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知识图谱研究
时间:2022-05-30 14:14:02 浏览次数:次
主题词设定为: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时间设定为1998-2014年,学科领域为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为集中反映“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信息,期刊范围限定为核心期刊与cssci来源期刊,以检索得到的2610篇论文(1998-2014年)为样本。
论文首先利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相关文献进行如下4个方面的统计分析:相关研究的历程、基金、期刊和学科分布。然后,采用citespacecⅢ分析样本的作者合作和机构合作的信息。随后,利用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热点。为了更准确反映相关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BICOMB2软件提取关键词信息并构建词篇矩阵,再将其导入SPSS21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本文利用关键词突变信息探究相关研究的前沿。
2 国内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的概况
从表1可见,上世纪末期“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不十分活跃,核心期刊的年收录数徘徊在60篇左右。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在我国正式开展,在这一时期,国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理论及实践对国内相关领域的影响不断得以强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理念、国外相关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在中国的具体实践等问题开始被部分学者所关注。但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现状和匮乏的资料直接导致了当时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十分丰富。
从2001年开始,核心期刊收录的相关论文首次突破了百篇大关,随后论文收录数呈现逐年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相关研究在2007年以后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关研究的年收录数均超过160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三点:第一,系统内和跨系统图书馆之间互借协议的日趋完善;第二,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推动下,图书馆信息系统发展迅速;第三,读者文献需求的范围日益广泛,文献需求的数量也日益增加。目前,多数图书馆都已开展了相关服务,并且已经初具规模,这使得学术界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3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知识图谱分析
3.1 基金、期刊与学科分布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的基金项目共有29类,均为省级与国家级资助项目。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达到100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在10篇以上,其它各类国家级与省级基金资助均在5篇及以下。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论文数最多,说明国家基金大力支持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各类基金资助发文174篇,其中国家级项目资助117篇,占总量的67%,省级资助57篇,占总数的33%。在有项目资助的核心期刊论文中,国家项目资助的论文占绝大比例。但基金资助论文只占总发文量(2307篇,除去不相关文献)的7.54%。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领域基金资助论文比例较低。
发文量在20篇以上的核心期刊如下: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建设、图书馆论坛、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情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图书馆、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新世纪图书馆、情报科学、情报理论与实践、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国图书馆学报、兰台世界、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图书情报知识、四川图书馆学报、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
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涉及的学科分布范围: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民商法、新闻与传媒、出版、法理、法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文化经济、互联网技术、行政法及地方法制、档案及博物馆等学科。
3.2 研究作者与机构分析
在CitespaceⅢ软件中,将1998-2014年分成17个时间段进行处理,数据抽取对象为作者与机构前30。作者与机构图谱见图1与图2。图1-2中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作者或机构,结点大小表示作者或机构发文量的多少,结点间的连线表示作者或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越粗的连线表示作者或机构间的合作次数越多,结点的年轮结构反映的是作者或机构发文的时间结构,色调由冷变暖表明时间由远及近。
3.2.1 作者分析
从核心期刊发文量的视角来看,在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领域发文量多的作者可视为核心作者。根据图l对应的作者发文频次的数据可得,在1998-2014年期间,高波、肖希明、鄂丽君、贾平、张晓青、孙维莲、袁红军、范丽莉、盛小平、许子媛、范亚芳、胡芳、肖珑、王伟、杨晓秋、李军凯、曾丽军、姚丹丹、初景利、刘磊等发文均在6篇以上,可视他们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
从核心期刊文献的被引频次来看,文献的被引频次是衡量核心作者的另一常用指标。从核心期刊的论文被引频次来看,刘炜、燕今伟、初景利、卢共平、周明华、曹树金、高波、赵建梅、何小青、柯平等作者单篇论文的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综合发文量与被引频次两项指标,初景利、高波无论是从发文量与文献的被引频次来看,都是研究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核心作者。
3.2.2 研究机构分析
首先,武汉大学是开展研究的中坚力量,发文量达58篇,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发文都超过20篇。均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其次,由图2可见形成了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为中心的4个较大的集群。集群内各机构间存在有合作关系,而在集群外,各单位之间合作较少。再次,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主要研究机构分布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杭州等地。由于这些地区的图书馆是开展此项服务的中坚力量,图书馆学领域学术研究水平较高,这些都为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主要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大学图书馆或图书馆学系,除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之外,其它公共图书馆研究较少。
