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粤菜里的文化心态

时间:2022-05-30 11:00:02  浏览次数:

两千多年来,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岭南的移民,带来了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民俗乡情,与百越土著的传统,共冶一炉,使广东的民间生活显得如此多姿多彩,这是中国其它省份所不能比拟的。移民大省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尝尽天下美食。

粤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广义的粤菜由广州(广府)菜、潮州菜、东江(客家)菜三剑合璧,而狭义的粤菜则单指从凤城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州菜。饮食界向有“食在广州,厨出凤城”之说。粤菜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料五花八门,无所不包,飞潜动植皆可口,蛇虫鼠鳖任烹调。

与北方菜相比,粤菜的口味较为清淡,其特色尽在“清、鲜、嫩、滑、爽、香”这六字真言当中。烹饪手法博采众长,变化无穷,约有20种之多——炒、煎、焗、炆、炸、煲、炖、扣,花样百出,样样精美。孔子提出“十不食”:“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广州人则把孔子的美食观发挥到了极致,广州人说:“食系十足,着(穿)系九六”,意思是吃才是最实惠的,因此对吃十分讲究,寻访美食是一种生活乐趣。

【从饼饵到茶居】

广州最早的平民食肆,称为“二厘馆”,因茶价收费二厘(清代一银毫等于七十二厘)而得名,多开在长堤、西濠口的码头附近,还有一些星布于城厢内外、村头路尾的粉面馆、茶寮,都是平民饮茶聚脚的小食店。二厘馆大多卖蛋散、煎堆、芋头糕、油炸鬼、豆沙包、大肉包、炒米饼之类的廉价糕点,而粉面馆则供应粥粉面和各种小炒。有民谣这样唱道:“去二厘馆饮餐茶,茶银二厘不多花。糕饼样样都抵食,最能顶肚冇花假。”

明、清时广州的茶果铺,是在街头巷尾最常见的一种食品店铺。所谓茶果,是婚娶、节日、拜神、庙祭等场合使用的饼饵,无论普罗大众还是富贵人家,都会有光顾茶果铺的时候。最常见的茶果品种有大发糕、松糕、煎堆、寿桃、寿包、长寿面、百子寿桃、通心酥等,如今已难得一见的“响糖”,是昔日茶果铺的名点之一,用糖粉制成“仙姬送子”“和合二仙”等公仔造型,活灵活现,意头又吉利。谁家婚娶,“嫁女饼”是少不了的;“子仪祝寿”用来给长辈贺寿则最合适。光复路的敬义信、大同路的英男、恩宁路的鸿昌、宝华路的吉祥、龙津路的福昌,都是当年享誉一时的茶果铺。

后来,一种新型的饮食店——茶居逐渐兴起,大多兼营饼饵,把茶果铺的名点直接移植过来,加以改良,迎合广州人的口味变化,销路马上大增,比如用莲蓉、豆蓉取代潮州粉、糖粉作饼馅,用马拉糕取代发糕。小小的变化,为食客带来全新感受,引得人们纷纷弃旧捧新。

传统茶果铺难敌茶居攻势,有的被茶居兼并,改走茶居路线。当茶居被茶楼取代时,饼饵自然“嫁鸡随鸡”,成了茶楼的重头戏之一。广州上下九路的莲香楼,其前身就是经营糕点的茶果铺,以出售大发糕、婚嫁酥饼、寿辰红包等节庆神诞与红白二事的食品为主,其莲子馅料点心最有名。制饼师傅改进制饼工艺,用莲子来制作饼点馅料,使之独具一格,吸引客人。后来,佛山七堡乡人谭新义联合谭晴波等人,收購糕酥馆后,更名为“连香楼”,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第十甫开张。为了确保莲蓉质量,谭新义只用最负盛名的湖南湘莲,还要去皮挑心,细细研磨,精心煮制,其味清香无比,口感细腻幼滑。

清宣统二年(1910年),翰林院编修陈如岳在品尝连香楼的莲蓉点心后,赞不绝口,提议给“连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头,改为“莲香楼”。得到翰林垂青,谭新义喜不自胜,当即请陈如岳题书“莲香楼”三个大字,制成簪花挂红的大牌匾,一挂便是上百年。

莲香楼号称“莲香第一家”,以中秋月饼与龙凤礼饼闻名省港澳。龙凤礼饼亦叫嫁女饼,雅称“绫酥”,大概是因为在衣料之中,以绫为贵,所以酥饼亦称“绫”,还有黄、白、红、橙四色之分。人们对不同的颜色赋予了各种吉祥的含义,比如黄代表皇气,白代表贞洁,红代表喜庆之类。为了争夺龙凤礼饼的顾客,莲香楼专走“媒婆路线”,在媒婆的身上做工夫,花钱买通,让媒婆们在摇大葵扇之余,把谈婚论嫁的人家介绍到莲香楼买绫酥,然后茶楼组织挑担队,大张旗鼓,用红扁担挑着大红的饼盒食箱,走街串巷,送货上门,自然买家欢喜,卖家大赚。

1944年,莲香楼进行了大装修,改木制结构为钢筋水泥高楼,在保持饼家特色的同时,把经营范围扩展到茶楼、酒家。“文革”期间,莲香楼的生意一落千丈,几乎要搬去海南岛。1984年在政府的注资扶持下,全面恢复传统的早茶饭市,老茶客纷纷赶来捧场,生意一度非常火爆。如今,每年中秋节前夕,莲香楼生产的月饼,摆满全市各大商场,远销海外,成为送客自用的应节佳品。

此外,也有一些饼饵店不甘被茶居收编,固守祖业,坚持以饼饵为唯一招牌。比如荔湾地区的敬义信、趣香、英男、适颐、新广华等店,其中又以曾居饼饵业龙头大哥之位的趣香最为成功。趣香饼家的老板从敬义信饼家出来,有志自立门户,顶下了第十甫一间卖斋料、凉果、杂货的小店“佛有缘”,改为趣香饼家,经营中西饼食。在老广州人的记忆中,趣香除了糕饼做得好,其盒装南枣合桃、酥炸合桃、糯米糍荔枝干、白玉新花生,也都是送礼自奉的佳品。

1956年公私合营,趣香饼家与显记、中国、适颐、四美斋四家饼家合并,组成糕点加工厂,仍以“趣香”为名,名牌产品有蛋奶大光酥、榄仁猪油糕、油麻蛋散、红包大发、西关鸡仔饼和通心桂花酥等。1964年中秋节,趣香推出新的名牌月饼——“福、寿、康、宁四喜月”,选料好,做工更好;味道好,意头更好,甫一推出,即艳惊粤港澳。上世纪90年代,趣香成为广州市乃至全国三个超千吨规模的广式月饼生产企业之一,并排在首位。2000年,趣香饼家被广州市政府列为首批27家老字号之一。

【从茶居到酒楼】

到清代中期以后,茶居逐渐兴起,咸丰、同治年间,广州的茶居已是大名鼎鼎。太平路的陆羽居、第三甫的永安居、第五甫的五柳居,都是茶客们流连忘返之地。每天早晨,市民们带着鸟笼上茶居,水滚茶靓,一盅两件,边饮茶边逗鸟,是许多有闲人士的消遣方式;生意佬”也在茶楼内斟斟生意经,打听一下行情。“饮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饮咗茶未啊?”(饮了茶没有啊)也是广州人见面问候的习惯语。

推荐访问:粤菜 心态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