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重构教学细节,,,托举创新梦想

时间:2022-05-28 18:07:02  浏览次数:

摘要: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细节中得到熏陶、培养。通过“导学、问难、顿悟、评价”四环节,在消除对创新的“神秘感”“畏惧感”中激发创新尝试;在营造良好的氛围中激发创新意识、欲望;在设计个性化的、扩散、转换思维的问题中激发创新能力;在“好奇心”中激发创新的“永动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导学;问难;顿悟;评价;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36

青岛双星集团在美国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威廉·查理出其不意地提问:“汪海先生,大家都叫你‘中国鞋王’,都讲双星鞋品质一流,我冒昧地问一句,您现在脚上穿的皮鞋是双星牌的吗?谢谢。”这显然是一个突然袭击,总裁汪海创造性地解决这一难题。他笑着说:“感谢记者先生给我提供了这个宣传的好机会。我知道在公众场合脱鞋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但是鞋不脱下来就无法回答您的问题。”他开始弯腰脱鞋,然后将鞋高高举在手中说:“CHINA DOUBLE STAR!看到鞋底的商标了吗?地地道道的中国双星产品。不仅我一年四季都穿双星鞋,我的员工们也都穿双星鞋,我们要脚踏双星,走遍世界。”

正由于汪海突破常规思维:公众场合脱鞋是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创造性脱鞋并高高举在手中的行为,在当地造成极大轰动。“中国鞋王”灵机一动的转换思维的创意,赢得事业与个人的巨大成功!

面对汪海创造性的成功,面对党中央提出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如果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全可能造就出一大批的中国“爱迪生”,为孩子们的创新梦想,插上会飞的翅膀。现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与同行们探讨。

一、通过“导学、问难、顿悟、评价”四环节,消除对创新能力的“神秘感”“畏惧感”,激发创新尝试

创新能力就是选择知识,吸收知识,扩散、转换、重新组合或改造知识的能力,从成果上看,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却不乏过去的基础”,只是基础是隐晦的,成果却极其眩目,所以才会给人奇迹般的错觉。

当今科学研究表明:创造是一种思考历程,是人类运作各种能力的“能力”。在平时(准备期),我们不断地吸收知识,丰富我们的记忆库,等遇到新问题时,再将这些知识放在脑海中不断地运作、扩散、转换(酝酿期),看能否融合成新概念,如果真酝酿出新概念,明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就会“啊哈!”一声(豁朗期),将新诞生的创意放到旧知识里,进行对比和验证,确定其可行性(验证期),于是产生了新发明!——创新是有迹可循,并非神秘莫测的。

此外,创新能力的四个时期(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可在课堂教学中转化为导学、问难、顿悟、评价等四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如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一节第三框题“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教学时,多媒体展示图片——肆虐的沙尘暴。“导学”: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指定部分阅读、思考,阅读指导要求如下:1. 认为重要部分如概念、观点、规律等处作符号;2. 不理解、不同见解及看法处作符号。“问难”:画面描述什么情景?与我们正常生活状态是否一样?在我国有无类似的情况?如有,请比较两者异同?这说明人类环境面临什么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请你设想一下未来社会是否会有这样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并得出结论。探讨中,允许不会、答错,多鼓励。如果结论有争议,板书保留(留待巩固新课时再讨论解决)后继续教学。

“问难”必须面对:你认为教材这部分阐明什么道理(问题)?你想与大家探讨什么问题?或有什么不理解之处?此外,“问题”还可以是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及影、视中接触到的最新知识、生活经历与教材中知识的冲突,力求倡导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表述的外,有无更为完整、科学的归纳。

在上述“导学”“问难”中,在师生共同思维探索中“顿悟”“验证、评价”。例如教学讨论中师生得出: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对教材中“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产生质疑、顿悟: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局限、社会评价取向等是否会对生态环境构成更大威胁?

在激烈的探讨中“验证、评价”,虽未形成共识,但同学们对教材的环境问题有更深刻认识,不迷信权威、发散思维等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总之,通过导学,由现象入手,进行学法指导,逐步由浅入深地问难,引导学生思考、辩论,产生顿悟:对教材中“环境问题”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创新尝试。最后,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积极参与全过程,及时点拨、评价。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四个阶段,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破除了对创新能力的“神秘感”“畏惧感”,同时让学生明了创新机制,更激发起创新尝试。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欲望

现今教育仍存在“整齐划一”的传授知识模式的氛围,无法避免与学生个体多样性,差异性形成冲突,造成学生内心不同程度上存在“不痛快、害怕、懊悔、孤独感、无信心感、生气、失望、难过、挫折感”等等不良心理状况。据报道,当今中学生中(约占70%左右)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不良的教学氛围,必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心理上不健康,必然影响强调“与众不同”“推陈出新”的创新思维。

