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的历史与文化(连载)
时间:2022-06-01 11:00:03 浏览次数:次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我们从前二篇已经大致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的结构,如果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汉字的形体演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发展至今的。汉字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图1)。据考古发现,汉字最早成体系而流传至今的就是甲骨文。什么是“甲骨文”呢?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的小屯村被大量发现。其实,早在此前人们一定也见到过这些刻有文字的骨块,当地人称之为“龙骨”,只是当时没有人知道它为何物。在殷商时期,安阳县的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奴隶制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灵的,每逢一事都要问卜。比如设祭祈年、操戈征战、农事田猎、风雨天象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甲骨文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所以至今也没有在甲骨文中看到。但是,我们至今未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字不能说在当时就没有。比如“民”这个字,在周朝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出现,都是表示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图2),在那个时候“民”就代表了上古的奴隶,但“民”这个字在甲骨文中至今没有发现。甲骨文由于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所以存在形体不固定,行文程式不统一等特点,另外,由于文字是用原始利器刻在骨块上的,所以笔画细而浅,而且多是方笔,圆笔很少。
(二)金文(图3)。金文是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所以后来就把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典型,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在殷代末期就有,但毕竟太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的社会文化比殷商时期的文化繁荣了很多。周代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神灵鬼怪,所以甲骨卜辞也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让位于金文了。在周朝,铜器主要是王室诸侯权力的象征,绝不允许民间老百姓铸造或使用。金文的内容主要记载这件铜器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谁赏赐等。金文的形体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是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特别是到了战国时期,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出现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图4),这就是后人所称的“鸟虫书”。
(三)篆书。“篆书”这个名称历来有争论,有学者考证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秦代时还没有纸张,记载和阅读的文字都是写在竹木简上。据《史记》中的记载: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120斤写在竹木简上的官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称呼,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才把以前的“官书”叫做“篆书”,所以说“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1)大篆。据史料记载:周宣王太史籀做大篆十五篇。如此看来,大篆在周代时期就已使用了。大篆的真迹就是“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宝鸡发现了十个像鼓一样的石墩子,上面刻有文字,人们称之为“石鼓文”,其内容是记载田猎之事,并且是用韵文写成,从字形上看与殷周古文不同。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化比较完整,均匀而柔和;结构比较整齐,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但是笔画较繁书写不够方便。(2)小篆(图5)。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文字不大一样,形成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政权建立和发展的需要,秦始皇下令“书同文字”,废除了与秦国篆书不合的其他六国文字(即汉魏人所说的“古文”),推行秦国的文字,但又不是照搬过去的秦篆,而是一种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由大篆“省改”的篆书新体。后人为了表示新旧篆书的区别,把新体篆书称为“小篆”,旧体篆书称为“大篆”。秦朝文字的上限是春秋时代,以秦朝简便的小篆为终结,其间约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大篆衍变为小篆主要通过三种方式:(1)变形;(2)伪变;(3)省变(图6)。以上这三种变化方式中以省变为主,符合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需要,符合汉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规律。现在一些书法家将西周时期的金文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体势都归于篆书系统,很宽泛。如果以殷商文字为起点,将商周春秋战国文字都归于篆书类字体的话,其间一千多年,可以称为书法史上的篆书时代。
