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黑竹沟死亡谷之谜
时间:2022-05-30 12:35:03 浏览次数:次
最近,一起驴友失踪事件引起了国人关注。一支由驴友组成的5人探险队进山探险,一路结伴前行,5天后,只有两名成员顺利出山,其他3名队员则神秘失踪。事情的发生地黑竹沟位于我国四川西南的小凉山北坡。而这起事件并非孤例,大半个世纪以来,除了有记录可循的数次人员失踪外,这里还发生过许多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因此黑竹沟被人们称之为中国的“魔鬼三角洲”。
驴友探险失联
探险队是2014年7月在一个名叫“宇宙禁区探险”的QQ群中成立的,分别来自5个不同省市的5名网友响应了去黑竹沟探险的号召,于一个月后的8月16日在四川成都集合,开始前往乐山峨边彝族自治县的黑竹沟进行探秘之旅。
黑竹沟所在的斯合镇地处山谷,斯合为彝语,意思是“青山”,这个美丽的名字与风景独特的黑竹沟正好契合。然而这个小镇原本并不叫斯合,而是叫斯豁,意思是“打摆子而死”。据说,当年的彝族百姓在名叫“依吉达拉”的山谷用泉水种植水稻,但是自从开始种植,当地人民就患上一种怪病,得病的人身体忽冷忽热,最后痛苦死去。这种病能传染给家畜,许多人和牲畜因此死亡。直到人们把水田改为旱田,并改种玉米之后,这种可怕的疾病才逐渐消失。从此当地人把“依吉达拉”改名为“斯豁”,“死亡之谷”的名号也由此流传下来。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彝族村民亲眼看见过身高约两米、全身覆盖褐色毛发的“野人”在山中出没。当地人对它的敬畏超越山神,将之称为“诺神罗阿普”,意思是“山神的爷爷”。当年野人出没的地方如今被人命名为野人谷。
17日,5人徒步进沟,准备穿越位于黑竹沟腹地的石门关。石门关,是黑竹沟峡谷中一个非常有名的关口,以左右各一块巨石矗立镇守而得名,在当地更被称之为“鬼门关”,素有“猎犬入内无踪影,壮士一去不回头”的说法,其原因就在于它地势陡峭,谷深峰高,关内溪流湍急,终年雾气缭绕,气候多变,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过人畜在此失踪的情况。
探险队对此曾做过一些资料搜集,知道这一地带具有危险性,可是当他们开始穿越关口后发现,虽然此处山形复杂且险峻,雾也很大,但看上去与其他原生态山林并没有太多不同的地方,也不像传说中说的那么深不可测。因此在前几天的峡谷穿越过程中,一直有惊无险。
20日下午,探险队的面前出现一片茂密的箭竹林,它在前进的必经之路上,要想继续跨越黑竹沟峡谷,必须从竹林中穿过。为保证队伍的安全,探险队决定将5人分为两组,小李和老吴为一组充当先锋在前面探路,剩下的三人——包括被众人推举为队长的老李——则为另一组紧随其后。
出发半小时后,小李忽然发现本来就跟在身后不远处的3个人不见了。老吴曾经尝试过吹哨子与后队联络,虽然确实有哨音回应,但是因地形复杂,根本没有办法判定对方的具体方位。在原地等待半小时后,小李和老吴依然没有等到其他队员,他们尝试用各种方法联系老李等人,均告失败,手机在这个空旷的山林里也完全没有信号。
出于各种因素考虑,两人决定继续前进,走出箭竹林。第二天,依然没有后队的任何消息,两人只好沿着河谷向下游行走,准备出山。之后不久,他们碰上另一支探访黑竹沟的探险队,刚好队内有人想放弃探险,小李和老吴就和对方搭伴沿原路返回离开了黑竹沟。一路上还是没有联系到原队伍中的3个队友。
回到家乡后,小李决定报警。搜救人员数次进谷搜寻3名队员的踪迹,都无功而返。
历史上的失踪事件
这次的失踪事件并不是孤例。早在1950年,就有国民党胡宗南残部试图穿越黑竹沟,结果30多人全部在谷内神秘失踪,无一人生还。从那时起,黑竹沟“恐怖死亡谷”的名号就传开了。
1955年,解放军侦察部队两名战士由甘洛县进入黑竹沟,有进无出,在谷内失踪。部队出动两个连的兵力入谷搜寻,没有结果。
1966年,解放军测绘某部进山工作,两名战士在沟内无故失踪,失去了与大部队的联系。经部队和当地群众联合搜寻后,只发现溪边散落着两支军用步枪,战士却踪迹全无。
1976年,四川省林业厅勘探二大队准备了大量粮食进沟,准备全面勘探黑竹沟地区,但在进山第一天就被暴涨的溪水卷走一名队员,勘探队不得不就此终止计划,原路折返。数月后,发动全县力量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一具骨架。
1977年,林业厅勘探一大队准备继续上一年的计划进沟勘探,技术员罗祥永和李甫洁主动承担了穿越石门关的任务,却一去不复返。包括峨边川南林业局专业人员和附近地区群众组成的大批搜救人员进入谷内寻找,只找到散落在林中的疑似两名队员包裹馒头的纸张,失踪的队员则始终没有任何消息。
9年后的1986年,川南林业局与峨边县组成二类森林资源调查队进入黑竹沟。这次调查员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携带了足够的粮食和精良的通讯设备,还请来当地经验丰富的彝族猎人做向导。但当行进到腹地的石门关时,猎人的情绪明显变得紧张起来,甚至不太愿意继续前进。而此时猎人放出去到前方探路的猎犬也长时间不见返回,消失在峡谷内的茫茫雾气之中。猎人们的呼哨并没有唤回他们的猎犬,而沟内的浓雾也令他们不敢继续前行。这次的调查被迫中断。
1987年,因工作需要,林业干部刘大声在与当地林业工作人员和群众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黑竹沟地区的独特地形和原生风貌,惊奇地发现了这些发生在黑竹沟的神秘失踪事件,深深为之吸引。不久后,刘大声用笔名叶簇在信息报和科普杂志《文明》上发表了两篇名为《神秘的黑竹沟》和《大凉山上的“魔鬼三角洲”》的文章,首次令这块神奇的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1991年,川南林业局设计工程小队7名成员和随队的17位民工在黑竹沟内集体失踪。幸亏发现得早,搜寻比较及时,24名队员在20小时后被找到。
