法于2003年9月1日开始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一部规范民办教育办学的专门法律,它的颁布,使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治教的崭新发展时期。教育部公布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至2005年,全国民办高校252所,在校生105.17万人,其中本科生10.41万人,专科生94.76万人。独立学院295所,在校生107.46万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077所,各类注册学生109.15万人。
20多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从对公办教育“拾遗补阙”的地位,上升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从宏观上看,民办高等教育数量持续增长,办学层次丰富多样,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事业。
1 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体制的变革
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改革了政府包揽教育的单一办学体制,拓宽了办学路子,弥补了国家办学的不足。特别是民办教育的发展打破了公办教育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当代中国教育创造了一个竞争性的环境。民办高校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充分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和教育内部竞争。由此不但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竞争意识,激活了教育内部的活力,而且促进了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民办高等教育探索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办学运行机制,为公办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如民办高校把竞争机制完全引入到人事管理中,不背人员包袱,不养闲人,优胜劣汰,彻底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在竞争机制下工作,使学校充满了活力。
2 极大地弥补了政府公共教育经费的不足
教育经费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教育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统计,我国各级各类全日制在校生约2.3亿,约占全球教育总人口的20%,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年度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未能达到4%的目标,属于典型的穷国办大教育。按照199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的数据,培养一个大学生每年需要开支10000元,而国家财政拨款只能解决6000元,缺口4000元。可见学校经费需求与国家财政拨款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到大学读书。
当代民办教育事业从复苏开始,应国家和社会之急需,广泛利用了民间资金,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财政拨款的不足。据1997年的统计,当年民间举办教育投入就达到120多亿元,减轻了国家办学经费不足的压力。有学者估计,如果全国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万所,每所平均筹集办学资金300万元,则共有300亿元;如果全国有500万人(包括民办中、小学、中职)就读于民办学校,平均每生每年为国家节约教育经费1000元,则共节省国家教育投入50亿元。此两项分别占1995年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1000亿的30%和5%,是该年全年累计受海内外希望工程捐款2.5亿元的118倍和20倍。
3 缓解了尖锐的高等教育供需矛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尤其是高质量教育、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受制于国家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带来的教育供给十分有限的矛盾。有调查表明:全国六成以上的家庭把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二位。有的地方92%的家庭希望子女接受大学以上的教育。可见,投资教育已经成为多数家庭的首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加,而发展高等教育财力却严重不足。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普通高校年招生达566万人,在校学生达1885万人,按每个大学生年运行经费约1.3万计算,则每年要投入2451亿元人民币的事业费。另外,至少还要投放生均2—3万元人民币的建设费,总计3770—5655亿万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教育投资,无论如何是国力所不能承受的。更何况我国政府对现有公办大学事业费的保证能力只有60-70%,更无力再建新校。基于国家财力的限制,政府
对教育的投入已不可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而民办高等学校的经费主要靠自己筹集,因而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经费投入的负担。
4 有利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
可以说,民办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就世界范围内而言,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之日,就是民办高等教育崛起之时。当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时,民办高等教育自然就成为世界潮流。民营化,即走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之路,可以说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务实性、现实性的选择,也是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般规律。民办高等教育的勃兴,势必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舆论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事业、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等教育所做出的如此重大的成绩与贡献,理应得到政府及公众的全力重视和支持,获得广泛的舆论赞誉,但事实却并不令人乐观,舆论支持民办高等教育显然不足,舆论氛围在很大范围和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要得到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舆论支持极为必要。
(一)政府及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相关舆论正确引导及支持不足
1 政府舆论支持的不足
虽然国家承认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政策法规也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法规政策,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同一些对民办高等教育缺乏认识和理解的社会民众一样,对民办高等教育缺乏认同感,对民办学校的教育体制、收费标准等缺乏理解和支持。有的部门简单地认为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办学是一种商业行为。他们认为政府的公共教育财政本身就十分紧缺,与其让民办学校“赚钱”,不如让政府和公办学校“赚钱”。于是,政府运用公共财政或国有资产直接或间接参与市场的“政府行为”就发展起来,依托公办名校参与市场的“多种办学形式”也就发展起来,他们看到了民办教育的“营利性”,并把“营利性”引入了公立教育系统甚至政府的公共管理系统。这样,以“营利论”作为主要话题最让一些人津津乐道的“四论”,在一些部门便传播开去。继“多余论”、“营利论”、“冲击论”、“怀疑论”形成之后,又出现了民办高等教育办学的所谓“质量低劣论”、“教育不公平论”和“就业压力论”等认识。单就“就业压力论”而言,一些政府官员不假思索地认为,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有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如今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向社会,势必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殊不知,这些就读于民办高校的青年学生,如果不继续深造学习,留在家中,流入社会,也同样面临着找工作的问题和就业的困难,而且缺乏知识、技能,文化素质低下,就业会更为艰难。而民办高等教育将低素质人员的就业矛盾提升为高学历人才的积累,却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困扰。
正因为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导致一些部门在解决民办高校的困难和和问题时持消极态度。如招生政策:有的地方把民办高校放在招生序列的末尾,使之招不到高素质生源;有的地方限制生源到民办高校就读;有的地方限制民办高校的招生范围和招生人数;有的地方封堵民办学校,不让其在自己的辖区范围内招生,实行狭隘的生源保护政策。如此,严重挫伤了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积极性,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2 社会民众舆论支持的不足
