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新媒体“科普中国”知识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5-29 14:56:01  浏览次数:

摘 要:当今新媒体科普成为时代的产物,“科普中国”作为新媒体科普的品牌,是“线上”科普图书资料的集成者与传播者,向全社会提供了科学、有趣、准确的科普资讯,在科学知识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科普中国”新媒体科普现状及特点为线索,探索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的深度融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科普;新媒体;资料集成;信息传播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新媒体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着公众获取信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科普新媒体已经成为科普的主战场,充分发挥了科普资料的集成与传播作用。

1 何为科普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它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媒体而言,是指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无线技术、通信技术、卫星技术等手段,通过手机、电脑、数字化电视等终端工具,向受众提供讯息和娱乐的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和媒体形式。

科普新媒体则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手段,以浅显易懂、公众易于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把科学普及知识整理为“线上”图书资料,实现不同群体组织间、个体间的知识共享,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目前,在国内科普知识集成与传播领域,以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普中国”品牌为典型代表,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科普新媒体品牌之一,为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 科普新媒体发展现状及特点

2.1 “科普中国”品牌已构建立体化新媒体传播体系

为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实施,充分发挥我国科普优秀网站(频道、应用)的领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自2014年起,中国科协以“科普中国”品牌为统领,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大力推动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打造科普中国品牌网络方阵,大力营造“众创、严谨、共享”科普生态圈,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2017年,又启动实施了“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从而建立了微信、微博、APP、PC端等立体化科普信息传播渠道,成功打通了基层科普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据《2018年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经过近年的发展,“科普中国”已建成23个网站(频道)、29个移动端应用。“科普中国”全年搜索指数达119.28万。

2.2 科普新媒体内容特点

1)内容集成主体多元化、具备权威性。“科普中国”作为国家级科普平台,自2014年上线以来,陆续与人民网、新华社、百度、腾讯等10余家互联网平台及企业合作,通过建立专业团队,资源整合升级,真正实现“智慧+科普”的科普资料整合传播模式;同时,充分挖掘科普专业人才,调动科普工作者能动性,积极汇聚相关国家部委、各级科协、学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机构等科普资源,打造权威、专业的科普信息化内容及人才储备库。目前,“科普中国”已拥有一支超千人的高水平专业创作团队,以及超过两千人的专家团队,建立了科普内容科学性审核把关机制,树立传播内容权威性。2019年8月30日,“科学辟谣平台”正式上线。“科学辟谣平台”专家库首期邀请到516位权威专家入驻,涉及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生物、农业技术、航空航天等14个领域。平台采用“广泛汇聚、科学解读、矩阵传播、源头阻断”的运行机制,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公众信赖、运行高效的科学辟谣体系,努力打造最具权威性、时效性、协同性、精准性的国家级“科学辟谣平台”。

2)探索创新传播形式,提升科普趣味性。“科普中国”紧跟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游戏化等发展趋势,积极运用AR/VR、3D全景、语音播报等形式,不断创新科普表达和传播方式,引领科普传播发展潮流。“V视快递”栏目便是创新性、趣味性的体现。栏目内容囊括健康安全、前沿科技、科学科普等,通过系统、生动、形象的画面有声模式简单易懂地诠释了科学原理,增加了科普知识的趣味性,提高了科普传播的效率。

3)内容选择生活化,注重热点传播时效性。科学知识的传播,内容永远是其核心竞争要素。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运用普及,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条件,打破了地域性、时间性。“科普中国”的栏目设置和内容选题贴近生活、立足当下,让科学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同时,“科普中国”建立的科普快速反应机制也是一大亮点,突破了传统科普难以在72小时以内广泛传播的难题。据《2018年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首次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猕猴界新星诞生》、《问题疫苗时间突发引起全民热议 公共卫生安全无小事》、《世界杯赛场上有什么“黑科技”》等文章成为关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言科技主题科普搜索指数年度同比跃居第一,健康与医疗、应急避险、食品安全、航空航天等科普主题词也成为年度搜索热点。

3 科普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探索

3.1 激活人才存量,注重队伍建设

科普创作队伍素质是科普新媒体发展的关键。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现有的科普工作者进行规范化培训,提升科普创作、传播和管理技能。同时,通过举办各类科普活动,经过多元化、多媒体、多渠道传播,吸纳更多优质的科普工作者,夯实科普工作的多元化和权威性。

3.2 依托數据分析,定位受众需求

大数据技术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工具,通过对网络平台的大数据库搜集,完成相关科普问题的建模并对数据进行精准分析,能够在大数据技术下精准分析社会大众的科普需求,也在一定层面上有助于实现科普资源的创新。科普知识的迅速传播有赖于新媒体带来的平台,只有精确了解受众需求,科学普及才能展现它最有生命力的一面,把以传播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需求为中心,真正做到科普惠民。

3.3 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推陈出新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内容始终是基础,在保证科学知识内容的真实性前提下,利用新媒体平台推陈出新,进一步探索科普宣传内容的创新性以及艺术性。提高新媒体背景下“线上”科普知识的创新编写能力。同时,也需要建立科普舆情监控和快速纠正机制,以彰显科学理性和正能量,努力探索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永.互联网科普时代背景下的科普工作创新路径[J].科技传播,(2019).

[2]徐静休,朱慧.新媒体时代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对策与建议——以科普新媒体“科普中国”和“果壳网”为例[J].传媒,2018,287(18):56-59.

[3]罗子欣.新媒体时代对科普传播的新思考[J].编辑之友,(2012).

[4]杨维东.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科普宣传的平台建构与路径探析[J].新闻界(2014)

推荐访问:浅析 中国 科普 对策 现状及


[浅析新媒体“科普中国”知识传播的现状及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