1994年,峨边科学探险勘探队进入黑竹沟考察。第一天晚上,充当向导的几名彝族同胞就同时出现不适症状,令这次考察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神秘气息。第二天,进入石门关范围内,彝族向导称不可高声喧哗,恐怕惊动山神。在浓雾中,向导的猎犬脱队向前冲去,在众人的惊声呼叫中冲入深潭消失。因此勘探队也就此止步。
这些有记录可查的事件令黑竹沟一直笼罩在神秘的氛围之中。
神秘的“死亡之谷”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为做一档关于北纬30度的系列节目,来到黑竹沟进行深入调查。
刚开始,记者发现,大多数传说中的神秘事件都是有相关人证物证证实其存在的,这让他们对这个神奇的地方更加充满了兴趣。然而接下来的调查则充满了戏剧性。
记者找到当年激发黑竹沟热度的两篇文章的作者刘大声,并在他提供的线索里经过长时间多方面的打听,在一次很巧合的情况下找到了1966年解放军测绘部队失踪事件的亲历者。那是一名参与了当年搜救工作的彝族猎人阿罗瓦尔,从他口中得知的相关信息与人们所知的情况大有出入:当年的两名战士并不是所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地神秘失踪了,而是在数日后被搜救队找到。经验丰富的猎人在山沟溪流处找到其中一名战士,当时他已经饿晕在溪边,身上背着包和步枪,而另一名战士也在另一处被发现,可惜的是他当时已经死亡,经检验他是因食物缺乏而饿死。
既然所谓的神秘失踪被证实不过是人们的误传,那么其他几件失踪事件的真实性也就有待商榷和证实了。
记者又得知川南林业局有人曾经在数年前在勘探黑竹沟的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奇怪的事情。勘探员在石门关下游附近的山林里作业时,忽然遭遇大雾,正好当天工作已经接近完成,为防止发生危险,勘探队决定迅速沿着山脊下山。他们在指南针的引导下,在浓雾中摸索着下山,本来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竟然多花了一倍多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当他们在第二天返回驻地,对照地形图才发现,他们的指南针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最大的差距竟然达到45度。要不是运气好,队员们可能根本无法下山。这次经历不仅使亲历的勘探员们在数年后依然心存余悸,也令调查出现了转机,大家很快想到一个可能:会不会是因为受到磁场影响而导致指南针失灵?
在地质专家的协助下,调查组开始在黑竹沟各个位置进行测量。在开始的几次测量中,并没有发现磁场有异常,它与北纬30度其他地区的磁场数值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而当调查组进入黑竹沟腹地,到达石门关附近后,专家发现,指南针上的指针发生了很大角度的偏移,测量磁场的仪器也开始出现读数紊乱的状况,而导致这种异常活动的原因经专家的解释,竟然十分简单:
石门关附近的岩体多数为玄武岩,玄武岩是一种火山岩,富含大量铁、硅、镁等元素,因而在山体上形成一个磁性异常带,这就造成指南针在这块区域发生偏移状况,无法正确指示方向。
多起神秘失踪事件至此似乎也有了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解释:黑竹沟某些区域由于山体岩石的性质,使得各路进山人员使用的大部分指示方向的工具——指南针——发生了偏移,造成他们在前进过程中发生方向性错误,加上沟内本来就地势复杂,往往在指南针指出的方向前方就存在暗沟和急流,加上山中气候湿度大,经常会骤起大雾,因此就会在不经意中发生危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地猎人反而能在山中自由出入的原因,因为他们是依靠经验和对地势的相对熟悉而判定前进方向,而不像外来人员,绝大多数是靠指南针。
而关于黑竹沟野人的传说,经过多方寻找,依然没能找到相关的实物例证,如影像资料、亲历者的描述、最直接的脚印毛发等等,这个传说至今也只能作为未解之谜等待后人的挖掘。
由此可见,黑竹沟的种种神秘事件其实大多数都是能用科学原理解释的,但这一切并不能抹杀它作为一个美丽的原生态森林和巨大资源区的存在意义。北纬30度线这条奇异的人文风景线也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着它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日前,文章开头的驴友失踪事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经过近百人的搜救队经历数次长达几十天的搜寻,失踪的3个驴友已经在黑竹沟的不同位置被找到。可惜且令人悲痛的是,他们均已不幸死亡。 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简陋的临时救护站。临终前,她在纸片上写下:“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 上一篇:交通航海保障宣传工作认识与实践
- 下一篇:山东通航物流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