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贵州科技四怪才

时间:2022-05-31 19:56:01  浏览次数:

地质学家:安裕国

贵州的丹寨汞矿矿床,是产于碳酸盐岩地层中。以汞为主而伴生的低温层控矿床。一批地质科学工作者为了寻找真理,向传统找矿经验和苏联地质学家提出了新的观点。原丹寨汞矿地质科技术员,现贵州科学院的地质学家安裕国就是其中之一。

六七十年代,作为一名小小的地质助理技术员,安裕国研究、总结丹寨汞矿成矿控制规律。提出了地质构造控矿的论点,并把地质资料寄送国家地质部,找出了上千吨水银,延长了矿山开采时间。后来,运用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又在丹寨汞矿找到了新的矿床。

可是,这位技术员却被说成是“反对苏联专家”,“泄露国家地质机密”的坏份子。

一九七六年十月三日。根据邓小平的批示,《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记者调查采写的关于贵州科技人员安裕国受迫害事件的批评性报道。助理技术员安裕国得以平反,有关人士受到撤销党内外职务的处分。安裕国破格提升为工程师,选送到贵州工学院为研究生。

这件很有教育意义的安裕国事件,带来了全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宣传。

一九七八年三月二十二日,《人民日报》全文刊载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2页。)的著名论断。这次科学大会的宣传和紧接着五月份全国教育大会的宣传,揭开了科学界、教育界全面落实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序幕。

之后几年,《人民日报》一方面正面宣传国家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提高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专业归队、人才合理流动、改善物质待遇等方面报道人手,在全社会造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揭露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的一些典型事例,为知识分子撑腰,保护知识分子的合法权益。这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从舆论上推动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

《人民日报》如实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中国四化建设中所做的卓越贡献,连续向读者介绍了中共党员,中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蒋筑英的事迹。他在老一辈光学专家的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他是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序、标准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1982年6月15日因病发抢救无效逝世,终年43岁。还宣传了中共党员,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工程师罗健夫。他从1965年起,从事微电子科学研究工作。1972年,他和同事们一道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三年后,又研制成功I型图形发生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2年6月16日身患癌症逝世,终年47岁。还有中共党员,甘肃水利勘测设计院副院长,水利工程师翁建才。1955年,他从武汉水利学校毕业后,调到甘肃,三十年如一日地为甘肃的水利建设事业_T作。1985年6月24日心脏病突发逝世,终年48岁。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事迹,起到了引导广大群众认识知识分子的作用,支持和鼓励一大批中青年优秀人才成长。

在贵州工学院取得研究生学历的安裕国,后来分配到贵州科学院工作。为研究贵州岩溶洞穴的分布规律和成洞原因,做出了贡献。

材料科学家:刘吉平

在贵州省都匀军分区军械所,因为潜心研究科学,早上班,晚下班,而被错误地说成“不务正业”,“别有用心研究我国武器情报”等,造成“人才压抑”。后发明以龙须草为原料制造硝化纤维素。为全军节约大量经费而被总参谋部嘉奖,名播四海。但是,协商为贵州省青年联合会委员而未获得通过。由贵州省青年联合会推荐,离开贵卅l到空军航空弹药研究所工作。

刘吉平。含能材料与阻燃材料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1951年6月出生于四川省云阳县。博士研究生学历。1968年4月到部队工作,1968年至1979年在贵州省都匀军分区军械所任枪械修理工,助理工程师。因为发明以龙须草为原料制造硝化纤维素,为全军节约大量经费而被总参谋部嘉奖。保送到贵州师范大学(原贵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学习,198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贵州省军区干部文化学校任实验员、教员、参谋。1985年至1995年在空军航空弹药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任课题组长、工程师,发明用报废的弹药生产油漆,每年为全军节约军费60亿元人民币。升为高级工程师、提高待遇的高级工程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2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引进人才入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材料学院至今,任研究员、教授、阻燃材料研究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副主任等,1996年评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他长期主持并直接参加含能材料和阻燃材料的研究并一直处于前沿,作为跨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承担过多个项目的总设计师。主要的科学成就贡献有:

