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书法学习、书法创作与时代审美选择

时间:2022-06-01 12:07:01  浏览次数:

今天我参加这个会很高兴。因为与会的同志水平不同,不少是初学者或写了多年而未得其法者,所以,我尽量讲些最实在的东西,可能对大家学习书法有一定帮助。

今天,我讲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书法的学习问题

学习书法,有人经常问有没有窍门,有没有捷径,有没有学习方法。我只能这样说,学习任何一门艺术,肯定都有一定规律,也就是捷径,你掌握住了,那就快,入门也就正确;你掌握不住,入门就可能不正确。有时候学习很多年不见成效,作品很可能终生在当代书坛都打不出来。如何学习书法?肯定要有规律,规律是什么?我想来想去,实际上很简单,我将其概括为一个字,也可叫做金箴秘诀,这个字就是“临”,“临摹”的“临”。因为这个字,基本就把你学习书法的问题解决了。书法家有一定成就之后,这一个“临”字仍然离不开,一离开很快就会走到邪道上去。

临什么?临古代的名碑法帖。此外,没有第二条路。不遵循这条路,那就永远进不入这个道,更谈不上进入创作这个比较高的层次了。你不临就想写好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当你取得一定成绩了,如果你自己飘飘然,感觉自己不得了啦,按照自己那一套写下来,那么用不了多久,你手下就开始熟了,然后就由“熟”而成“俗”,这个“俗”是世俗的“俗”,字一俗,那字写出来就没法看了,且百病中此病最难医。如何克服?还是要不断地临,尤其从古代的法帖里找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断地糅,往里面糅进去些东西,一直到成家都不能间断。成多大的家还要临?比如说王铎,这个家不算小吧,王铎是“一日应求索,一日临帖”。王铎留下的作品,几乎一半是临帖,他一直坚持到晚年,一天进行创作,一天进行临摹,雷打不动。王铎之所以为王铎,他特别知道这个“临”字的重要,须臾不敢离开。这说明这个“临”字,对初学者来说也好,对有一定成就者也好,对一个大家也好,都非常重要。当代的林散之,应当说是大家,而实际上他到中晚年还是一直在不停地临。林散之的行草书基本上是学王铎,而隶书不多见,但一写很有味道,不同于任何人。我一直在想,他的风格是从哪里来的?后来到了汉中,我才发现,他就是从汉中十三品之一的南宋《山河堰落成记》那里取的味道。任何人的风格都有所本,仅靠自己空想胡涂是创作不出来的。不学古人,就想超过古人,比古人还好,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我也教过一些学生,我问他临过什么帖,他说我没临过任何帖,那太慢,我只想要创作出自己的风格。我说你自己有什么风格?所谓自己的风格,实际就是胡写,就像孙过庭早就说过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十个有十个要失败。现在我们看到的古人的法帖,都是经过千百年不断地筛选留传下来的。现在好多失败者,进不了艺术殿堂,就是这一个临字他不懂,他不知道这个道理,光想自己去自由地乱写,这样是不行的。

如何临?

第一,先要选帖。老祖宗留下的碑和帖成千上万,太多了,你学什么?中国书法发展三千多年,大致给我们留下了篆、隶、真、草、行这五种书体,学书者可以在这五种书体里面选择。按正常的学习方法,先从基础入手,也就是说从楷书入手,然后再学习其他的,要先能走,再能跑。学楷书就是先让你正确掌握中国文字的结体和用笔,这是最基础的两项。字和字不同,书体和书体不同,同一个书体的风格不同,主要体现在结体的不同和用笔方法的不同。所以说,要从工稳的楷书入手,它比较能够准确地体现汉字的结构。让你写得很优美。写字,先要打好基础,从基本功入手,所以大多都要先写颜、柳、欧、褚,或者魏碑《张猛龙》、《张黑女》等等。为什么从这些碑帖入手?就是要把字首先写规范。现在有些人写字已经写了几十年了,有些人还有点名气了,但看着他的字却并不十分好,这些人是在一种特殊条件下成了小名,但没打好基础,所以他的字总是上升不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说,基础极其重要。

