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貌丰骨劲 笔短意长

时间:2022-06-01 11:00:03  浏览次数:

在清代书法作伪(包括代笔)中,刘墉书法可能是伪品较多的书家之一,但关于他书法辨伪文章却十分罕见,笔者借《收藏界》的一角,来谈谈这个难题。

刘墉(1720-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诚人。乾隆辛未(1751年)进士,授编修,历任安徽、江苏直隶学政,吏部尚书,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后赐太子太保,谥文清。他博通经史、诗文,善楷书、行书和草书,尤以小楷、行书的成就最高,在清代书坛享有盛誉,与翁方纲、威亲王永理、铁保合称为清中期“四大书家”,被人们推为清代帖学之集大成者。由于他显赫的政治地位和高深的艺术造诣,求书之人络绎不绝,其作品的润格也很高。在供不应求和利益的驱使下,作伪、代笔之书应运而生,并充斥市场,如何辨伪?以下几点可供读者参考:

一、要掌握好刘墉书法的笔法、师承和结体

笔法,就是有顿挫、有规律地用毛笔划、顿出的点、线、皴的具体表现方法,如中锋、侧锋、回锋、顺锋、逆锋、偏锋、圆转、方折等不同的笔法。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笔法还在不断地丰富,如人物画的“十八描”(铁线描、游丝描和兰叶描等)和“二十四皴”(如斧劈皴、披麻皴、牛毛皴等),以及点、攒、擢、剔等新笔法。一个书画家在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笔法特点或习惯,一个假手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全部学会它,并做到天衣无缝,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临摹那些很工整的绘画和楷书,虽有表面的形似,但还会出现板滞,缺少灵气、神韵的弊端。书法则会出现笔划不符,或笔划与笔划的牵丝处或飞白处不准、失真等问题。至于那些草书,则是无法临摹的,所以笔法是假手最难突破的一关。鉴定刘墉的书法也是如此。刘墉的书法,师法古人,但他学古人不追求外表的形似,而注重于运笔之法,自称“本不求似,迹遂无一笔似”。他写字起笔喜用藏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在逆锋折回后再行笔。使所书之字,含而不露,转折处用倒卧的偃笔作折锋,以示厚劲的骨力。笔划柔和饱满,又内含刚劲,犹如绵里藏针。用墨凝重,并兼施干墨,做到枯润互映,拙中见巧。结字中心紧凑,一角放宽,形成黑白相间、疏密有致的特色。其书貌丰肥而厚,貌似苏轼,故有人讥为“墨猪”。然仔细琢磨,所聆之词,完全与事实不符,其所误之处是没有看到刘书内蕴。细品他的书法,其用笔无钝滞之弊,笔划飞动有神,提按富有变化,轻重匀称得宜,恰到好处。这种刚柔相济,貌丰骨劲的风骨,一般书家是达不到的。他所作的传世的楷书、行书、草书(真迹),集中反映了这种特点。

此外,刘墉书法较有创意,因为帖学到了乾隆年间,随着弘历帝对赵孟頫书体的提倡,圆腴、丰润的赵体取代纤弱疏秀的董字,并演变为方正、光洁、端庄的“馆阁体”。这种书体的弊端是千人一面,千字一律,缺乏个性,防碍书法艺术的发展。刘墉具有创意的书风,无疑是对清代朝野奉为金科玉律“馆阁体”的一种挑战。总之,刘墉之书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这是有目共睹的。为广大读者学习之便,以下按楷书、行书、草书分别叙述:

楷书。刘墉的楷书,世传的有两种,其一是小真楷书。《艺舟双楫》评:“近世小真书,以诸成(刘墉)为第一。”又说刘墉的小楷书,法钟繇、颜真卿,“小真书妙品下”。从传世之作看,刘墉的中晚年的小楷书,运笔洁净,颇讲究结构和笔法的变化,与当时流传的方整均齐的馆阁体不同,代表作有刘墉《小楷书扇面》,款署“嘉庆丙辰秋八月廿又四日,书于久安室,石庵居士”,刘墉时年78岁(1796年)。但有的鉴定家认为,他的“进御”小楷书大多非亲笔,而是清内廷“如意馆”代书。其二,楷书主要以赵孟頫端丽圆润的书风为根基,后又从颜真卿、苏轼中吸收营养,最后形成敦厚平和、劲力内聚的楷书风格。笔法圆润敦厚,线条粗细得宜,颇有节奏感,书风学赵、苏、颜而又有自我。

