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时间:2022-06-01 11:28:01 浏览次数:次
中国书法史到了元代,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领军人物,其书风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盛行中国书坛数百年,至今仍然保持着很大影响,他就是赵孟兆页 。
赵孟兆页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署水精宫道人、欧波。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人称赵吴兴。他是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幼丧父,受其母勉励刻苦发愤,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14岁时因父荫补官,但因年幼仍于家中读书,后“试中国子监,注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他隐居在家,沉浸于诗文书画之中,常与文人逸士相往还,与钱选等并称“吴兴八俊”。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元世祖为笼络人才,派行台治书御史程钜夫寻访江南遗逸,赵孟兆页 得以应选入觐世祖皇帝,他的才能得忽必烈赏识,翌年授兵部郎中,迁集贤直学士,之后他的仕途一直很顺利,先后历任于元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先后任翰林侍讲学士、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之职,五朝中备受仁宗皇帝宠爱,仁宗尝曰:“文学之士,世所难得,如唐李太白,宋苏子瞻,姓名彰然,常在人耳目。今朕有赵子昂,与古人何异。”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赵孟兆页 卒于吴兴,英宗封其为魏国公,谥文敏。
赵孟兆页 博学广识,才华横溢,在音乐、诗文、绘画、书法、篆刻多个方面都有成就,可以说是集艺术、学术于一身的全才。仁宗曾评谓:“帝王之苗裔,一也;状貌昳丽,二也;博学多闻,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光之旨,造诣玄微,七也。”赵孟兆页 的书法功力极深,习书甚勤,有“日书万字”之誉,数十年,遍临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兼善。《元史·赵孟兆页 传》称他为:“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赵孟兆页 自幼酷爱书法,且以“二王”为宗,据元代人赵汸云:“往岁游吴兴,登松雪斋,闻文敏公门下士言:‘公初学书时,智永《千文》临习背写,尽五百纸,《兰亭序》亦然。’”关于赵孟兆页 的学书师承和风格特点,前代评论的人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明初的宋濂。宋濂在跋赵书《浮山远公传》时说:“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宋高宗)、中学钟繇及羲、献,晚乃学李北海。”元虞集《道园学古录》云:“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赵孟兆页 崇尚魏晋、以“二王”为宗的观念是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艺术发展规律制约下形成的。南宋时,国家政权风雨飘摇,内忧外患,文人仕途难料,心存绝望。这种社会心理对文化艺术影响巨大。书法也是一样,书法家失去了研习书法的条件和氛围,沉溺于风月之中,于是书风日趋糜弱。宋亡后,蒙古人入主中原,汉族文人们既受压抑而又不敢公然反抗,一部分书家则力图通过崇尚魏晋,力求回归古意,以怀缅古圣先贤和对汉文化的崇尚来进行消极反抗,来寻求慰籍和解脱。赵孟兆页 是宋室子孙,国破家亡之痛当比一般人更强烈,因而其复古之努力更为笃实。他力矫南宋书流弊,号召人们学“二王”,认为王羲之书“圆转如珠,瘦不露筋”,是“尽善尽美者”(《跋七月帖》语)。其《论书》诗云:“右军潇洒更清真,落笔奔腾思入神。《裹蚱》若能长住世,《子鸾》未必可惊人。苍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闲花几日春。书法不传今已久,楮君毛颖向谁陈。”可见其对王羲之崇拜之深。