一、致力于能源材料与环境安全方面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刘吉平同志根据西南不产棉的特点和战备的需求,提出了以龙须草为原料精制纤维素、制备硝化纤维素的研究项目,使a纤维素含量达95%以上。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产品得到了应用,能有效取代棉纤维素的作用,为能源材料制备储备了新技术,获得发明专利。该项成果被列为无烟火药制备原料的第四种代用品。后来他又相继开展了以棉秆为原料精制纤维素和以毛竹为原料精制纤维及其工艺研究,经过他的努力,可以使精制纤维素提高至43%和51%,a纤维素含量均可达到97%以上,其硝化工艺与棉纤维素基本相同,这些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成果分别于1978年获得贵州省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昆明军区科技大会奖,1980年获解放军科技成果奖三等奖,1981年获贵州省军区科技成果一等奖。昆明军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获贵州省军区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两项昆明军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在80年代后期,随着国防战略的调整,大量发射药储存到期,如何综合利用是长期困扰在全世界军工行业的一道难题,国外通常采用沉人海中或改为有机肥以及硫化床焚烧等方法进行处理。但采用这些处理方法都存在不安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刘吉平则采用了极为巧妙的方法,研究了一种能使硝化纤维素溶涨而又能使二苯胺及工艺附加物溶解的溶剂,使半胶的硝化纤维素中已过期,并降解的部分物质得以萃取出来,得到纯粹的半胶态硝化纤维素,用于改

良其它产品,将不能继续应用的小分子混合物经降解、脱硝、安定性处理后可制成有用的工业原料,这一研究成果使发射生产——储备——使用——再生产形成了良性循环。该成果已于1989年付诸实施,建立了生产线,由于该项目的研究成功,解决了退役发射药销毁安全和环境污染重大问题,同时节省了人力和物力等大量国防开支。1991年5月获得了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10月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二、致力于阻燃、防火材料方面的研究

在刘吉平的主持下,先后开展了新疆蛭石和云南蛭石防火材料的研究,发明了不燃无机粘结剂,使无机材料的强度和成型等的难题得到了妥善解决,不仅能耐千度以上的高温,而且还具有耐X射线等辐射之能力。1999年至2000年分别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2003年获得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贡献奖。城市安全工程——安全卧具研究以及阻燃多功能纤维及其单兵防护方面的研究,用纳米技术先后开展的阻燃抗滴落PET纤维和阻燃、抗滴落、抗菌、抗辐射PA6多功能纤维及其织物研究,解决了化纤易燃和融熔滴落等世界前沿领域中的问题,其性能可与杜邦公司的相似产品媲美,同时还实现了多功能化之特点。他研制的扑火作战服及装具,已装备4万多套,这种产品的问世,不仅在军需装备上得到了应用。而且在民用防火材料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还合成了多个无卤阻燃剂,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应用,不仅有重大社会效应,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为阻燃材料的研究和安全工程做出了主要贡献。

三、致力于新型能源材料的前沿研究

刘吉平带领的课题组,承担了《纳米储氢材料及其安全性评价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充分揭示了纳米科学的特征,他在200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CVD法半连续式(千克/日产)碳纳米管生产研究装置,为推进我国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此1995年获总后勤部科技攻关奖,2001年获总装备部“九五”科技攻关奖。除此之外。他应用纳米技术还开展了以维和为目的的防护性产品研究,为防暴、反恐和国家稳定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在1999年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项发明专利。200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四、致力于特种材料研究的学科建设

他始终站在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第一线,承担了“聚合物粘弹性力学”、“纳米科学与技术”、“阻燃科学与技术”等博士学位课教学,先后培养了3名博士后,18名博士研究生,36名硕士研究生(含部分在读生)。这些工作为推动我国材料学前沿研究与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在材料科学研究与应用前沿做了大量的工作,相继取得了多项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大科研成果。创造了一定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他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重大贡献奖4项,其它科技成果奖5项,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260余篇,论文专集1本,出版著作5部。1998年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