选帖的第二个重要原则是,不论写何种书体,都要从最没有个性的碑帖入手,千万不要一上手就写很狂放的,或者说风格非常明显的,那样一写就坏事。如写篆书,最好先写写小篆,很工稳,写大篆写《大盂鼎》、《毛公鼎》等,然后再写《散氏盘》,比较活。写隶书,最好入手《乙瑛碑》,然后再写《礼器》、《张迁》,最后再写《石门颂》。《石门颂》属于隶书的草书,若一开始就写,则很难再收回来。还有《大开通》、《杨淮表记》、《夏承碑》等很多个性过强的碑帖,一开始都不要写,一定要从比较工稳的碑帖入手。工稳的基础打不好,上去就写个性太强的,将来沿着这个路往前走,走不通的话,回都回不来。这就是说打基础,是给你留个后路,你有这最工稳的基础了,然后往前走,走不好再往回拐,也能拐得回来。这是学习书法的一条规律。

关于楷书,主要指魏碑和唐楷,入手学哪个都行,颜、柳、欧、褚、《张猛龙碑》都很好。

至于行书,我觉得唯一入手的就是《集王圣教序》,不要写《兰亭序》,因为《圣教序》更逼近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留传下来的都是后人的摹本,大部分是唐及唐以后的。唐代人写行书是很俗气的,那些摹本都带有唐人的味道。唐人俗气的东西在《兰亭》里很浓。但《集王圣教序》是怀仁和尚根据当时唐《圣教序》这篇文章将王羲之原字集起来的,确实好。后来的米芾、王铎都是师从《集王圣教序》出来的。把《集王圣教序》写好,然后再写其他的任何行书,学其他任何大家,可以说基本手到擒来。写好《圣教》,然后你再学王铎,学米芾,学倪元璐,学张瑞图都可以,你不想学他,你再回来学别人都很自由。行书的所有信息、密码都隐藏在《集王圣教序》里边。我本人教学生写行书,基本都要求学这个。我小时候也写,现在有空也临。

草书,最好写智永的《千字文》。你只要把这本帖写好,把基础打好,然后再写孙过庭的《书谱》或怀素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如果喜欢黄庭坚、张旭,以及后来的祝枝山、林散之等等,都可以写。但根底要从智永那里开始,由此把基础打牢。

再一个原则,就是要选你自己喜爱的碑帖,这很重要。艺术是一种爱好,你必须非常喜欢它。用一句学术上的话来讲,书法里面所发出来的每一个信息都会或者说都应该与你的审美趋向发生共鸣,而且相碰撞,这样的碑帖能够引起你感动、激动,并激发出你的审美情绪,引发你情感的波澜,你应当选这样的碑帖,以此为本,才能有更大的学习兴趣。现在不是说达·芬奇密码吗,实际上,书法也存有密码,不同书体不同风格所蕴藏的密码和信息,将会触动不同人内心审美的那根弦。所以说,一定要挑拣出你非常喜欢的这种碑帖再去学。你不喜欢,就不要学。但有这种情况,才开始你不喜欢它,因为你开始学的时候,不可能有很高的水平,认识不到它的妙处,这就需要遵循下面所说的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是,让比较有水平的老师帮你选。这个很重要。我说的不仅是指儿童和初学者,包括有一点基础但还未真入路的青年、中年学习书法也是这样。一个比较高明的老师,根据你的个性和学习规律,帮你选一本很好的帖,让你学习下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这样从工稳的楷书入手,从最没个性的入手,从你的兴趣出发,由老师帮你选帖,这几种是学习书法选帖时几个很重要的原则。