3.3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反映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了解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以及各关键词的共现情况,把握样本文献研究的主要内容。首先,选取关键词词频大于20作为高频词,并去除4个含义过于宽泛的词:图书馆、服务、对策、创新,将含义接近的两组关键词进行合并:“大学图书馆”合并到“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合并到“电子资源”,最终得到39个高频关键词(见表2)。然后,根据关键词的来源信息构建39×500词篇矩阵。上述数据处理均采用Bicomb软件来实现。
在CitespaceⅢ软件中,时间片段取值为1,时间范围为1998-2014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数据抽取对象top 30。
3.3.1 研究热点分析
从关键词的频次来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由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开展的一种服务形式,所以开展文献服务的主体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等关键词在图3中出现的频次较高。高校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的关键词频次排名最高,共出现425次,说明研究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最多。相对高校图书馆来说,公共图书馆仅84次,研究较少。由于本文的检索策略为“馆际互借or文献传递”,所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出现的频次较高,其它关键词与其都有密切联系。
为更准确地反映高影响力论文的研究热点信息,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其中,聚类方法选取“组间联接”,度量标准采用二分类的“Ochiai系数”。聚类结果见图4,可见国内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下6个方面:
(I)各类型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共建共享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来实现。资源共享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也是图谱中最大的节点,可见资源共享与共建共享是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最关注的研究热点。由于资源共享与共建共享的内涵、目的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分析时将它们合并分析,它们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其一,国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图书馆联盟是资源共享的有效形式;其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实现资源共享的途径及对策建议;其三,国外资源共享的模式,以及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构建的模式、机制、系统以及网络。
(2)各类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读者服务和参考咨询等服务包括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读者服务、参考咨询的一项服务内容,因此把这几个关键词归为一类进行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前几年,国内图书馆界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视为一种服务创新模式,欧美等国开展此项服务的现状、发展历程开始被介绍到中国。2005年以后,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国外、国内及中外图书馆的业务合作,中外图书馆相关服务的比较和我国相关服务的管理模式。2010年以后欧美等国的先进经验受到重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被视为一项基本信息服务内容。
(3)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客体主要是信息资源、电子资源。信息资源共享涉及用户合理信息需求及使用的权益和知识产权保护。现阶段国内图书馆需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强化与数据库商协商的力度,积极完善电子资源许可协议,促使双方的需求得以更好的满足;二是构建图}5馆联盟,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横向协作与纵向强弱互助的服务模式,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
(4)网络环境给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带来了变化与挑战。网络环境下传统服务方式难以满足用户新需求的主要原因有: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面临着知识产权(著作权、合理使用)风险,文献获取方式或来源以及用户需求内容发生变化,用户对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认知和需求有限。管理系统条块分割严重、经费短缺和标准化水平滞后等问题给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境,这反映出目前国内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宣传与保障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为破解网络环境带来的新问题和复杂影响,图书馆应借鉴学习美国与香港等地的经验,通过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馆员素质,建立服务的新模式。相关研究的重心放在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在网络环境下的运行模式、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传统传输手段及网络方式的差异和研究开展服务的新模式等方面。
(5)数字图书馆是实现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平台。现有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权益保障。著作权保护,著作权涉及公众信息获取权的保障和数字图书馆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平衡。其二,技术支持。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保护与运行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完善区域性的ZADL文献传递网,高校数字图书馆参与和采用DOI技术体系,借助SaaS技术构建CALIS的云服务平台和开放源码软件的使用等。