赵孟兆页 继承“二王”书风,以复古为旗帜,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影响之大,如胡汲仲云:“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首先,他深刻认识到了宋人书的偏颇,曾评米字:“米襄阳书,政如黄太史做诗之变,芒角刷掠,求于椟韫川媚,则蔑无矣”,指出了米芾书的躁露怒驰,缺少高雅蕴藉之态。赵孟兆页 还批评了时人刻板学习颜真卿书法形成的流弊,在给朋友王芝(字子庆,元代大收藏家)的信中写到:“近世又随俗皆好学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可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面对南宋书坛弊病,赵孟兆页 崇尚“二王”,力图回归魏晋风尚,由于他的影响,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书法不仅没有趋于粗野与狂怪,反而呈现出一派纯正典雅的书风。正如元末卢熊云:“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抵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其次,赵孟兆页 极力推崇“二王”,一直号召人们学王,并身体力行,在《阁帖跋》中给予“二王”以极高的评价:“至晋而大盛,渡江后,右将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故历代称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举首,虽有善者,蔑以加矣。”赵孟兆页 指出了“二王”书法应为百代楷则,再一次肯定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这对元代书法甚至明、清书法的发展和审美取向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再次,赵孟兆页 一生浸淫古法,继承了钟繇的质朴沉稳、王羲之的潇洒蕴藉、王献之的流美恣肆、李北海的雄健奇崛,形成了自己笔意流畅、华丽蕴藉、潇洒秀雅的“赵体”书风。“赵体”书风,影响了元朝一代士人,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赵派书家群体,如鲜于枢、邓文原、虞集、柯九思、康里子山等。而且还影响到了明清,入清后,乾隆极其喜爱赵氏书法,上行下效,使赵书在清时期再度风靡。赵氏书法还通过高丽国国王王璋及其侍臣李齐贤等传入高丽,及至朝鲜时代中期,其书风影响朝鲜三百年之多。
赵孟兆页 是一位诸体皆擅的大家,其墨迹传世很多,不少法帖尺牍均有石刻存世。赵孟兆页 传世小楷代表作有《书禊帖源流卷》、《洛神赋》、《汲黯传》、《过秦论》,还有大量的佛道经卷。大楷代表作有《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道教碑》、《胆巴碑卷》、《湖州妙严寺记》。赵孟兆页 还善写小篆,从《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篆额上可以看出其篆书取法李斯与李阳冰。章草传世作品有多次临写的《皇象急就章》。赵氏诸体中,行草的成就最大,传世作品也最多,对后影响亦最大。传世《兰亭十三跋》、《归去来兮辞》、《赤璧赋》、《雪晴云散帖》为其代表作,还有许多尺牍作品颇具晋人风流蕴藉之气。
赵孟兆页 学王,好写《洛神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的墨迹,当时就收在他的手中。赵孟兆页 所书《洛神赋》流布海内,不下数十本,真赝混淆,难以辨识。今搜集到赵孟兆页行书《洛神赋》比较著名的四种版本:
1.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为清夫所书
(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藏本。
(2)秋碧堂刻本(秋碧堂:清代书画鉴藏家梁清标的斋号)。
2.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为盛逸民所书(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3.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书(筠清馆法帖、此石刻前半部分为成亲王所补)
4.王铎题跋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洛神赋》卷为赵孟兆页 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为盛逸民所书,纸本,纵29.2cm,横193cm,全卷共68行,末署款“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为盛逸民书子昂”,卷尾有元代何心山、倪瓒题记、清代英和观款;曾经明代项墨林,清代陈淮、陈崇本、孙尔准、崇恩及近代张翼等人鉴藏。1981年,张叔诚捐献。该卷为赵孟兆页 46岁时所作,这一时期正是赵孟兆页 长期临摹探索“二王”,融会贯通,书法艺术风格已初步形成的时期。关于他的书风分期,清吴荣光在题赵孟兆页所书之《杭州福神观记》概括得比较具体:“松雪书凡三变。元贞以前,犹未脱高宗窠臼;大德间,专师定武《禊帖》;廷佑以后,变入李北海、柳诚悬法,而碑版犹多之。”该卷书于大德四年,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大德五年的《赤壁赋》、大德六年的《吴兴赋》、大德九年的《纨扇赋》等书。这一时期是赵体书风的形成期,其结字稳妥合理,笔法精美完善,轻灵婉转,珠圆玉润,给人以不即不离而风规自远的感觉。
