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提高群体内聚力

时间:2022-05-28 18:07:02  浏览次数: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高职院校进入快速发展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学校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本文阐述了群体内聚力的概念及内容,通过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教职工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以找到增强高职院校群体内聚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群体内聚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82-01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把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等明确要求。在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着美好的前景。高职院校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及改革的要求,除了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领导效能,还应该重视增强学校的群体内聚力。强大的群体内聚力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群体内聚力的概念和特征

1.群体内聚力的概念。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之中为群体承担义务的愿望的强烈程度。[1]是把成员维持在群体中的一种合力,它可以促使广大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紧密团结, 自觉维护群体的生存和发展。

2.高群体内聚力的特征。

(1)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关系和谐;

(2)群体对每一个成员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成员愿意参加团体活动,无论是生产还是其他活动出席率都较高;[2]

(3)群体成员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时时关心群体,并注意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4)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自豪感。群体的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增强群体效能、实现群体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是群体能否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群体丧失了凝聚力,不再能吸引它的成员,那么它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

二、影响高职院校群体内聚力的因素分析

1.目标与利益的一致性。高职院校的目标与教职员工目标的一致性程度极大地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内聚力,如果两者的目标和利益相一致,教职员工就会自觉承担义务,为学校的目标而团结奋斗,因为这样做对个人切身利益有利。因此,当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明确并能广泛为教职员工自愿接受, 这样高职院校就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

2.群体“核心”的影响力。群体“核心”即群体的领导层, 是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关键点。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方式和要求会影响其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影响教职员工的内聚力。[4]教职工信服、钦佩、拥护的领导班子会增加学校的内聚力。一个好的群体“核心”就像一块磁石, 它会把不同型号的碎铁都吸引到自己身边, 而不会因形状不同有亲疏之分。

3.成员间的沟通及认可。教职员工相互之间的沟通越多,信息越畅通,越容易相互理解支持,内聚力则越高。而教职工的背景、爱好、兴趣等方面共同性越高,则更容易相互认可,内聚力也就越强[5]。因此, 高职院校教职工内部的人际关系的协调、融洽有助于高职院校凝聚力的提高。

4.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可以大大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 加强凝聚力。反之则会削弱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群体凝聚力。

三、增强高职院校群体内聚力的途径与方法

1.作出民主科学的决策。任何一个群体的存在, 都有其自身共同的利益联系, 这种联系也就是这个群体凝聚起来的无形纽带, 离开了这个纽带, 群体将成为离散状态, 而不是凝聚状态。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意愿及利益,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教职工才能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紧密相联, 自觉地把个人融于集体之中, 这样高职院校在完成该目标时才会有较强的凝聚力。

2.提高学校领导效能。能否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群体凝聚力高低的关键, 领导只有以身作则, 真诚守信, 注重发挥表率和榜样作用, 代表教职工的利益和要求才能产生“向心力”得到教职工广泛的信任和支持, 把全体成员吸引在核心的周围。首先领导决策必须实事求是,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高职院校发展和为教职工谋福利为出发点和归宿。其次领导者必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普通成员的姿态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必然会使群众产生一种向心力, 那么群体的内聚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3.营造宽松环境,加强职工沟通。研究表明, 人情味浓的组织可以增进员工的归属感, 因此通过营造一种宽松的发展环境, 使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让组织迸发旺盛的生机活力。高职院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使教职工可以依靠学校, 不断的向更高的学历发展。领导应深入基层, 与教师真诚的交朋友, 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 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卓有成效地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 加强各环节的交流和合作, 真正达到团结教师, 温暖人心的目的。

4.提升学校品质,提高职工满意度。高校教职工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成就感需要, 需要得到组织、同行的认同。所以,为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也是提高高职院校群体内聚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 从个人的角度营造条件,开创给教职工充分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当前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好国家为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所推行的各种优惠政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多样化继续教育,努力形成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使工作于其中的教职工能有较高的满意度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刘敬孝,杨晓莹,连铃丽.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3):45-48.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台北:东华书局,1998:491.