临帖有几种临法。若按系列划分,有两个。

第一系列是实临、临意、意临。

第一阶段:实临。所谓实临,就是将所临的碑帖写得非常像。所谓“像”有两个方面:第一,结体写得很准确;第二,掌握住用笔的方法。如果用笔的方法不对,就不可能写准确。我这样说,诸位也可能觉得太浅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地说,好多人在临上就没有具体从结体和用笔两方面下过工夫。在坐的也有我的学生,参加过我当指导老师时的学习班,教他们学习的时候,基础打的也是这两方面。不仅是一个字一个字帮助他们学会准确用笔,怎么入锋,怎么行笔,怎么出锋,还帮他们如何写准结体,包括用摹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很有效。好多人往往自己才写了一遍两遍,就说他临过哪个帖,有人浮光掠影地临过几种帖,就说他遍临百家,我就不信他遍临百家。你要真的遍临百家,那统统是蜻蜓点水,工夫没下够,你什么也写不好。我们回去可以想想,临帖的时候是不是做到严格要求了?实际上,临帖时一天只临几个字就行了,比如一天就写五个字六个字,写不好你再写。不会用笔,找好写家指导你去写。所以结体、用笔要掌握住。实临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你达到将你所临法帖临得很准确,或者说基本准确。

第二个阶段:临意。所谓临意,就是取原帖之意,临得又像又不像。如王铎的作品,有很多就是临王羲之草书。王铎的草书原作很多都是八尺、一丈的条幅,而王羲之手札都是很小的,他就把它写得那么大,是不是王羲之?是。结体变了没有?结体大致没有变,字也没有变,但是味道整个变了,王铎临的王羲之结果是写成王羲之加王铎了。王羲之写的是小草,王铎将其变成大草了。这叫临意,只取它的意而已。但这种临法已经到了比较高的层次了。一开始千万不要把你临不像借故成说是临意,那是不行的。一定要实临阶段过关,然后才敢去进行临意。说老实话,我在学习的时候,大部分还是在实临,我不太敢临意,但是偶尔也尝试一下,按照自己的用笔、理解、审美,适当改变一下对象,但这多少一改变,自己就会有点体会。你所临的作品和自己创作的作品相比,永远是临的作品比创作的作品好得多。为什么,因为古人那些很严谨的结体、用笔、用墨、章法,一直到神、到韵,这些东西都会流露到你的笔下,你把它拿过来了,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了,但你创作的时候你把所临过来的东西消化了没有?如果没有消化好,那创作的东西就没法和临的东西相比。所以,临意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学习方法,不要轻易地去这样做。你可以看看王铎和王羲之中间他们是什么变化,规律有哪些。何绍基临汉碑十种,临哪个碑都像哪个碑,但临哪个碑又都像他自己,他因为在艺术上已经成熟了,他按照自己的审美理解,只取所临碑帖里面的结体部分或神韵,按照自己所形成的笔法,将各种隶书何绍基化。这些都是达到一定艺术水平或者成大家了才能这样做。临意是一个高级的临摹阶段,千万不要抓住一个帖,上去就临意,为自己不愿下死工夫寻找借口,要把实临这个阶段打得扎扎实实,然后进入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就是意临了。所谓意临,实际上就是创作阶段,包括我刚才说的何绍基临汉碑十种,它不叫纯创作化,但何绍基的隶书可以纯纯粹粹地叫意临阶段,它其实已经是创作了,他很灵活地就把古代法帖里面最经典的部分拿过来变成自己的东西了,也就是说进入到了意临或者说最高层次的创作阶段。严格来讲,任何创作都属于意临阶段,你在创作某件作品时,肯定古代某件作品会对你有种启示,这样从中摄取古代最优秀作品的精华。意临是学书中的最高阶段。但它还离不开这个临字。

第二个系列:对临、背临、心临。

在所有临帖当中,第一步要对临,就是说把字帖放在面前,使其不变形。对临永远是最重要的,永远都是学书法的最重要的方法。

关于背临,就是不对着帖或作品临。比如一个展览,有一件作品很好,你在那里反复看,回去之后,你老在那里琢磨,在你心中有深刻印象了,于是掂笔将所得印象写出,这样也可帮助你增加形象记忆。古人不是有很多传说吗,夜里躺在床上画被子,那就是背临。当然,这里主要指的还是临字帖,对临一段时间可背临,背临不准再对临,反复下去可加深印象。