地理生态专家:罗万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事高中教育工作的他,结合地理教学研究数学、天文、地质、地震、气象、生物科学,自学英语而被说成“崇洋媚外,想叛国投敌”;上地理课带学生到野外考察,被说成是“想上山打游击”:结合地理教材中的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研究天文、地质科学,被说成“不务正业”。1983年,他的论文《三大天文现象与地球》,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文集——《科学技术里的新观点》中,被称为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论文最年轻的科学家。由中国科学院和团中央推荐,贵州省领导批示,贵州省科委组织专家评审,录取为地质地理研究生。1984年2月24日《贵卅1日报》作了题为“水族青年联合国发论文”的新闻图片报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民族团结》杂志先后以“梅花香自苦寒来”、“在逆境中不断追求”、“水族青年罗万雄”等文章作了报道。后来,人才引进到《贵阳晚报》当科学编辑记者。

罗万雄,少数民族科普作家,《贵阳晚报》高级记者,《贵阳文史》杂志总编辑。贵州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阳学院教授,贵阳市政协委员。有书著《地质力学天文学》、《地质力学与地震》、《三大天文现象与地球》、《高考·环境·心理》、《天地之间》、《人类与气候》等出版。已发表新闻科普作品220万字。1998年至2000年,先后三次只身一人踏访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生态,长江流域ll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和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被称为“踏访黄河长江生态世界第一人”和“中国生态记者”。于1994年、1995年发表的贵阳都溪之谜系列科普报道中,用《空中怪车偷袭贵阳》、《空中怪车又到贵阳》、《让“都溪之谜”传播世界》等生动、形象、通俗的科学通讯,介绍了天文、气象、地理、生物、物理、航空航天技术知识。其中《空中怪车偷袭贵阳》一文在《贵阳晚报》1994年12月31日周末版上发表后,国内外680多家报纸、刊物、通讯社、电视、广播转载或播发,成为中国新闻史上转载率最高的新闻科学通讯。该文获中国科技新闻二等奖。

1998年——2000年黄河、长江、西部三次生态万里行踏访,所发的采访通讯,对青藏高原抬升影响中亚气候,造成长江、黄河及中国西部生态恶化的自然力因素,作了较深入的采访研究。所提出的“国家应尽快上南水北调工程”建议,经《中国青年报》1998年9月,通过“情况反映”通报后,受到国家的重视并被采纳。所提出的“干旱地区植树,一棵树是一部抽水机;湿润地区植树,一棵树是一座小水库”的观点。和“不能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用水标准去衡量干旱地区的用水条件,去指责干旱地区在大量浪费水”等见解。在1998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第五版上发表后,国家林业、环保、教育专家评价为“修改了教科书上原来不科学的观点”。

植物学家:谢祥林

谢祥林,黔南州农业局植物保护站原技术员。他利用专业从事高梁芒蝇研究,每天晚上到实验地观察高梁芒蝇的生活习性,研究了病虫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寄主范围等。他的研究成果从《中国农业》杂志转到英国《昆虫》杂志,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推广到非洲,让非洲十多个国家实现粮食自给。因为高粱不属于黔南地区的主要农业作物,被错误称为“不务正业”,“专门在晚上去干坏事”的人。被邀请参加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会议。后来任贵阳园林科研所所长,解决了贵阳市治理行道树病虫害的问题。

出版有农民“黄金屋”丛书——花卉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著作。立足于我国南方或云贵高原地区,面向全国,利用最新资料、最新成果,使广大农民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适应农民脱贫致富,以适应城市生活发展需要。

责任编辑:管远祚 王师旦

推荐访问:怪才 贵州 科技


[贵州科技四怪才]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