行书。刘墉的行书,水平最高,传世作品也最多。论其师承,初学赵孟頫,后学董其昌,上溯至苏轼、颜真卿以及魏碑等,他把元赵孟頫的圆润,明董其昌的生拙,宋苏东坡的丰肥,唐颜真卿的浑厚融于一体,故看不出他的字具体学某家,最后形成貌丰骨劲、结体严谨、笔短意长、墨色浓重而沉郁、富有“静”趣的艺术风格。正如《松轩随笔》所言:“刘文清(刘墉)书,初从松雪入,中午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又云:“本朝书法,当以王文安、刘文清为最,王犹依傍古人,刘则厚而能脱,入乎古人”,可谓评之中肯。代表作有故宫博物院藏刘墉《行书七绝二首诗轴》和上海博物馆藏《行书帖轴》等。该二书貌丰骨劲,笔短意长,墨浓势厚,具有雍容端庄的风骨,不愧为刘书的精心之作。

草书。传世极少,据《中国书画》记载,刘墉“行草宗智永,摹《淳化阁帖》中的各家”,如苏轼、王羲之等。现代著名书家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石庵出于香光(董其昌)……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范围者”。代表作品有刘墉《临王帖卷》(故宫藏)。此卷纸本、墨迹,分别临王廙、王羲之各一幅,钤有“日观峰道人”、“石庵”二印。书体玉润丰圆,章法规整疏朗,墨色深厚浓重,笔划粗细随意,结体严谨而又舒展,既符合古法而又有新意,书风学智永乃至魏晋而又有创新,不愧为刘氏草书佳作。故《频罗庵题跋》曰:“今之能为魏晋人书者,唯石庵先生,虽随意书尺,亦可玩视”。

刘墉书法的结体严谨而又舒展,绝少连带飘动、流畅华美的形态,而是每个字自成回合,劲气内敛,且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恰到好处,最后达到以稚拙求生动,以端严求变化的高水平。

刘墉的书法,如按时代划分,还有早、中、晚年的变化:

早年,约20岁左右,书法学赵孟頫、董其昌,笔法稚嫩妍美,正如徐珂《清稗类钞》所云:“文清(刘墉)书法……其少年时为赵体,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艺舟双楫》说:“文清少习香光”。代表作有刘墉《行书扇面》,此书纸本,款“庚申六月三日,天香深处书。刘墉。”“庚申”为1740年,时刘墉22岁,书风学赵、董而又有自己的特色。

中年,约30岁以后,书学苏东坡、颜真卿、钟繇等,笔法雄深雅健,骨肉相兼,气苍韵遒,独具一格。故《艺舟双楫》、《清稗类钞》说他“壮迁坡老”(苏东坡),“中年以后,笔力雄健,局势堂皇,迨入台阁,则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代表作有故宫藏刘墉57岁(1775年)作《送蔡明远叙》轴。

晚年,约70岁以后,书法北朝碑版,正如《书林藻鉴》引《艺舟双楫》所云:“文清(刘墉)……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又说“盖山东多北魏碑,能见六朝真相,此诸城(刘墉)之所以或过华亭者”。代表作品有作于1797年刘墉79岁时的《行书轴》。此书

纸本,墨迹,款署“嘉庆丁巳二月,刘墉”。钤“御赐海岱高门第”、“刘墉印信”等印,该书体丰肥骨劲,结体严谨而又舒展,为刘墉79岁时精作。

二、牢记刘书的款题

书画作品中,作者本人的署款和题记是借以表明此件作品是自己的亲笔,以取信于人,它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但后人可以将款题进行拼配,真书画配假款层出不穷。代笔书画往往又是书画假款真,故使书画中款题的鉴定作用降低。款题又是假手下功夫最多的地方,因此牢记作者的不同款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刘墉的书法也是如此。谈到刘墉的名款,见于记载的有“刘墉”、“石庵”、“日观峰道人”、“石盒”、“木庵”、“青原”、“香岩”、“东武”、“溟华”等。见于传世作品中的有“刘墉”、“石盦”、“石庵弟墉”、“石庵刘墉”、“石庵居士”、“晚香堂刘墉”、“弟墉顿首”、“日观峰道人书”、“刘墉志”、“石庵书旧句”、“十一兄墉”、“臣刘墉敬书”等。这些署款,不仅是刘书鉴定的重要依据,而且是研究刘墉书法和生平的重要史料,比如“十一兄墉”,说明刘墉兄妹多,他排行第十一。又如“臣刘墉敬书”,说明他是宫廷书家。

三、正确利用印章的作用

书画上钤的作者印章,是说明该件作品为本人所作的凭证,因此它和款题一样,是鉴定作品真伪的重要依据。但后人可以利用前人留下的印章作伪,代笔书画又往往是印真画代(假),加之印章还可以翻刻,特别是锌版出现以后,翻刻的印章可以做到完全相似,故印章只能作为书画鉴定的辅助依据,刘墉的印章也是如此。谈到刘墉的印章数量,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有50多方,有的还是印文相同,而篆法、刀法、大小、朱白文不同的印章。如仔细分,又有名号、斋名、御赐等不同之印:

1.名号印:有“刘墉”、“刘墉印”、“镏墉之印”、“石庵”、“刘庵之印”、“青原”、“东武”、“石盦”、“日观峰道人”、“刘墉印信”、“香岩”等。

2.斋名印:有“老桂山旁”、“云明馆”、“仙舫”、“清爰堂”、“梅花书屋”等。

3.御赐印:有“御赐独坐看泉”、“赐衣传恭”、“御赐清爰堂”、“御赐海岱高门第”、“御赐丹林诗兴”、“御赐仙舫”等。

4.表示艺术思想等之印:有“标悟简率”、“绛云在霄舒卷自如”、“杏花春雨”、“溟华”、“希雨自然”、“飞腾绮丽”、“苍鼠夺髯饮松腴”、“金灼玉润”、“日须三省”等。

此外,印章还有真伪的问题,一般来说,真印的篆法、刀法大都自然流畅,力透纸背,印色鲜艳洁净,而翻刻的印章,印文大都光滑板滞,印色污浊,或印框稍大,或故作残以充真,总之有破绽可击。又据《书林纪事》载:“刘石庵墉,平生书楹联,常用紫毫笔,尤爱用蜡笔、高丽笺”,故所写之字,骨中有肉,这也可为鉴别刘书提供依据。

四、刘墉书法的代笔和作伪人

在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中,笔者发现,刘墉之书有两种不同的风貌,一是笔意古厚,用墨浓重,貌丰骨劲之书;另一种是笔法圆肥而轻浮的风格,有的还显“女气”。这是为什么呢?刘书是否存在代笔和作伪问题?后查阅了有关文献,终于解答了这个疑团。据近人马宗霍《书林纪事》载:“石庵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外人不能辨,晚书代笔最多。但凡署名‘石庵’二字及用长脚‘石庵’印者皆代笔,署‘瑛梦禅’亦其一也”。又著名学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记载日:“诸城(刘墉)有摄夫人黄氏,嘉兴人,笔势极似,惟工整已甚,较诸城(刘墉)疏散韵味微减耳。诸城晚书多出黄手,小真书竟至莫辨。有家书十册,黄夫人原书后,诸城(刘墉)批答,皆绝妙,世人罕有知者”。这些都详细说明了刘墉晚年书法多由“三姬”和“摄夫人黄氏”代笔的事实。并说明凡署有“石庵”款,并钤有“石庵”长脚印皆为代笔(伪作)。此外,据《艺舟双楫》载:刘墉作书有当人面、背人面的不同做法的事例,这也说明刘墉给人写字有自珍、自秘(代笔)的一面。至于当前市场流通的刘墉书法,哪些是真迹,哪些是代笔(伪),由于社会原因,暂不能详述,敬请读者原谅。一般而言有肉而无骨,被人讽为“墨猪”,或带有“女气”,署款“石庵”,钤有“石庵”长脚印的疑为伪作(代笔);与之相反,还是有骨有肉,圆厚、神藏,师承对路,纸绢考究,艺术水平高的作品为真迹。

为了帮助读者更具体掌握辨伪之法,以下举例说明:

①真迹,刘墉行书评《平复帖》轴

纸本,墨迹,故宫博物院藏。款署“石庵居士”,钤“刘墉之印”、“石庵”、“日观峰道人”三印。此书运笔粗细相间,彼此递映,具有敦厚散澹之象而骨力内含。结体疏朗,墨色亦多枯润变化,“精华蕴蓄”,为刘墉晚年书法代表作。加之款均真,故此轴为刘氏真迹佳作。

②代笔,刘墉小楷书卷

纸本,墨笔,款“石庵”,钤“刘墉之印”等。

此书笔法纤弱,且有女气,疑为夫人代笔。

③疑伪,刘墉行书七言诗轴

纸本,墨迹,拍卖品,尺寸失记,款署“石庵”,下钤二印。此书论艺术水准,与刘墉行书有七八分相似。但笔法粗短板滞,结体松散,无刘书体丰骨劲、笔短意长、内蕴的特色,加之纸墨燥火之气,无古色古香之感,故此书为后人仿作无疑。

由于篇幅所限,此文就写这些。总之书画鉴定是比之瓷器、青铜器鉴定都要难的学问,鉴定者必须慎之又慎。我们初学者除了要掌握上述的鉴定方法外,还要多看实物,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然纸上谈兵,容易受骗上当,在经济上造成损失。

(责编:唐陌楚)

推荐访问:貌丰骨劲 笔短意长


[貌丰骨劲 笔短意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