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旗 发展 奋斗
时间:2022-05-30 14:28:02 浏览次数:次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十七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图分类号:D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1-0001-06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基本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用简明的语言来概括,就是“举旗、发展、奋斗”。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郑重地、鲜明地、完整地提出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的历史性重大决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以及二者共同组成的“一面旗帜”,其最大特点和突出贡献,就是第一次把近30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全部伟大成果集中概括,第一次阐明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内涵;“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党的旗帜问题的系统论述,是新时期近30年来党不断探索的结晶和创造历程的精辟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报告的开幕词提出来的,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同志:“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此后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都突出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词。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的主题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事业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三大还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进行理论探索形成的新观点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并指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这也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的概括。
1992年党的十四大,主题鲜明地提出“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提出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从而更高地举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1997年在邓小平同志逝世后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大会主题: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强调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的主题。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我们党30年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了一个完整统一而又鲜明准确的大整合。这就是: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应地,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高举的旗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整合,是党的十七大的重大理论贡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既是一以贯之接力推进的,又是充满活力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
(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者、奠基者,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同志在我们党内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1938年10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了新中国。此后,毛泽东同志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试图走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党的建设、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为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这些艰辛探索,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基础。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科学地总结了毛泽东同志在艰辛探索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又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在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当代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从而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以清楚看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创造性相结合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但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时代特点下形成的具体理论形态,都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中,作为发展开放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为我们党不断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十年或者更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仍将不停地与时俱进,还会有更多理论创新成果涌现。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亮点和重大历史贡献,在党的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针对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得到了全党认同,在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指导作用,为我们解决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科学分析了这些阶段性特征,既有作为主导方面的成绩和进步,又有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课题。这表明当前的发展并没有超出也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的判断和立足点,这些也恰恰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艰苦奋斗,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一个巨变”,“两个没有变”的国情总特征,更加促使我们要清醒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科学发展观也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以我国这个基本国情为根本出发点。
2、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为我们自觉把握和践行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首先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首先紧紧依靠发展;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当然,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确保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重要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坚持“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分别概括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把坚持“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概括为兴国之要。我们要始终做到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来促进科学发展。
(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在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的十七大对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是:
(1)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新增1亿多人口,预测达到14.5亿。但从1978年到2006年人均GDP每翻一番的速度看,时间最短的4年,最长的7年,即使按最长的7年推算,到2013年,即可达人均翻两番的3800美元目标。之后还有7年,到2020年还可再翻一番,可达到7000美元,谨慎一点,也可在4000美元至7000美元之间。提出“人均翻两番”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充满了信心。
(2)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目标。我国目前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一是缺乏核心技术,二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的出口量虽然排在世界第三位,但真正具有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只占出口额的1%到2%。90%是贴牌产品。2020年要进人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要达到30%以下。因而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3)提出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的目标。2006年我国投资率是42.7%,外贸依存度达到近70%,都创了历史新高,而消费率持续走低,2002年是60%,到了2006年降到了50%,五年降了10个百分点。这种状况不改变,最终将造成宏观经济失衡。这就要求我国必须改变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率持续较低的突出问题,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4)提出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的目标。主要通过建立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和生产要素(包括人才、资本、技术等)跨区域合理流动这两个机制,扭转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趋势;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以形成各自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5)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的目标。我国粮食生产2007年预计突破一万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开始基本以每年300元速度增长,2007年人均可能达到4000元。农村形势虽然很好,但农业基础薄弱,还必须加快农业发展。城镇化率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2020年要达到60%以上,而2006年我国仅为43.9%,每年需要增加一个百分点,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6)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是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后,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新的文明目标。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5%,但能源消耗却占了世界的15%,钢材消耗占了世界的30%,水泥消耗占了世界的50%。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太湖蓝藻爆发,昆明滇池水质变劣等环境污染事件,对我们经济增长方式敲响了警钟。我们不仅要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目标,更要把它作为一个价值理念,为我们的子孙万代的可持续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落实两大任务。