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别给自己制造太多“病”

时间:2022-05-30 10:42:02  浏览次数:

选择恐惧症、拖延症、周一焦虑症、疲劳综合征……近几年,很多不曾在医学书上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病症”充斥于各种媒体。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一族纷纷对号入座,“人人都有病”似乎成了一种风潮。

五花八门的“病症”成时髦

“告诉大家一个惨无人道的消息,一个绝望至死的消息,一个伤心欲绝的消息,一个肝肠寸断的消息……明天周一!”每到周日晚上,类似的微博就会被大量转发。这是一种得到很多年轻人认同的“病”,叫“周一焦虑症”。2008年英国一项涉及3000人的调查显示,约60%的上班族表示一周内周日晚上休息得最差,46%的人在周一不能集中精神工作,20%的人会精神不振打瞌睡。

香港电影《天生购物狂》中,刘青云扮演的精神科医生李简仁是一名“选择恐惧症”患者,每天最让他难受的事就是在饭馆点菜。翻看着一页页菜谱,他一直举棋不定,在痛苦中挣扎,几乎能从中午点到傍晚。近几年,“选择恐惧症”红透网络,很多网友纷纷诉说自己的选择恐惧症状。天涯论坛上的网友“骰子妹”表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要靠掷骰子才能决定。

调查发现,除了上述两种典型“病症”,拖延症、路怒症、疲劳综合征、假日综合征、办公室综合征、熬夜综合征、手机依赖症、人群焦躁症、职业倦怠症、生育恐惧症、房屋焦躁症等五花八门的“症”也都困扰着不少年轻人。

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寻求“诊断”,并组成“互助小组”。他们把生活中一些另类的行为习惯一一列出来,比如“从来不追公交车”、“周日恐慌周一易躁”、“电脑桌面图标不能超过一列”等,希望得知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为了对抗“病魔”,同病相怜的他们还在网上成立了“我们都是拖延症”小组,七万三千多人加入组成了“战拖会”。每天,来自各行各业的拖延症“患者”们互相倾诉症状,交流经验,一起和拖延症战斗。

“某某症”不是真正的病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病症多数没有明确的身体症状和诊断指标,在现有医学书籍里也找不到它们的身影。“某某症”的命名,多是人们根据身体出现的一些不适症状总结归纳得出来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是“制造”出来的,并不是真正的疾病。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锋表示,这些“症”的出现和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有关。一方面,生活、工作和人际压力如压在我们心口的沉重大石,想推都推不开。德国的精神病学家研究发现,现代生活压力使人们大脑的承受能力变差,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注意力受损等问题。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很难有时间喘息,甚至失去了必要的心理调节机会。

面对这些“症”,也没有必要如临大敌。它们是人们追求自我价值的一种正常表现,表达了内心深处希望生活得更加美满、工作得更加快乐的向往。因此,我们对此也不必过于介意,更不必拿这些“病”吓唬自己。很多人把它作为生活的一种安慰和调剂,并乐在其中。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分析说,这些所谓的“症”,多数可以归纳为几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和心理症状:

焦虑,周一焦虑、排队焦虑、年终焦虑等“焦虑症”,都是人们面临困难、挑战甚至危险等不确定因素时内心产生的一种莫名不安、紧张的感觉;恐惧,当人们对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无所适从时,心理或生理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应。由于每个人恐惧的对象不同,也就衍生出了电话恐惧、演讲恐惧、午饭恐惧等各种“恐惧症”;强迫,如果长时间小心翼翼,精神高度紧张,处在要求尽善尽美、不能轻易出差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出现强迫现象,比如晚睡强迫、分类强迫等;成瘾,现代生活变化快、诱惑多,同时为了逃避压力,我们很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和刺激所吸引,进而陶醉其中,以致信息成瘾、网购成瘾、零食成瘾等。

不过,专家也提醒,这些“病症”也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的预警信号。如果这些症状已经影响到你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则需要及时向专业的心理或精神科医生咨询,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患上了注意力缺陷、焦虑、抑郁等疾病。

(摘自《中国日报》)

推荐访问:太多 给自己 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