社会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舆论支持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对民办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上。广大群众对民办教育关注的程度如何,对民办教育的作用与价值了解如何,是我们必须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
2006年11月,笔者对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省重点中学)、广州市第63中学(位于城郊结合部的中学)、广州锦华中学(民办中学)等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20份,其中297份毕业班学生问卷,70份毕业班学生家长问卷,53份教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及家长的择校意图及原因,对国家有关民办教育政策的了解情况,民办教育的社会认知情况等。
在家长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总体评价中,对之表示很满意的家长数为零,表示满意的占30%,11人表示失望,5人表示非常失望,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清楚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只知道经常在报纸做招生广告宣传的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占47.1%。这说明民办高等教育在广东省的影响力还相当有限。在家长及学生择校意愿中,大部分家长选择“不会让孩子入读民办大学”,原因是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完善、教育质量不高;民办大学的学生素质差,担心对自己的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认为:民办高校“师资不稳定”、“知名度差”、“民办大学以营利为目的”。在297份学生问卷中,有211名学生选择“不会入读民办大学”,占总人数的71.04%。主要原因是不了解民办大学,其次是收费太高,民办教育的信誉、水平较低等。
在家长、教师对国家有关民办教育政策了解一栏中。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家长不了解《民办教育促法》,占调查总人数的67%。教师不了解《民办教育促进法》也占了36.3%。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认知和认可度比较低,大部分家长和学生不愿主动接受和入读民办高校,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不了解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对民办教育的优、劣势没有概念,没有认识,对国家相关政策不够了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相当数量民众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并不满意,由于不了解民办教育的根本性质和重要作用,产生了诸如“民办高校办学即为了赚钱”这种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言论。形成上述这种状况及结果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普通民众对国家法律及政策层面的情况不太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舆论宣传不够,正确引导社会民众形成正确舆论不足,应该说在我国迄今尚未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二)舆论宣传的滞后与缺陷.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不妨列举一例,说明舆论的力量。1988年1月8日,《光明日报》第一版以显著位置刊登了题为《不用国家经费依靠社会力量培养人才——民办高等教育显示生命力》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报道说:“目前北京市设有民办高等学校17所,在校学生达1.2万人,是一批热心办学的知识分子创办的。”其中“办学较早、规模较大的中华社会大学创办五年,设有15个系、40个专业,在校学生3122人,已有20个专业的1507名学生毕业。这些毕业生走上社会,以他们工作实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在中国最权威的报纸上公开报道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成绩,很自然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也让人们认识和了解到民办教育具有一定的水平,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民办高校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其实人们也意识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就必须充
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必要的宣传。通过宣传,对有关民办教育的作用及具体政策进行广泛的宣讲,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民办教育是吸纳教育资源、提供教育机会、增强教育机制活力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宣传机构的媒体宣传要么力量显现不足,要么时间相对滞后。笔者于2006年7月对广东部分城市的教师及普通民众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有三分之一多的教师,居然没有听说过《民办教育促法》,而社会公众未听说过该法的竟有三分之二。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依靠自身的感知去了解和认识某个具体事物的机会已经很少,大多是通过媒体和公众部门等渠道去了解和认识的。但在部分媒体眼里,民办高校是市场的产物,是任人宰割的肥肉,当他们需要拉广告挣钱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民办学校,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抓住民办学校的“过失”大做文章。而对于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事物、新成绩、新经验和闪光的一面,很少去主动报道和宣传。这种舆论的缺陷,严重地制约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三、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舆论支持的目标原则
舆论支持,即引导或调控舆论,使之适宜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舆论支持必须坚持正面宣传及正确引导、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及辩证等各项原则。
(一)正面宣传及正确引导原则
正面宣传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舆论导向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的有机统一,是引导水平的集中体现。正面宣传对于提高社会教育意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地位;对于提高全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破除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偏见和歧视;对于鼓舞民办高校广大教职工奋力拼博,开拓进取;对于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树立民办高等教育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突出宣传民办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与作用,要用“公益”的眼光看到,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一样,是致力于造就和培养专门人才,实现人民群众生活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事业。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舆论宣传不仅要告知人们举办民办高等教育决不是为了“赚钱”,而且要明确指出,民办高等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首先是通过人才培养产生的公益性。通过接受民办高等教育,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都可以得到发展,这些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后,不仅能使自己的经济收益和各种非经济收益得到提高,而且,作为受过专业知识教育的合格公民,他们可以通过工作和日常生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也同样表现在创造社会“共同价值”方面。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专业目标、道德目标、政治目标及相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部分民办高校为获得社会的认可,甚至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更强调对学生进行文明、友爱、法纪、健康、环保等优良品质的培养;其次是通过举办教育带来的公益性。由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公益性,因而举办教育也被认为是一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主要表现在:扩大教育机会,增加教育选择,减轻政府教育财政压力,扩大福利性教育,推动公办教育改革。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着重宣传报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办学规模大、办学理念独特、办学质量高、成果丰硕的民办高等学校,便于树立典型。