关于心临,就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状态,来理解对方,消化对方,用整个精神状态来感受对方,然后再深深地记到自己脑海里边去。真正懂书法的时候,不是一笔一画看哪个字,而是看整个作品是不是有神采、有震撼力,用心去感受作品的神、韵,这种感受很重要,能否感受到作品中的神韵对作者是种考验。然后再进一步地思考作品。为什么会有这种神韵,为什么会有这么激动人心的魅力,比如说它的章法、用笔、每一个字的结体用心去感受它。一个艺术家仅仅是被动地、刻板地将对象印到自己的心里,还不够,一定要能从心灵去感应对象,用心去摄取优秀作品、经典作品最精华部分,有了这种感受理解,才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临摹阶段。

以上所讲的是两个系列的临:实临、临意和意临,对临、背临和心临。这两个系列是互相交叉的,意临的时候可以对临,也可以心临,也可以背临。所以,临摹本身有很多技巧,但都要从每个字一笔一画起,然后再到整件作品的神采。现在评作品的时候,肯定是先观神采,比如全国书展,一投上万件,不可能分析他的一笔一画,一幅作品几秒钟就决定了是留还是下,你不要小看了这几秒钟,在评委眼里就把你的作品是不是有神采,是不是有传统,是不是能融会传统、融会自己的艺术语言,就都把握住了。真正高明的评委,在于他眼力的厉害,一眼就把握住了这件作品到底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它能不能同历史接轨,能不能在当代跳出来,成为当代优秀作品等等。通过临,不仅要你培养手,还要培养眼,更重要的是培养心。不仅让你成为一个普通书法家,还让你成为一个具有很高艺术感受力的学者型书法家。

第二,谈谈创作问题

创作,不是一般的书写、抄写。写字和创作是两回事,创作已进入到了一个艺术创造的更高层次。创作最重要的依据是古法。就是古代法帖中所显示出来的方法,包括书法作品中的结体、用笔、用墨、章法一直到神采、神韵等。如果在创作里边缺少这些东西,作品肯定是不行的。

创作的作品应具备什么特点?第一就是传统。传统所占的比例应是非常大的。传统是一个大杠杠,传统的因素少,永远不可能进入一个高层次。关于传统,很重要的就是技法能力、技术层面的东西,是经过多少年学习、积累才能获得的,不要想我拿起毛笔随便一写就是书法作品,不是那回事。必须经过技法的严格训练,建立在严格的技法层面上才能进入创作这个层次。不经过严格训练,就不可能过这个关。

关于书法作品的形式,有条幅、对联、横披、斗方、扇面、多条屏等。当前的国家级书展及第二届兰亭奖等很多高层次的书展,据我了解,很多人绞尽脑汁,在形式上下了大工夫。怎么样才能自由地运用好形式?这就要求在平常训练中,要多欣赏、研究古人、今人的作品,他们好在哪里,自己能摄取些什么,一旦进入到高级的创作层次上来,就需要动动脑子,包括用纸、用墨、择笔、用印都要很讲究。严格地说,形式是人类创造性的本质。因为第一映入你眼帘里的,就是一件具体的作品,就是一种形式,所有的文化内涵都需要借助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搞创作,一定要关注形式、研究形式,从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创作当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包括心理上、具体的艺术实践等各方面的调整。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三年时间除了隶书之外,就迷黄庭坚。80年代初,几个朋友在鸡公山开学术研讨会,都劝我放弃黄,一开始我想不通,后来反复琢磨,黄的长枪大戟学不好,会流于野,缺少含蓄,明白了这一点后,然后就放弃了。这就是说,在学习和创作的道路上要不断地自我调整,要有一种自我批判能力,自我否定能力,自我判断能力。当你迷茫的时候,要听别人的话。中间要有好朋友,有挚友、诤友,能真诚地互相提意见,不要觉得都是书法界的,你好我好他也好,那是要坏事的。真正书法界的好朋友,应该是直言不讳,彼此指出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应当如何如何,要有很好的风气,这叫学者风度。河南省二十多年来,每年都要开书法评点会,我这人很直,被评作品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对不好的就要多说点。我们省的作者都有心理承受能力,你要不说些不是,他就不高兴了。要营造这种良好的风气,不但互相地提出来,个人还要在别人提出后进行分析判断,别人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但也不可能别人说的都不对。你要根据自己的个性、个人的审美、个人的追求去分析,在别人身上是正确的,在你身上可能就不正确。艺术这个东西是比较复杂的,在学习当中一定要动脑子,保持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比如审美,要有自己个性的追求,找到自我。我写楷书从五岁半开始学的是柳,十来岁后,一直都是写褚。我写隶书,开始好多年都是写《曹全》,草书我入手学赵孟兆页,以上这些,都是最柔媚的东西,和我的性格绝对是不合的。后来隶书写《张迁》,写《石门》,再后来写《褒斜道》。草书写张旭、怀素、黄庭坚,加上章草等等。

