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资产证券化的澳洲启示录

时间:2022-05-30 12:07:02  浏览次数:

2015年可说是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一年。经济面临着地方政府债、产能过剩和房地产业疲软等多重复杂交替的风险。尤其是地方债的问题被国内外分析人士认为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一个软肋。

中央政府也是通过各种手段来化解地方债的问题,尤其是2015年上半年不少地方政府面对集中的还贷压力。财政部推出的一万亿置换地方债的计划就是政府最新的一个举措,从长远来说政府希望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债台高筑的问题。

金融创新的最重要部分就是资产证券化。中国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以前受到监管部门严格限制,直到去年下半年才全面放开,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现在的注册制。在银监会和证监会放开闸门以后,中国资产证券化也说得上是一路高歌猛进,从开放前的300亿到开放后的8000亿,可谓是井喷式的发展。

虽然在最近不到一年的时间,资产证券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可是8000亿的规模听起来很大,但是从资产证券产品发行量相对整体债务规模来说,还不到1%。相比之下,美国比例是28%,澳大利亚是24%。

资产证券化产业没有发展起来的原因,除了政策控制,还在于理财市场的相对不规范。理财市场的背后多是房地产的老板、矿产,或者是政府的债务,理财市场的规模达到12万亿。

监管部门在去年下半年突然放开对资产证券化的限制,是希望利用资产证券化的工具来把积压的流动性不强的资产释放出来和不良资产转化出来,通过资产证券化降低负债率。同时推出的公共私营合作制(PPP)也是和资产证券化遥相呼应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渠道吸引民间或者外国资本进入中国资金比较匮乏的领域。

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突飞猛进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于,如何监管迅速发展的市场。美国的次贷危机告诉我们,如果监管不力,资产证券市场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中国从原来的监管过严到现在的全面放开,政府也是对这个新型的市场和五花八门的产品感到一些茫然。

关于此,澳大利亚可给中国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澳大利亚未受到2008年次贷危机的冲击,澳洲谨慎的资产证券和银行监管体系保证了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在澳洲,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流动性管理的工具。澳洲储备银行会在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问题时提供支持,但前提是资产证券产品的发行机构必须和央行提前签订一个回收协议,发行机构必须把资产池所有的详细信息披露给央行。

澳洲太平洋银行资金财政部资产证券化技术团队总负责人杜衡介绍,澳洲证券化市场开放是一个非常谨慎的思路。 “一个产品、一个产品放开的。”在放开CMBS、RMBS、ABS后,于2013年才放开Covered Bond,而对信用卡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澳洲银行监管部门(APRA)反复推敲了好几年还是不能满意它对产品风险的控制。而目前澳洲监管部门,基于国际上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监管简单、透明和可比的趋势,逐步加强了市场对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要求,澳大利亚的发行机构都会在近期把所有的资产信息上报给央行而增加市场的透明度。澳洲央行和APRA对产品种类的开放非常谨慎。

相比之下,在中国当自己本身不是很了解的资产证券化的时候,不能放开的程度太大。“产品设计没有限制,而且信息披露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完全放开,很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一位业界人士说。中国应该向澳洲的监管体系取经,不应该一股脑地开放市场,而是对每个产品逐一审核并且给它们一定时间去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如果像现在大规模开放,并且不限制各种五花八门的产品,有可能会引发系统性危险,美国就是前车之鉴。

自从资产证券业开放以来,大家是一窝蜂开始做,但是信息披露、产品设计很多重要的环节都没有具体的标准。据笔者了解,目前央行一直在致力于信息披露标准的建设,然而披露对象(是以发行者为主,还是以投资者为主)、披露时间以及披露内容、披露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还在反复探讨研究。

中国现在需要做的是加强资产证券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信息系统和市场的角度,将资产和理财业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资产池进行统计属性上的标准定义,逐步规范和完善评级模式和信息披露。这样的话,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才能走得更加平稳,同时民间和外国的投资者才有信心进行投资。

推荐访问:澳洲 启示录 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的澳洲启示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