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评《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

时间:2022-05-31 14:42:02  浏览次数:

摘要:《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是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的杨玉圣学者的作品。从题目中便可以看出,该书致力于讲述不同时代中国人的美国观。“中国人的美国观已成为海内外部分学人关心和探索的一个新领域”[1],遗憾的是,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成果与著作并不突出(作者著书时大约是1995或是1996年)。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作者在该书中“借助前人、时贤的有关资料与成果,初步梳理和总结晚清以来中国人(主要是政论界和知识界)如何一步步了解和探索美国的认识历程”[2]。

关键词:杨玉圣;美国观;历程;时代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包括结束语在内),以时代变迁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从晚清开始不同时期的中国人的美国观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及过程。其中更重点剖析了某些学术界及政界领袖人物的美国观。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始开眼看世界,此时涌现出了一批最早开始了解认识美国的学者,其中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突出代表。“可以说,中国人之有相对独立的美国观,自魏源始”[3],林则徐及徐继畲对中国人早期美国观的贡献也有多处值得称道。华盛顿的事迹此时也由先驱者传播到普通民众之间并广为传颂。同时中国人开始了对美国的早期实地观察,中国人赴美归国后留下游记来描述他们到美国的感受,他们惊叹于美国科学技术的发达、机器的广泛应用、繁华的街道,也对美国的政治体制有浓烈的兴趣,虽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但“他们并不主张中国‘骤相仿效’美式体制”[4]。

19世纪60至90年代,以“自强”“求富”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试图学习美国经验,“从美之‘国大民富、人莫敢侮’的现实状况中,人们愈发进一步认识到‘火轮舟车及电线诸务’的迫切性”[5],洋务派代表们开始谋求自强;当时洋务派政治家们的美国观以与美为友为主,并提出了联美主张,不过他们意识到联美亦无用,自强才是根本。作者认为此认识在当时已是相当深刻“洋务派对外却有不少妥协,断送了不少民族权益,但也要看到其抗争的一方面”6。然而19世纪80年代后的美国华人却饱受虐待与欺凌,并最终导致了1905年中国抵约潮的爆发,举国上下抵制美货,这也是第一次美国严重伤害了中国人对其的感情。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争过后,中国危机愈发严重,众多爱国志士谋求以美国为捷径,救亡图强。此时出现了众多声音,有的主张仿照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有的主张联合美国,有的则反对联美论。但总的来说,人们还是可以意识到自救才是改变中国的希望。此外,作者在此部分中还叙述了康、梁师徒及孙中山的美国观,其三人皆为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之人,康有为反对以美国为师,梁启超同样反对中国实行共和制或联邦制,而孙中山则力图建立中国的共和制,其三民主义也受到林肯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people”的影响。虽然三人在是否在效仿美国中意见相左,但他们均认同铁路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人们对于美国的美好幻想,大多数人的美国观发生极大的改变,从开始天真地将美国视为朋友,到后来终于认识到美国的伪善,“对美国的看法,已经越来越不是一种声音了”。[7]进入新文化运动后,学者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大旗,而正是以救国为己任的留美学生将德先生与赛先生请到中国试图让科学与文化彻底摧毁中国国内的封建主义。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这也引发了中国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不言而喻,在30年代中国人的罗斯福新政观中,这些相对乐观的评估,仅是一种微弱之音。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末运’、‘末路’、‘失败’、‘死胡同’等否定性评说”。[8]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性质问题也争论不休,但无需辩驳的是,罗斯福新政有一定成就。随着罗斯福的辞世,人们对新政也有了新的认识,相较于30年代评论一边倒的现象,40年代人们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更加客观与全面。在作者看来。30、40年代中国人对罗斯福新政的论说的区别无可厚非,“应该说,他们对当时世界与中国的思考,大致体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忧虑、希冀与追求”。[9]抗战时期中国政论界对美国的评议是十分复杂而矛盾的,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是忽冷忽热,其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袖手旁观政策让中国大失所望,受到各界人士的抨击。而后在蒋介石的请求下,美国政府于1939年左右开始逐步制日援华,美国又逐渐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友邦。但其与日本的军用品交易及试图牺牲中国的企图都严重打击了中国士气。总的来说在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对美国的评价在变好,并且北美独立战争中的独立、自由等革命传统也深深鼓舞了同样在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广大中国人民。

