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走向研究

时间:2022-05-31 19:14:01  浏览次数:

摘 要: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是相对于公益性科普事业的一个概念。当代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所产生的对科普产品的巨大需求,使科普工作者面临历史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为了推动科普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都为培养壮大科普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也让广大科普工作者对科普文化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成都是四川乃至西部科技和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城市,科技和文化资源丰富、人才丰沛,科技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建有科技文化创新示范基地。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加快,成都也面临以创新驱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形成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让科普与产业、科普与文化、科普与民生真正关联,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科技服务民生的路径与方法,为成都市振兴科普文化、发展科普文化产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走向;科技服务民生

一、国外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当前的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除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主要是科技团体和基金会)是主要的科普投入主体外,企业为了自身形象、长远发展需要和盈利目的,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科普投入,成为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科普投入主体的增多和科学自身的特点,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由大众传媒、科技博物馆、科技社团及科普非营利组织组成的多样化科普运作主体机制。发达国家科普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政府对科普高度重视,并在科普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构筑起一个广泛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和参与的机制和氛围。

二、国内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国内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专门的科普产业政策。在财政投入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政府科普产品的采购和共享力度不断加大,科普场馆设施的超常发展,科普基础设施每年对科普产业贡献的市场规模至少150亿元;高端科普消费日益强劲,科普休闲娱乐日益兴盛, 科普产品和服务“缺口”日益增加,这些表明我国科普正在孕育巨大的市场。国内部分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等研发生产出了一批适合发展需要的产品,取得了一批创新型的专利,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研发专业队伍,高素质人才为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以安微省为例,安徽省开发的科普展品(项)进入了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以及全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科技馆,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已在安徽省芜湖市成功举办四届,成功打造了中国科普资源集散中心。成立了集产品创意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安徽省科普产品工程研究中心。

三、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公众科学素养和参与度逐步提高

我省第二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在对成都所辖区域的抽样调查中,市民通过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科技企业、科技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等专业科技场所获取的科普知识、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高于全省其他地区,增幅比例较快提高,民众参与比例分别达到52.7%、40.5%、9.2%。据《成都市科学普及情况调研报告》揭示,早在2006年,成都公众科学素质以4.55%的比例,位居上海、北京、苏州之后,列全国14个城市第四。

(二)科普作品创作队伍实力雄厚

成都市被公认为全国三大科普创作中心之一,列北京、上海之后。有来自省内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农村和部队的800 多名老、中、青科普作家队伍,以及国内近百名签约作家和特约编辑。借助这个科普队伍,成都市面向大中小学校师生和公众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实现了科普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

(三)科普设施和教育基地建设力度逐年加强

据《成都市科学普及情况调研报告》称,2007年成都市共有省级以上科普(技)教育基地24个,其中国家级科普(技)教育基地4个、省级科普(技)教育基地20个,另外还有47处可直接用于科普教育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重点实验室或基地等。至2013年,成都市将建成科普基地85个。这还不包括100所在蓉科研院所、80余个重点实验室、上千家高科技企业的庞大创新群体。可以说,成都市科普基地、场馆仍存在巨大的可开发资源。

(四)科普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公众参与度高

目前,成都市公众参与的全市性重大科普活动主要有科技周、科技月、科技下乡和西部科普工程,以及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每年举办参加人次在1000人以上的大型科普活动达60余次。“科技活动周”、“成都国际电脑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科普活动的社会影响力逐年增加,品牌效应日渐显现,参与人数持续增长。

(五)实施科普民生工程,促进科技服务民生

成都市先后启动了“科普基地建设民生工程”和“成都市科技惠民工程”项目,推动科普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启动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四大方面的科技惠民项目。在今年成都市八大科技产业化工程重大项目申报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科技产业化工程重大项目成为重点关注项目。

(六)多元化投资模式推动科普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据统计2006~2009年,成都市地方科技投入平均增幅26.8%,高于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17.02%。2009年成都市地方科技投入达到9.26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17%。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快形成,确保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四、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不足

从调研情况看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明确的产业定位

发展没有一个中心主题,缺乏科学定位,未能形成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发展导向不明,缺乏整体品牌,缺乏鼓励科普事业发展、促进科普工作繁荣的机制,缺少知识结构与当代科技进展相适应的科普中坚,科普产业理论相对薄弱,科普观念相对落后。导致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创新动力不足、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二)产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

科普文化产品的研发产品的原创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足,市场的认可度不高,标准缺失,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科普文化产品的企业少且规模小,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尚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科普企业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意的企业更少。

(三)产业市场化发展不够,渠道创新不足

支持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和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市场化制度建设还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尚未建立科普文化和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准入机制,严重制约了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