[3]杨思博,林娜.浅谈影响凝聚力的主要因素[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2): 58-60.

[4]李幼兰,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孙镇 毛安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近些年,高职教育适时适度的转变原有教育思想和观念,已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但高职院校由于其“职业性”的特点,在实践教学环节依然存在大量问题,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方面,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问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资源有待提高。

校内基地利用率较低。我国高职院校正处在改革转型时期,许多院校将改革重点放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几乎每所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实训基地,但在建造之前缺乏科学论证、行业指导较少,建成之后实际利用率较低。多数实训基地都是用来参观、应付检查。

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不到位。校外实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实习单位层次参差不齐。学校在进行实习分配时缺少前期调研,存在盲目性。二是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大都是被“撒鸭子”,学习机会、轮岗机会较少。学校与酒店交涉大多无功而返。导致部分酒店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不稳定。

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存在两方面缺陷:一种是创办高职院校之前的老教师,受之前办学模式的影响,理论水平较高,实践水平匮乏。另一种是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在准入制度方面往往只看重学历和学校,而忽略了实际行业经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缺乏行业学习鼓励政策,教师接触行业的机会较少,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传统教学方法运用较多,学生课程参与性较低,严重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

(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教学评价是对现有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实施过程的价值判断。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能够发现不足,寻求合理的改进途径,有利于实践教学的良性发展。部分院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把“硬件建设”放在第一位,“软件”提高相对滞后。实践课程改革的开发者对课程评价体系研究不足,考核目标认识模糊,评价主体仍然以教师为主,以传统笔试作为考核手段,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的优劣,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二、积极探索新模式,丰富实践课程教学资源

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一)校内实训基地。

笔者建议各学校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设与本专业规模相符的实训基地,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在开始之初可以尝试委托管理、联合经营等方式,聘请行业内知名品牌进行专业指导,日常经营运转的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专职教师可将实践课程与企业培训相结合,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并从中积累大量实践管理经验,达到双赢。并为今后实行自主经营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而企业大量使用实习生,节省了劳动力成本,这是互惠双赢的局面。近几年,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都出现了用工荒。学校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实习管理制度,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综合优化淘汰机制。该机制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校内即将实习学生的优化机制,通过实践课程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排名。另一部分是对实习企业的优化机制。通过实习带队教师、往届实习学生对实习企业综合要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测评结果进行排序,逐步淘汰排名靠后的企业,达到资源最优化。由此建立实习学生、实习企业双向良性的竞争机制,保证最优质的学生进入最优质的企业。

(三)打造“精师型”教学团队。

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它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高职院校是否拥有一大批高水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是衡量学校的学术水平、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项“看得见,摸得着”的质量工程。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制、激励和评估机制,加强精品课程的日常积累和维护。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有一批高水平教师的参与。当前高职教育理念中,对教师的塑造提倡“双师”,许多院校意识到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意义。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行业经历,双师型人才已不再是一个新名词。笔者建议各院校可以“优中择优”在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基础上,推选出几位优秀人才,创建一支“精师型“教学团队。一所医院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更多是因为它拥有某个领域的专家。学校也是一样,要想提高知名度,行业内名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三、转变实践教学评价观念,指导行业发展

努力探究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

(一)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

高职教育与一般的教育不同,更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的“45分钟一堂课”,“期末笔试百分制”已经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应将备课重点放到组织形式上,打破现有授课规律,努力探寻新的授课方式,注重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收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考核方式多元化。

受高职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对于实践教学的评价模式正由终结性评价逐渐向过程性评价过渡,专业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所涉及的内容,在考核时间、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要逐渐弱化期末考核,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情况给予综合评价。也可尝试由单体考核转变为小组考核,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使课程更加贴近于行业,丰富课堂内容,专职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邀请行业内专家甚至实习过的学生对参与实践课程的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专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刘丹,王福君,高职经管类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09年10期

[2]张雪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9)。

[3]张旺君,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考与探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4]赵福君,高职教师资培养中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学忠.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05- 108.

[5]吴志宏, 冯大鸣, 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99- 223.

推荐访问:内聚力 浅谈 群体 提高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