从书风上看,此卷与王羲之在笔法、结体上有很多继承之处,其中许多字形与王羲之《兰亭序》如出一辙,如卷首的“年”、“人”、“水”、“感”,卷尾的“将”、“揽”、“为”等字。用笔上,转折处多以圆周转为主,如第四行的“词”、“曰”,第五行的“伊”、“背”等许多字的转折处都用圆转法,而不同于唐宋以来转折多用顿挫法,这与魏晋笔法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赵孟兆页 对《兰亭序》用功之深,其友仇远曾说:“余见子昂临《临河序》,何啻数百本,无一不咄咄逼真”。赵孟兆页 的这种临习摹写,并非是随人作计,因循守旧,而是通过临写,在求其用笔之法,风规神韵,以锻造自己的风格。此卷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赵孟兆页 对王羲之书法的继承,也能看到赵体书风的个性所在。如卷首的“水”、“感”、“言”三字的字形、用笔都与《兰亭序》相契合,但“水”的竖钩、“感”的斜钩、“言”的长横,其粗细对比程度都比《兰亭序》中的要大,这些笔画都是字的主笔,而赵孟兆页 却能写得纤细而不孱弱,反而给人遒媚、秀雅、灵动之感。
通观此卷,华丽而不乏骨力,流美而不甜俗,秀雅中见清气,不仅继承了王羲之的潇洒蕴藉,也深得王献之的妍美洒脱之神韵。王献之《洛神赋》墨本当时就在他手中,他曾反复临摹,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款署“延祐六年八月五日吴兴赵孟兆页 书”的小楷《洛神赋》册页,为赵孟兆页 66岁时所书。帖后张雨跋云:“公藏大令真迹凡九行,尝为余手临于松雪斋。此帖典型具在,当居石刻之右。”赵孟兆页 书《洛神赋》,除了学习王献之的笔法结体外,还有意探求其妍美肆意的风致神韵。此卷笔意安闲,珠圆玉润,遒媚多姿,字字风骨内含, 神采外溢,颇具东晋人风流倜傥之气息。从这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中年时精研“二王”而形成自己风格的艺术探索,从这点而论,其意义对后世研究赵孟兆页 书风演变是非同寻常的。
赵孟兆页 行书《洛神赋》,除天津博物馆藏此卷是赵孟兆页 行书精品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洛神赋》亦是其行书代表作,该卷为纸本,纵29cm,横220.9cm,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纸元员峤山人(李倜),明高启,清王铎、曹溶题跋,前隔水王铎“戍子五月”又题。此卷结构端正匀称,字姿优美潇洒,运笔温润秀雅,深得“二王”遗意;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丰腴的点画,硕大的体势,如棉里裹铁,无臃肿疲软之态,有清利刚劲之姿。明末书家王铎跋云:“此卷审观数日,得‘二王’神机者,文敏一人耳。”第二年再跋,称之为“光怪夺目,真沉泗之鼎,复现人间!”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在此卷中,赵孟兆页遒媚秀逸、风骨内含、结体严整、笔法圆熟的典型书风全部体现出来,反映出他的成熟时期行书的代表风格。此卷卷末只落一“子昂”穷款,但我们将它与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卷相比较,就会发现其赵体书风要比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卷成熟,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此卷其书写时间要晚于“大德四年”,当为赵孟兆页 中晚年所作。
赵孟兆页 行书《洛神赋》除上述介绍的两种版本外,传世的还有许多本,近几年拍卖行也时有出现,但真赝混淆,难以辨识,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天津艺术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藏的两本,皆为赵孟兆页 行书精品,两本书写时间不同,书风也明显不同,相同的是都将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婀娜多姿、赋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虚灵华美表现在书法艺术之中。
参考文献
〔1〕赵孟兆页 《松雪斋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版。
〔2〕王连起《赵孟兆页 书法艺术简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2期。
〔3〕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刘九庵《赵孟兆页 书法丛考》,《文物》,1987年第9期。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