科普产品的传播载体和宣传能力不足,科普文化产业内容、载体和宣传渠道建设创新不够,科普载体建设相比其他领域显得陈旧,宣传形式和渠道呆板,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场馆展陈内容更新不够。

(四)科普专业人才匮乏,产业投融资体制仍是瓶颈

成都市的科普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相对匾乏,大多数从业人员都非专职人员。同时还存在志愿者招募困难、人员知识老化和科普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缺乏,有关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制度有待改进等问题。

科普文化产业缺乏大规模的投资,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科普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瓶颈。政府投入不多,社会融资很少,健全的、市场化的科普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科普文化产业无法依靠市场解决产业资金缺乏的问题。科普产品信用评估和融资额度缺乏相关指导,科普文化产业主要靠政府投资,渠道单一,融资难。

五、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也将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一)科普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迅速,商业潜力巨大。对科普产品和服务创新的需求强烈。科普企业围绕市场做好科普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展示、交流、传播和服务的各个环节,确保产业的生命力和竞争性。

(二)良好的环境为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经济的提高和政策的完善以及人才队伍的保证,为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条件。

(三)借力天府新区建设,聚集科普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借力天府新区建设,使科普文化产业在天府新区建设中发挥支配性作用。发展科普数字出版、科普动漫游戏、科普文博旅游、科普创意设计、科普演艺娱乐、科普文学与艺术品原创等。尝试把天府新区建成文化与现代科普发展深度融合的试验基地。

(四)国家和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省、市针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为科普产业的多元化资本运营提供了依据。为科普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有利于科普产业的发展壮大。

(五)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也将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1、市场经济的挑战。在市场经济下,科普文化产业要考虑产品的公益性,兼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困难的一个问题。

2、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普的内容、方式和传播已不适应现实需求,科普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都需要升级和创新。

(六)人才匮乏且后继无人的挑战。在作家群体中,科普不是主流;在科学家中,科普不受重视。科普产品创作、生产和营销的人才都极为缺乏。

(七)科协科普工作的领导地位的挑战。科普工作主力军格局正在改变。过去只有科协一家做科普工作,现在出现了交叉行业,一些部门、系统从各自工作出发介入科普工作,科协在科普工作中的组织、协调、统筹地位面临挑战。

(八)科普文化产业未纳入文化产业范畴的挑战。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但由于科普文化产业未纳入文化产业,因此科普文化产业也未能得到文化、宣传、科技等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六、基于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促进民生的机理

(一)科普文化产业与科技的关系。通过运用高新技术,科普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形成共栖、融合和衍生的良性互动关系,不断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科技对民生的促进作用。科技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力量。改善民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而科学技术必须以“民生”问题为根本的出发点。

(三)科普文化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采用以影视、游戏、动漫、科普展教品等直观生动的形式进行科普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能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七、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学规划,强化政策保障

根据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园区、楼宇为载体,重点发展科普传媒、科普文博旅游、科普展教产品创意设计、科普演艺娱乐、科普文学原创、科普动漫游戏、科普出版发行等七大科普文化产业。

建议政府研究制定《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成都市发展科普文化产业意见》等政策,确定科普文化产业的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建立科普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指导,使科普文化产业与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科学、有序、有效的发展局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标本馆、产品陈列室等科普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制度。研究制定扶持、鼓励和规范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政府与市场协同,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制定科普企业认定标准,规范科普文化产业行业秩序

由相关部门牵头,研究制定关于科普类图书、报刊、网站、影视作品、展教品的认定办法及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标准及资格认定管理办法》,对符合要求的科普企业进行资格认定。通过标准和规范,促进科普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育出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科普文化企业。

2、组建行业组织,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筹备成立科普文化产业相关行业组织规范和指导相关科普文化产业品牌保护、技术研发和资金运作,推进科普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3、引导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

建议抓住成都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天府新区建设的机遇,规划建设具有成都文化特色和科技水平的现代化成都市科技馆,并列入201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和成都市科协科普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围绕科技馆形成科普影视、科普动漫、科普出版、科普展教品研发等产业链和集群。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科普书刊、音像制品优秀品牌。鼓励公益性科普场馆与科普旅游馆园之间的交流合作。引导文化创意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带动配套项目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重点扶植那些有市场前景、适于大规模生产的科普产品,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形成规模,解决目前科普文化产品的手工作坊式生产、力量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

4、出台科普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办法

由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建立科普知识产权专有和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科普文化产业知识产权资源信息中心,鼓励中外科普知识产权权利人参与科普研发及科普创作、创意等活动,依法维护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利。强化对科普创新和科普创作的知识产权激励。搭建成都市科普资源数据库和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建立科普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机制和纠纷救济机制,保护科普作品、科普产品、科普服务传播和利用过程中的科普资源建设开发的正常运转,保护科普创新、创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5、制定科普文化产业项目申报指导目录