第一,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仅改变了两个字,但却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涵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等。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也就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第二。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实现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障碍,财税、金融、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尚未到位。要着重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对此,十七大报告具体提出了四个方面要求: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二是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四是完善互利共赢的对外战略,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发展民主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对此精辟概括为:“一个统一”,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四个制度”,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个统一”、“四个制度”,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着中国特色的政治改革,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些新举措。比如。强调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增强公民有序参与;凡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等等。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正在坚定而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问题。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社会主义法制问题。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深层矛盾的凸现,一方面使人民群众对发展民主政治的愿望和期待愈加强烈,另一方面也更多地增加了各种风险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艰巨性和风险度,都会大大超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主的有序推进,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法制保障。文化大革命的所谓“大民主”,是既不要法制又没有民主的无政府主义。我们不只需要批判和否定性思维,更多的是要有建设性思维,任何不切实际的浪漫热情和理性不足,都将会贻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成长。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工作部署。当前,我国已经具备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现实条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必然伴随文化兴盛繁荣。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文化的兴盛和发展,必然带来文化领域和社会思潮的多元、多样、多变的格局,带来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格局。为此,带来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文化与腐朽文化同时并存的格局,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第一位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地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紧迫任务。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也日益凸显,文化已成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大国”、“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大国”等赞誉从海外舆论传来,但我们却没有赢得“文化大国”的称誉。综观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只占19%,而其中日本又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这种状况显然同我国发展的规模不相称。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仍是一个弱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4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5.83%,英国占7.61%,加拿大占3.8%,韩国大约6%,而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1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从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必由之路。
4、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同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对党章的修改完善了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阐述,这次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单列篇章阐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涉及百姓生活的主要问题,阐明建设思路和具体措施,既有宏观的理念。又有微观的部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
首先,着眼于改善民生,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个有”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即“学有所教”,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以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正规的国民教育;“劳有所得”,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都能根据其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病有所医”,让城乡所有居民、所有群众都能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老有所养”,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住有所居”,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城乡居民的住房问题,特别是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廉租房制度”第一次写入了十七大报告之中。在十六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基础上,十七大明确提出“五个有”的发展目标,进一步重点解决“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需”、“就业是民主之本”、“社保是民生之盾”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其次,围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思路和措施。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强调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反映了我们党对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社会公平的高度关注。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提高两个比重,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调节力度,包括“提低”,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扩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第一次明确“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将进一步拓宽个人投资渠道,让老百姓的钱袋子更快地鼓起来;“调高”,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打非”,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第三,强调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贯穿改革创新精神。我们党已成立86年,在全国执政58年,虽然积累了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但也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党的执政能力同新时期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十七大报告在深刻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一条主线”、“五个重点”的总要求。“一条主线”,就是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五个重点”,就是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围绕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一方面十七大从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改进党的作风等方面作出了重大部署;另一方面,对如何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比如,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进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等。十七大对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表明了我们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心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坚定决心。
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十七大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这是我们党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高度重视。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实现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目标,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按照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要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必须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执政能力,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奋勇向前。
责任编辑 任浩明
[举旗 发展 奋斗]相关文章
- 2022年度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合集
- 2022年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范本材料合集(2022年)
- “弄潮儿勇立潮头”“奋斗者乘势而上”:报道修辞类过渡句50例【完整版】
- 赓续红色血脉,争当新时代不懈奋斗者
- 2024年奋斗人生更幸福——在届新生入学典礼上讲话(范文推荐)
- 发展对象培训个人总结:发展对象个人总结
-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学习总结|
- 入党发展对象自我鉴定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党员自我鉴定简短
- 2020党员思想汇报【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思想小结(精)】
- 发展对象培训小结:2020发展对象培训总结
- 某单位2020年发展党员工作小结_2018党员发展计划
- 入党培训心得体会 发展对象培训心得体会
- [党员发展对象个人总结] 党员个人总结简短
- 党员培训个人总结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小结
- 2018年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总结【2020年学校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总结】
- 上一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治党方略探析
- 下一篇:新发展 新探索 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