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第一框“同学·朋友”教学,由于同学们已经历了七年的学习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体会。因此上课伊始,笔者布置学生5分钟时间思考:“从小学到现在你有无知心朋友?”“为什么会选择他作朋友?”“交朋友过程中,有没有失败的经历?为什么?”……然后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共同交好朋友。充满爱心、理解、宽容学生交友的经验、教训,分类归纳板书为:“受欢迎的人共同特征:真诚、友好、善良、负责任”。归纳总结的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应部分知识。特别注重:一方面对少言、木讷的学生,注意消除他回答时的心理紧张;对在交友上尚未有知心朋友的同学,注意消除其内心焦虑、烦恼。针对以上情况,需充满爱心地引导、多鼓励,指出这也是正常情况,但通过平时多思、多说,培养乐观、开朗性格,更容易为人们所认识、接受,便能拥有更多的知心同学朋友。另一方面,对积极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及时予以肯定,哪怕其只有一丝正确。多给予理解、宽容,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当然同时委婉提出不足。因为自信、自尊的人格,是开启创造力的金钥匙。第三方面,在讨论中,要求当其他同学发言时,请思考:“你自己有无类似的经历?”“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你有无补充、完善的想法、意见呢?”“你如遇到这类问题如何办?”。通过引导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积极参与问题分析讨论,在创新思维实践中激发创新意识、欲望,培养了学生吸收新知识,重新组合或改造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换位思考、扩散、转换思维的能力。本课时教学就因引导、营造良好的氛围,达到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欲望的较好课堂效果。

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指出“创新能力像种子,培养它需要合适的土壤,气候,环境,需要营造有利的氛围”。在用“爱心、理解、宽容、鼓励、希望”引导、营造出的良好的氛围里,听取学生不同意见,鼓励独立思考,不排斥学生的错误或失败,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学生个体充分得到尊重,培养其自信、自尊、自强的人格,激发创新的意识、成功的欲望,创造性人才将会喷发而出。

三、设计个性化的、扩散、转换思维的问题,激发创造能力

通过精心设计“假如、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类似、6W(为什么、是什么、在哪里、谁、什么时候、怎么办)”等个性化的、有助于形成扩散、转换思维能力的问题,适时引导、抛出,课堂探讨,气氛热烈,学生在吸收新知识或扩散、转换、重新组合和改造知识中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不畏权威的创新能力无形中得到培养,效果良好。

九年级《思想政治》第二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第一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一框题“艰辛的探索”教学中,上课伊始,播放太平天国起义的电视剧片段(起义、建都、兵变、石达开兵败大渡河),阅书、思考:假如洪秀全取得全国胜利,你认为中国面貌会出现几种可能?(提示:A. 进步;B. 停滞;C. 落后;D. 其他)最可能出现的是哪一种?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是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师生共同探讨。播放有关戊戌变法的电视剧《慈禧太后》片段(光绪实行新政),阅书、思考:请你想一想,光绪实行新政的结果有哪几种可能?(提示:A. 成功;B. 失败;C. 没变化;D. 其他)为什么戊戌变法的结局只能是失败?师生共同探讨。播放有关辛亥革命的电视剧片段(推翻帝制,军阀割据,袁世凯窃取总统职位),阅书、思考:如果你当时处于孙中山的位置,你会拱手相让总统宝座吗?这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师生共同探讨。

通过面对全体的,“你认为?”和“如何做?”等个性化的设疑,覆盖本课时教学知识点,学生积极参与,面对学生 “可能”、“如何做”的回答,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应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培养了学生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潜移默化中辩证思维能力,扩散、转换、重新整合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培养“好奇心”,激发创新的“永动力”

“好奇,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引用漫画、幽默、相声、小品、音乐,嫁接“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栏目风格,瞄准当今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名人轶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打动学生,促使其去寻求、去思索,让学生在常新的感觉中不断滋养好奇心,想学、乐学,那么,创新的种子无形中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势不可挡地花繁叶茂,硕果累累。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第一框题“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时,播放MTV“好人一生平安”。在优美旋律中提出“人能否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激发好奇心、求知欲。接着推介我的人生导师:素不相识的朋友——季加海。再次激发学生好奇心。再接着配乐介绍季加海不平凡的、富有戏剧性的经历:由70年代末家中存款十几万的农村阔少,转眼17岁时,家道衰败,负巨债,父亡,母多病,弟妹尚小的困境,接着他自强不息,休学打工,历尽艰辛,甚至遭遇车祸,轮底偷生。最后,还清债务并圆了自己大学梦。在介绍经历时,分成三个部分:一、农村阔少;二、艰辛打工;三、圆满结局。每介绍一部分,暂停、制造悬念,让学生思考:他的人生历程是处在顺境,还是遭遇挫折的逆境?造成挫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你,你此时会怎么办?通过挫折的表现,结合教材、引导归纳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原因,解决教材知识点要求。通过“怎么办”问题,让学生更是好奇、兴趣,激发发散思维,提出众多见解,无形中创新能力得到强化。整堂课气氛活跃,较好地以好奇为出发点,达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效果好。

实践证明,雕琢教学细节“导学、问难、顿悟、评价”,巧妙引导,破除对创新的“神秘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爱的氛围,适时、不懈地滋养好奇心,并辅以个性化的创新思维训练,那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春光无限……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民族中学 353200)

推荐访问:托举 重构 细节 梦想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