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软件产业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人才问题探讨

时间:2022-05-31 12:07:02  浏览次数:

摘 要:软件产业国际化的核心是人才问题,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是提高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合作的基础。目前我国优秀的程序设计人员数量较少,并且整体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素质的设计和管理人才外流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为此,我们需培养四类软件人才,适当地进行中国合作办学,并制定出一套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高端人才引进措施,以适当软件件产业全球化发展过程的瓶颈。

关键词:软件产业国际化;人才结构;人才培养

引言:

英国著名科学家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于1936年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中的应用》的论文,从而奠定了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基础。十年之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历史从此而开始。如今,软件无处不在,软件成了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产业的灵魂。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保罗.M.罗默(Paul Michael Romer)曾经表示:软件是改变商业模型,理解经济的最佳场所,软件已成为整个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软件产业国际化的核心是人才问题

1、软件产业国际化的含义

中国软件产业国际化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国际化业务,也就是海外业务包括软件外包和品牌软件输出。软件外包在全世界都是方兴未艾的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品牌软件输出是指中国国产软件冲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层是指国际化竞争。国际化竞争不一定要发生在海外市场上。随着世界软件厂商对中国的渗透进入以及WTO后各种壁垒的打破,中国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没有走出国门的企业同样要面对国际化竞争。中国软件企业要做到国际化,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从技术、经营体系、管理、人才、机制都要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去改革。

要真正了解软件产业国际化的内涵,要将产业国际化分解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即资源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和产业形态的国际化来分别研究。其中,要素配置是从资源角度来分析国际化的内涵,产业形态是从产业组织、市场等方面来研究国际化特征,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和产业形态的国际化是建立在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基础上的。

2、人才结构能够决定软件产业链

到了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的软件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各国都有了比较成熟的产品定位市场,以美国、印度、爱尔兰等国为主形成了国际软件分工体系。美国、墨西哥主要以平台软件为主,爱尔兰、印度、日本、以色列、新加坡以中间件为主,而德国、中国以应用软件为主。

从软件人才角度来说,软件发达国家重视软件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结构呈现出金字塔型。这是因为:

软件产业的兴盛首先得益于基础科学如微电子学和计算科学理论的支撑。计算机的发源地是美国,所以美国的软件产业也是最为强大的。就计算机科学技术而言,确实也是美国的水平最高,贡献最为突出。“图灵奖”是计算机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之誉。历届图灵奖获得者共有40多名,其中以美国学者最多,此外还有英国、瑞士、荷兰、以色列、中国等少数学者。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才能真正掌握软件的核心技术,才能在软件产业链的上游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等上有所创新,这些平台软件主宰着整个产业,决定产业的游戏规则。

3、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是提高国际化管理、国际化合作的基础

2003年中软联合合作伙伴IBM投入250名技术人员在广东南海为广东地税项目做了近一年的封闭式开发,系统一次性上线成功,通过这个项目,中软意识到公司在软件工程方面的挑战。而现在的软件工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杂,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国际厂商合作,这样才能提高软件工程能力,实现卓越软件工程,这时我们就需要国际化的人才。

国内软件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洗礼,总结了许多经验和经训,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已今非昔比。某些国家的软件开发能力并不比我们强,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却远远大于我们。造成这种原因是相对于國外软件巨头的管理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要想走出国门,在世界软件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就必须吸取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和方法。

二、我国的软件人才存在的问题

1、软件产业的特点

软件具有两种属性,它既是一门技术学科,又是一门工程学科。软件人才就应该既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可操作性。所以,一方面,我们需要掌握精深的技术,这做为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已经足够了,但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软件设计师,就必须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以软件产业以终极的人文关怀。软件业并非是一项完全理性的事业,它过多地渗透了人的想象、直觉、灵感和顿悟等非理性因素。软件就是要把技术、作品、成果转变成为真正面向客户的产品,其中不同程度地渗入了相关的文化因素。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Michael Cusumano总结了全球软件产业的三大研究方向:在欧洲,以研究科学的“优雅”态度来开发软件,结果是产生了许多先进的理论,甚至于可以把界面设计得相当完美;日本把软件看成是制造业,虽然基础教育和程序员力量都很大,但是始终没有摆脱工厂模式,因此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美国,把软件看作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结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尽管欧洲有先进的软件理论,印度有全球最好的软件工人,但几十年过去了,全球最好的软件公司如Microsoft,IBM,Oracle,Google等依然是在美国。

2、人才结构不合理

关于软件工程和软件构件的开发,国内很多研究机构耕耘了多年,至今为止,中国的软件产业并没有真正的崛起?