为更好地推动科普文化产业与科普事业的共同发展,结合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建议制定《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项目申报指导目录》,指导科普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科普文化产业企业的建设发展。在科技项目的设计、申报、遴选、立项等方面对科普企业、科普创作机构、研发机构给予有效引导,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三)遵循科普文化市场发展规律,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1、大力培育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普企业

发展科普文化产业,必须要培育一批大型适应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的竞争科普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内容上具有文化创意、创新的科普产品生产企业。

开放科普文化产品的出版管制,给科普市场宽松的竞争环境,打造能面向国际竞争的文化精品,使成都市科普文化产品具有全国性、世界性竞争力,给成都市注入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

2、建立科普文化产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

在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中专门设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科普文化企业提供集政策、产品、中介、信息服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于一体的集合打包式服务,并提供相应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以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通过平台的信用提升企业的信用,使科普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针对有知识产权并正在实施但缺少流动资金的科普企业,允许用知识产权作质押融资。

将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列入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创新年度预算,有关部门可以试点成立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前瞻、手段先进、有影响有亮点的重点科普项目和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的科普企业。

市级财政应优先鼓励科普文化产业项目贷款,将其作为重点支持的对象,给予一定年限的贴息,并在贷款、建设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简化科普相关企业贷款手续,提高贷款效率。在保证财政资金到位的前提下,政府应同时出台相关的条例保证科普企业将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

3、建立科普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建议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经济政策应尽快成为普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社会组织、企业和非盈利机构以及个人捐赠、赞助、投资科普事业,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加强对科普资金的使用监管,提高科普经费使用效率。

4、完善科普文化产业投融资优惠政策

实施多元化投资,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投资、参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科普投入机制。可以考虑以部分财政资金并吸引部分社会资金,以实际行动解决创办科普文化企业政府给予贷款担保优惠的融资瓶颈问题。

(四)提升科技含量,带动行业的升级换代

利用资本力量,加强资源整合,打通产品策划、创意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推广、衍生品等科普文化产业链。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采用合资、合作和购买版权等方式,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普类书刊、音像、软件、玩具、网络和展览开发企业及其作品、产品。开发创作具有成都本土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的科普产品提升科普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换代。

(五)加快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1、探索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组建高端专家队伍

建议由成都市科协牵头,其他部门协作,成立由科研、教育、传播、经济等各领域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的科普文化产业高端专家委员会。建议重视本土作家群体,如杨红樱,组织力量挖掘这些作家的市场潜力。

2、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由相关部门牵头,由成都相关高校联合实施科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设立科普文化产业运营与管理专业,建设成都市科普人才库和专业人才信息网络平台。

开展科普教育人才、科普产品创意与设计人才、科普传媒人才等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采取短期培训、职业认证、脱产学习、实习实训的方式,为科普场馆、科普文化机构、科普出版机构和相关行业培养人才。

3、积极引进、大力培养科普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引进复合型科普文化产业人才,重点引进 “业界知名、实绩突出”的科普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富有创意、勇于创业”的科普文化创意拔尖人才,实施科普文化产业精英培养计划,培养“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科普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

4、开展科普文化产业人才职称认定

建立专业科普文化产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调动科普文化产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有利于稳定科普人才队伍,使他们可以专心、安心地做好科普工作。

(六)充分利用宣传媒介,加强宣传渠道和载体建设

重点建设和完善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科普互联网、科普画廊、科普新媒体等大众传媒共同参与的“六位一体科普宣传体系”,组织成都市“五个一”科普文化精品工程评选活动,促进科普文化产业的宣传和发展。加强产业宣传渠道和载体建设,搭建新媒体科普平台,建设成都市科普多媒体互动传播平台,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形成社会各界重视、广泛参与的科普社会环境。达到利用现代化科技使科普资源最大化惠及民生的效果。(作者单位:1.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协会;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3.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任福君,张义忠,刘营.科普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普研究,2011(6).

[2] 曾国屏.关于科普文化产业几个问题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0(2).

[3] 江兵,耿江波,周建强.科普文化产业生态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

[4] 马蕾蕾,曾国屏.科普与文化产业间的作用结合机制探析[J].科普研究,2oo8(11).

[5] 古荒.从公共产品理论看科普事业与科普文化产业的结合[J].科普研究,2012(2).

[6] 刘洋,唐任伍,李冲.科普文化产业:破题社会力量开展科普[J].中国文化产业,2012(10).

[7] 人民出版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M].人民出版社,2006.化产业研究.

[8] 劳汉生. 我国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框架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5 (2):213-219.

[9] 江兵,耿江波,周建强. 科普文化产业生态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43-47.

[10] 任福君,张义忠,周建强,等. 中国科协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R]. 2010.

推荐访问:成都市 科普 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 走向


[成都市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走向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