(6)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联合体——图书馆联盟。图书馆联盟是在协议和合同制约下由多个图书馆组成的一种联合体,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益互惠,实现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我国业已建立了以CALIS为代表的五大文献共享系统,即CALIS、NSTL、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原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和CASHL。这五大系统就是图书馆联盟之下开展起来的。学术界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其一,图书馆联盟的内涵、特点、任务及国外经验。相关研究界定了图书馆联盟概念,对其意义、类型、功能等进行了分析。有的研究还介绍了国外图书馆联盟的运行经验及其启示;其二,图书馆联盟的构建、运营模式及实现机制。其中,图书馆联盟的模式研究包括国外、区域和高校等类型图书馆资源共享。相关机制研究包括图书馆联盟的管理、协作、运行和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实现等;其三,绩效评价。研究内容涵盖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价的理论、影响因素、评价指标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
3.3.2 研究前沿分析
关键词突变能反映短期内关键词使用频率急剧变化的信息。因此,通过关键词突变可以分析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领域的研究前沿,挖掘出研究前沿之间的联系及演化轨迹。表3给出了按照关键词突变率排序的结果。从表3可得如下结论:
1998年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研究前沿是在图书馆自动化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享主要针对图书资料的馆际互借;1999年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研究前沿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联合目录出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2000年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虚拟图书馆的出现促进了外文期刊等文献资源的共享;2001年的研究前沿是信息资源共享,突出了网络信息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的共享;2002年突出我国在加入WTO之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出现的问题及对策;2003年是围绕图书馆联盟与复合图书馆进行研究,特别是围绕图书馆联盟开展的研究出现井喷。2004年侧重研究电子资源的文献传递,同时cashl作为一个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系统在这一年也得到了很大的关注;2006年的研究前沿为知识服务、虚拟参考咨询;2007年主要侧重学科馆员的研究;2010年的研究前沿为balis。
2011年至今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进一步拓展,具体表现为:一是与现代网络技术结合更加紧密,云计算和移动图书馆受到极大的关注;二是“读者为中心”的导向进一步细化,读者决策采购与学科服务的重要地位在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得到凸显;三是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除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外,出现区域图书馆的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研究。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研究前沿是随着新技术与新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的,传递的客体从纸质资源向包括电子资源(信息资源)在内的文献资源的转变,研究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图书馆类型不断扩展,从最初的高校图书馆发展到虚拟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移动图书馆以及区域图书馆。服务方式从信息服务过渡到知识服务与学科服务。
4 结语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得到的2610篇文献对我国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问题开展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及知识图谱方法,分析了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研究领域中的核心作者、机构、研究热点与前沿,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国内该主题的研究态势。目前我国开展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还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开展馆际互借的制度保障问题,包括经费保障、人员保障等。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或文献传递的经费,目前有两种做法,资源丰富的图书馆一般收支平衡,不用向读者收费,只设定一个读者使用的最高额度,超过额度之后才向读者收费;资源相对缺乏的图书馆一般存在经费问题,向读者收费还是从图书馆的总经费中拨出一部分作为文献传递经费,目前都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认为,图书馆应从总经费中拨出一部分作为文献传递费用,而不向读者收费,这样更能保障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工作的开展。第二,各图书馆联盟之间的合作问题,我国虽建立了文献传递的五大系统,但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在今后在研究中,应该加强各联盟之间合作的研究;第三,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宣传推广。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是馆藏资源的有利补充。从全国高校图书馆来看,开展此项服务的数量虽然有所增长,但是相对于日益增长的高校读者来说,增幅是不大的。还有必要加强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读者在本馆资源不能得到满足时,首先想到求助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第四,大数据环境下,云计算的出现使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面临机遇与挑战。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研究前沿的变化,都随着新技术、新环境与新概念的出现而发生新的变化。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界应该如何开展此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还有待我们去研究与探索。第五,完善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移动图书馆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以无线的方式接收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读者可以更便捷的利用各高校的特色资源。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开通了移动图书馆服务,服务模式主要是WAP和APP,移动服务和移动资源较为丰富。但存在移动服务体系不完整、移动服务缺乏创新性、知晓度较低、有效性整体不高等问题。
[基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知识图谱研究]相关文章
- 上一篇:大型建设开发项目工程管理模式的
- 下一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网络舆情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