到2003年止,我国现有软件从业人员62万,能够编程的大约有16万,有70%是年轻的工程师。我国的软件人员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不是理想中的“金字塔”型,而是呈现出两头尖、中间大的“橄榄”型。具体说来,既缺乏系统分析人员、高端管理人员、高端策划人员,又缺乏能够熟练编程的低端基础技术人才、产业工人,能够把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工程化人才,缺乏职业化软件工程师。具体到专业细分,我国在游戏开发、嵌入式软件与IC卡设计、Linux软件、出口外包、虚拟现实、系统仿真为代表的专业软件人才非常缺乏。

另外高素质的人才外流,也给我国的软件产业国际化造成了很大困难。

3、人员素质跟不上国际化步伐

中国人才数量缺口很大,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缺口至少20万。当然最缺少的是有踏实培训、有项目管理经验的人才。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不适应软件产业国际化。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法是模糊性,由此造成了内部管理粗放,价值链效率低;对软件产业发展规律了解不够;软件开发标准化和工程化程度低;市场不能持续,预算不能控制,赢利水平大大下降。

三、解决人才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人才的培养机制

在美国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软件人才,人才层次结构比较合理,另外每年都从国外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在印度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在每年新增的50万软件人才中,只有7.4万是大学毕业生。

我国的软件人才主要是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及相关的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每年大约有5万人。这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员出国或者进外企。

未来需要四种类型的人才:(1)学术型人才:主要是研究、发展软件的客观规律,这类人才要求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多科背景知识,这部分主要人才主要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应该放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培养。(2)工程型人才:能够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工程设计或产业设计、工作规划与运行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设计开发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部分人可以放在软件学院培养。(3)技术型人才: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4)技能型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进行操作。

2、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

为满足市场对国际化、高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促进软件产业在大陆的繁荣,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采取中外高校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充分利用大陆和海外在计算机领域和产业界的资源和背景,在为软件企业培养人才的同时,重点在于为商业、金融、工业领域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培养大型软件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者,为不同行业培养 "精技术、懂管理"的高级软件工程人才。

3、引入高素质的人才

要将引进面向国际化市场的人才作为我国引进人才的重点领域,使我国成为软件国际化人才的高地。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过程中,重点引进一批优秀的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和软件工程师和能够进行有效合作、适应团队工作的人员。

4、国家软件政策、资金方面多多支持

几年前,有一位剑桥大学了著名教授被耶鲁大学挖去过了,这位教授虽然对美国社会的诸多方法不太适应,对英国、特别是剑桥的文化氛围和学术环境特别留恋,但是耶鲁的工资毕竟比剑桥高一倍,想到此,还是决意留在美国。在美国读书的研究生一次可以借200本图书。当然金钱并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在目前脱离市场规律运作是万万行不通的。我们要引进凤凰就必须先筑巢,中国有句俗语: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育。我们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投入适应的资金,营造適合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四、结论

从全世界的软件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国的软件产业现状分析,我们都要走一条软件产业国际化道路。中国软件产业国际化道路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核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软件人才规模、软件人才结构和软件人才素质都满足不了需求,并且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所以我们应当制定一套有效的软件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从而稳定和引进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pdf_files/中国软件产业分析报告.2004.9.30

[2]原毅军.姜运政.衡量软件产业国际化发展程度的指挥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技管理2002.12

[3]尚智丛.印度软件人力资源开发的国家战略及其启示[J].科学学原理.2004(增刊)

[4]桑 .爱尔兰软件产业的现状和发展道路[J].欧洲.2001.05

[5]康庄.中国软件产业的现状和提升软件企业与国际接轨能力的若干建议[J].对策研究.2001.07

[6] Dehua Ju. China’s budding software industry[J].IEEE SOFTWARE May/June 2001

[7] V. P. Kharbanda and Yogesh Suman . Chinese initiative in the software industry –Quest to leap[J].CERRENT SCIENCE,December 2002

推荐访问:全球化 软件产业 进程 中国人才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