原来隶书写的《曹全》、草书赵孟兆页,你说好不好,真好。但它和周俊杰的性格就不符。我在那里找不到自我,情感得不到抒发,得不到宣泄,体现不出来我这个作为主体人的自我价值,我的生命力未能通过艺术形式得到勃发。通过多少年的追求,经过别人提议,自我判断,不断调整,才找到自己的路子,我觉得按我目前的写很过瘾。如写草书,我追求狂放,王铎的涨墨,结体上的大开大合,章法上的疏密,很强烈。隶书以《褒斜道》为主,又参入《礼器》那些很健峭的东西,这样的艺术语言,我觉得对我周俊杰来说是很合适的。在创作选择上,要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点和做其他任何事是不一样的。

第三,时代审美选择问题

时代审美选择,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思考了,有些人可能还没有思考。时代审美选择,是个客观存在,在选择过程中,应当说是很无情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大的趋向。比如过去说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等,虽不完全准,也大致不差。如果你脱离了那个时代的审美主流,你就融入不了那个时代之中,你的东西就站不住脚。现在全国展,颜体第一、二届还有,柳体到第二届就没有了。柳体那么好,为什么入选不了?因为它近于美术字的过于严谨的结体,和现代人的审美心理距离太远,这点你不能不认这个账。西班牙有个学者叫桑塔耶纳,他有一本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大致是:任何艺术,达到一个高峰的时代,都是最缺乏容忍的时代。这句话一开始理解不了,后来我想一想,高明至极。艺术发展规律,按现在讲,第一要百花齐放,允许任何书体,都可以写,这是对的。但在艺术发展中,某种专制更是艺术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或因素。比如说,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在洛阳建都,出现了《龙门二十品》,一直到以后一百多年,统统写的都是魏碑。有人说,《龙门二十品》是民间书法,这种说法大错特错,那都是官方书法、宫廷书法,标标准准的官方书法。魏孝文帝入主中原之后,虽然较开放,生活、管理上学汉人的很多,但在书法这个问题上却很专制,专制到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统统不允许存在,他认可的就只能是魏碑,同时代的人也都认为这种写法非常好,有力,很豪气,感觉很过瘾。那个时候,统治者的意愿,他的审美观,就是时代的审美观。好不好?专制不好,但正因为这样,魏碑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个独特的书体,达到楷书的第一个高峰。唐代李世民,独崇王羲之,在唐代,金文没有,甲骨文没有,石鼓文已经知道有了,韩愈的《石鼓歌》为证,但都不写。李阳冰的篆书,徐浩的隶书,都不入品,刻板,无生气。唐太宗以皇帝的独断专行,独推王羲之,好不好?不好。但由唐代起建立了一个帖学大的系统,它与碑学一起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两大系统,这就是大功德。任何艺术,它首先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意识形态就包括审美,它脱离不开这个时代统治者的爱好。上有好者,下必有效焉。说是百花齐放,真要什么花都平均地放,没有一个主流的东西,这个时代就是一个苍白的时代。跳不出一个主要的东西,让后人评价这个时代,啥似乎什么都可以,但什么都又不好,可以肯定地说,这必然是一个艺术上没有成就的时代。