(四)隶书(图7)。在战国后期,官书都是用小篆书写的,而在民间通行的却是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字“草篆”,这种字体的特点是:笔势趋直,笔画趋简,书写方便。古代文献记载,隶书是秦时一位叫程邈的狱吏所创,所以称为“秦隶”,也是当时秦地通行的字体。因为“秦隶”是现在所见最早的隶书,又称为“古隶”。古隶还有篆书的痕迹,西汉前期还在使用,大约在西汉武帝时期,古隶才演变为具有“蚕头雁尾”式的隶书形态,即狭义的“汉隶”(广义的汉隶是指汉朝的隶书)。隶书始于秦朝而盛于汉朝,所以隶书也称为“汉隶”,经过西汉二百多年到东汉时隶书才算完成,象形的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图画的色彩,变成了纯符号式的应用工具,我们可以把西汉到西晋时期这四百年称为书法史上的隶书时代。
(五)草书(图8)。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草书是与汉隶并行的一种字体,人们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吸收了战国时期“草篆”的某些简省的写法,而且不断“删难省繁,损复为单”,吸收新的草写法,可以讲草书是汉隶的潦草写法,这种字体求快求速,笔势连绵,草书形成之后,经历了东汉,晋朝两个重要发展时期。东汉的草书还是字字独立,连贯的笔势以一个字为一个起止单元,西晋时,卫罐吸收了父亲卫凯与张其的草法后,自成一种“放手流便”的风格,人称“草稿”书。他的草书也是字字独立,但用笔有“纵引”之势,使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形成接应。东晋王羲之发展了“纵势”的笔势,字与字之间的笔画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简易俊美的今草样式。
(六)楷书(图9),楷书是取代隶书而通行的一种字体,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笔画平直,结构方正,书写方便,楷书在东晋逐渐取代了隶书,成为通行至今的正体字。
魏晋时期是楷书的形成期,三国时期,曹魏丞相钟繇有时用楷书写奏章,所以又把楷书称为
“章程书”。“章程”二字的合音是正(Zheng)字的发音,后世把“章程书”读快了,就变成了“正书”、“真书”。钟繇是最早以楷书著名于世的书者,人称“正书之祖”。东晋王羲之进一步改造了楷书的写法,他的楷书成为楷书成熟的标志。东晋时期,楷书已经取代了隶书,成为了正体字,日常书写都用楷书。南朝宋齐之际,书刻碑志的铭书也普遍采用楷书,而且是大楷。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制时期,南朝的楷书已传到北方,“北魏体”楷书有了“斜划紧结”的特点。唐朝的楷书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楷法齐备,是楷书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此后人们学习楷书,主要缘法魏晋钟繇、王羲之的楷法以及唐朝名家的作品。隋朝中期兴起了学习北魏碑版楷书的时尚,北魏那些无名氏写作的楷书也成了书法家学习楷书的经典。
如果以楷书成熟的公元四世纪为终点,汉字形体结构的演变过程长达一千七百余年。
(七)行书(图10)。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它形成于魏晋。实际上行书是由俗写的草书演变而来,发生的时间要早于正书,虽说是按隶书的结构写字,但都用不着那么正规,为了简便,运笔的速度比较快,笔画之间的映带连篇,也吸收了一些草书的简省写法,造成了结构的变异。因为行书有连笔有引带,与隶属的横平竖直的平整形态不大一样,最初叫“行狎书”。
东汉中后期的钟繇和胡昭最为著名,两人并称为“钟胡”,据说,“胡书肥,钟书瘦”,两人行书风格看来不一样,有趣的是,钟胡与其老师刘德昇都是河南颍川人。
行书是一种进步而适用的新书体,东晋时代,士人好尚“新异”和“简率”,以王羲之为代表的士族书家变汉魏行书“宽结”的古式为款例,造就了一种新妍遒美的行书样书,行书成为书家争唱的时调。
唐朝初年,太宗特别推重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图10),此后《兰亭序》成为后人书法家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行书经典,汉字的结构形态先后发生了多次变化,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大结构类型,也是汉字形体演变经历的七个发展阶段。
这七种书体发生和形成的时间先后有序,但是世人有一种误解,以为这七种书体是依次发生的,其实未必如此,这七种书体在历史的变革发展中,依次在不同字体演变过程中并存于世并持续多年。
好了,我们以上讲了汉字七种书体的发展和演变,以后我们开始讲解单个汉字的字形变化和演变。
[汉字演变的历史与文化(连载)]相关文章
- 汉字的魅力主题开场白3篇
- 2022年五年级汉字真有趣作文500字左右优秀3篇(全文)
- 小学生我和汉字故事作文400字左右
- 汉字真有趣400字作文五年级优秀范本(范文推荐)
- 汉字与书法简论
- 史说汉字(中)
- 居住行为及环境演变对住宅照明的影响
- 单位文化建设活动计划借鉴3篇
- 文化馆馆长述职报告范文3篇
- 新闻出版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 【“扫黄打非·护苗20XX·净网20XX”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模板】
- [在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会议上讲话]
- [开展“扫黄打非·清源”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2019扫黄打非方案
- 以扫黄打非为主题黑板报内容|扫黄打非的顺口溜
- [2020年综治工作总结] 2020信访工作思路
- 脱贫攻坚的成效 [1一季度制定完成巩固提高年活动方案]
-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文化综合执法调研报告]
- 高校信访工作困境及应对 历史遗留问题落实政策办公室
- 通过历史见证音乐,从音乐中聆听历史
- 探讨高中历史教学的“体验式学习”
- 历史学基地班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研究性课群与历史学研究型人才培养
- 试析傅斯年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 关于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历史沿革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
- 浅谈电视古装历史剧应承担的责任
- 漫议元杂剧历史剧之审美特征
- 历史学与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