而中共对美国的看法变化也较大,1935年以前将美国视为中国的敌人,1936年左右对美国态度谨慎,1941年后到抗战胜利前夕对美国持友好态度。1945年后,美国一年的调处不仅让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烟消云散,还让中共对美国的看法趋于危机。与此同时,美国兵在中国国内大施暴行,《中美商约》对中国民族工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人们这才认识到美国的不良居心。“‘友邦’的美好形象,已俱往矣!”[10]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更变为敌对状态,而受全国上下的思想教育运动的影响,中国国内对美帝国主义的仇视几乎达到顶峰,同时将美国描述为一个正在一天天烂下去且日趋法西斯化的帝國主义国家。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闭关自守、失去信心的表现,“在‘左’倾当道的年月,谁把美国说得越丑越行时;反之,则要倒霉。”[11]70年代初,中美关系破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有利于重新认识美国,人们走出国门开始理性审视美国。“美国的改革及其前因后果和规律性,美国的现代化进程、模式及经验教训,等等,都应该是中国人在研究美国时认真关注的重大问题。”[12]对于美国来说,若想维护好与中国的关系,“至少应尊重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尊重中国人民的感情。”[13]最后作者谈到了对中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美国的美好期待。

语言上,书中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描写十分到位,例如在讲述美国街头流浪汉问题时,通过留学生的侧面描写以及对流浪汉生活的直接描写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美国的“乞讨王国”现象。且多处描述十分生动形象,引用材料多种多样,并不局限于学术论著,小说、故事、歌曲、民意测评材料等都可以成为作者笔下的论据。

内容上,全书主要用学术界或政界的领袖人物作为中国人美国观的代表人物,对读者来说有一定说服力但是也有局限性,领袖人物并不能代表中国的全部阶层,不同阶层对于美国的看法应该会有区别,这也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该书的历史跨度较大,涵盖的内容较广。广度有了,深度有所欠缺。受篇幅限制,很多东西并不能完全地展开;文中论据及引用材料较多,许多注解还掺杂了自己的兴趣,例如在谈到对美国的仇恨心理时注解处写到了一首儿歌且讲述了自己与这首儿歌的故事,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多处原文直接引用,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与考证,但也有较多处引用因为引用字数较少仅给出出处,若是能给出原句子,在具体语境中更容易理解作者希望表达的含义。此外,作者在某些地方还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例如在文中给出了江康黎的一段话,最后写道“请读者朋友明察”。[14]

观点上,该书讲述的是中国人的美国观,涵盖的观点较多。而在每章最后作者都会做一个相应的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某些观点具有较高的认同性(对笔者而言),但由于该书出版于1996年,距今已20载,很多旧的东西己被更新。除开时间原因外,作者的某些观点并不能使我信服,仅仅提出了观点而没有深入地论证与解释。但总的来说,作为见证了历史发展的人,还是大多数观点都具有建设性与客观性,能够给读者一个正确的导向。

在作者的观点中多次强调了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文中提到“有史料表明洋务派的外交觀并未仅仅就此踏步不前。事实上,他们还进一步认识到,归根结蒂,唯须自强,方能有希望”。[15]洋务派代表们的自强理念也被作者认同,“这些认识应该说己是相当深刻的了”。[16]同样,在华盛顿会议部分中,作者认为“弱国无外交,中国首先应自立自强,打破倚幸、依赖的劣根性”;[17]其对于国民党在抗战期间对美国表现出来的依赖嗤之以鼻。笔者认为,自立自强乃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本,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民族永远得不到认同与尊重,当读到陈氏向美乞讨的日记时,除了心酸更多的是悲哀于依赖与人所遭受的屈辱。自立自强,方能使民族兴旺。

其次是作者提出的理性地审视美国、如实地探索美国。受国家的舆论导向及信息闭塞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国观在80年代前一直处在对帝国主义的疯狂攻击中,这显然是不理智的,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虽然作者提出此观点时尚未进入20世纪,但依然适用于今天,“中国人探索美国,首先应认真地发现和吸取有益于我们的养料”,[18]“研究外国历史,如果不是尊重历史、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而是硬把自己的价值尺度强加于人,那么历史必将变成荒谬一团”。[19]我们探索到的真实的美国一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我们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考文献:

[1]-[18][中]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19][中]罗荣渠.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研究史的一些问题[J].历史研究,1980年3期.

推荐访问:美国 考察 中国人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