当代,既没有魏孝文帝,也没有唐太宗,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或文艺界哪个领导人说哪个最好。但是,二十多年间在中国书坛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主流的东西,这个主流有三个特点:一是传统,一是时代精神,一是个性。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是当代人追求的最主流的东西,是书法复兴二三十年来所形成的全民的无意识,或者说是意志的体现和追求。书法界受整个时代审美影响,所以,这个主流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审美主流。所谓无意识,实际上是受整个时代大的审美影响之下所形成的人们心理上的集中表现,也是整个书法界一种审美意志的集中体现。所以,有志向的书法家现在应当加入到这个时代的洪流当中来。你不加入,起码在这个时代你成不了主流,或者不能形成大的影响。我讲这个问题,有助于诸位对艺术道路的思考,有助于面对目前书法的形势调整自己的艺术思路。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一些,要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把自己的思想置于大的时空里面,这样,你的作品在历史长河里才能够作为一个链条衔接上去。我刚才所说主流艺术的三点,少一点都不行。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如果没有比较深厚的传统,你就根本立不住脚,如果在审美上你还停留在清代,民国,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那就不行。甚至你的作品还是80年代的审美的东西也不行,应当是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审美眼光。艺术创造应与时俱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可以说文艺界处于50年来的最好时期,你可以进行自由的创作。就书法上来说,任何书体、任何风格、任何形式,都可自由表现,没人管你,非常自由。但是时代还有时代的审美选择,你有你的自由,时代有时代的审美标准,你想自己在家玩,可以,没人干涉你,像过去小家碧玉或者文人那一套自我欣赏都可以。但是社会的选择是很残酷的。比如八届全国展,投搞36000多件,入选1000件,35000件都被淘汰了。在被淘汰的作品中,再拿出三个1000件作为入选作品,应该还是全国水平,没办法,只要1000件,很残酷。谁能上?第一,你要好,要有震撼力。现在所欣赏的首先是展厅效应,你不要不服气这一点,不是过去文人在书案上把卷展玩。现在不行,要挂到墙上看,拿到展览馆里面,进行大的竞争,这种竞争,就必须符合展览的原则,第一感觉不好就不行,大的感觉要好,然后再细看传统功力、诗文的高雅、是否有错别字硬伤等等这些内容。所以,时代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时代,人人都需要张扬自己,就是我说的第三个方面,个性问题。在书法艺术里面,要有你自己的个性,你只要有一点区别于时代、区别于古人,你就是成功者。张海主席曾提出过1厘米规律,比如跳高,2米40是原世界纪录,你跳过了2米41,那就是新的世界纪录。其实创作就比前人高那么一点,就了不起,这次兰亭奖,张海主席就提出来要有一个杠杠,即投稿者必须是中国书协会员。因为能成为国家级书协会员,主要是艺术创作上有一定成就,在国家级书展上入选或获奖后才成为中国书协会员的,这些会员大部分都具有自己的风格,正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到“兰亭奖”里面进行参与、决赛。艺术家成熟的标志就是风格,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字,比如沈鹏,他不管写什么字,一看就能认出来。张海不管怎么写,一看就是张海的字。作为艺术家要有个人的风格。每个人都要在传统、时代、个人这三个方面给自己找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可能偏重于传统或偏重于时代、偏重于个人,但哪个都不可能没有。在思考自己或看别人作品的时候,要提到这个高度,这样才可能跟上这个时代。就是参加不了国展也没什么,只要你在往前走,在努力。这种努力,对每一个人都是极其公平的,就看你自己准备得如何。爱因斯坦说过: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当机遇来到时,紧紧抓住不放的人。中国目前的机遇太多,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书法的机遇很多,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我就讲这三个问题,可能都是自己的一得之见,有不对的地方,也希望诸位提出批评。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推荐访问:书法 审美 创作 选择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