如陕西民办高校从无到有,自1997年以来,全省共有37所学校因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良好、管理科学严格、教育质量高、社会信誉好,被省教委评为“明星学校”。其中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5所高校均超过万人,有的近3万人,占全国万人以上民办高校总数的50%,成为全国民办高校中的“超级大校”。这几所著名的民办高校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发展思路,西安翻译学院提出了“第二希望工程”的民办教育理念,在校生已达2.9万人,积累资产5亿元。西安外事学院提出了“多元集纳、综合创新”的校训和“校无大小,教无高下,学无长幼,育无国界”的教育理念,学校拥有固定资产3个亿,校园上千亩。西安欧亚学院提出了“办学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全面推行科学化管理。西京学院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倡导以“奉献、无畏、创新、高效”为主要特征的“西京精神”,校园占地1320亩,校舍30万平方米,校产超过3.5亿元。他们还在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教育质量、队伍建设、对外开放、教育现代化水平等方面,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大力宣传政府关心和重视民办高等教育,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多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通过宣传,将会进一步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助教为荣”的良好局面,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浓厚风气。
(二)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原则
舆论传媒要真正做到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至少应从如下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第一,增强群众观念,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需要出发。如:舆论媒体应该大力宣传民办高等教育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要让民众了解到民办高等教育的形成,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渴望和需求,它的存在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二,在内容上,加强热点问题的引导,把握好宣传的角度、分寸和效果。如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宣传,既要注意广度,也要注意深度,让广大群众真正了解民办高等教育,接受民办高等教育;第三,在舆论引导方式上要适合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惯,做到宣传特色显著和效果明显;第四,要重视信息反馈作用,及时掌握社会公众对媒介的意见和看法,使媒介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舆论导向的辩证原则
舆论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舆论导向的辩证原则。处理好正面和反面的关系。在民办高等教育舆论宣传中,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在处理正反两方面关系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是前提,但对错误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也不能不闻不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禁止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是非分明。在肯定一些民办高校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要对哪些损害民办高等教育形象、败坏教育风气、阻碍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批评和严格监督。否则,好风正气得不到鼓励和张扬,歪风邪气必然滋长蔓延;处理好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要分清矛盾双方的主次,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主次。在民办高等教育舆论宣传中要突出教育工作的成绩,因为民办高校在国家教育事业中所做出的成绩和贡献是主流的,是主要方面。就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来说,至2006年12月,全省共设置民办高校4l所,在校学生8.67万人。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多样化的教育要求,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弥补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深化了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成本核算方式和人事制度的变革,逐步形成了同级不同类型学校相互竞争的氛围,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本身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广东培正学院和广东白云学院两所本科民办高等学校在办学中取得重大成绩,更是成为全国民办高等学校的佼佼者。对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加以宣传。但同时,也要看到民办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虽然是次要方面和支流,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状况。教育舆论宣传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只讲成绩,不讲问题和缺陷,那样的宣传容易使人产生疑虑,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处理好因果的关系。在民办高等教育舆论宣传中,分析某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或结果时,要全面分析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情况,避免只讲一因一果的片面的、孤立的认识。正如广州市教育局在《民办教育发展报告》中总结经验时所指出的,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成绩的取得,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主要包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依法管理,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注重改革,突出特色,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所以舆论宣传决不可以将某种结果的产生仅仅归结为某一种因素的作用,否则,就会产生片面性。
综述可见,民办高等教育舆论宣传只有面对现实。敢于开拓创新,才能显现生命力和活力,才能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真正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舆论支持的原则探析]相关文章
- 探析锅炉节能环保的优化设计
- 戴维特语言直觉的认知探析
-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析
- 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路径探析
- 管乐团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析
- 乾陵文化礼品创意设计探析
- 高校学习型就业团队建设的现实思考与路径探析
- 探析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应用
- 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建设探析
- 在高等教育学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
- 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国际比较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实施十年之回顾与反思
- 高等教育质量控制方法分析
- 高等教育评价的新思考
- 王越与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发展
- 2024年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在数智化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上致辞
- 县舆论宣传工作汇报总结范文
- 2022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要点
- 河洛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
- 问题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 支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盘活撂荒地情况汇报【完整版】
- 上一篇: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发现
- 下一篇:我国高等教育公益性弱化的根源及其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