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皆巧致,书画亦有情
时间:2022-06-01 12:56:01 浏览次数:次
主题所限,我将在另文中谈及。这里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画幅上方的题款、钤印,以及下幅左角所钤押角印。
大家知道,黄宾虹是一位高寿的画家,一生履历丰富,学养并举,不仅有大量画作遗世,而且著述宏富。从鉴赏的角度来说,他不仅精于金石书画的鉴定与古玺文字的考释,并且倾力收藏古玺印,一生藏玺印2000余方,这使他多方面获得营养,书法篆刻也从中受益。而于印学及篆刻史的研究尤其功不可没,先后著有《冰虹古印存》十卷、《印说》四卷、《陶玺合证》、《龙凤印谈》、《古印概论》等,并在编订《美术丛书》时收入相关印论文章,推动了印坛学术研究。所以他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加入西泠印社,是西泠印社的早期社员。
黄宾虹篆刻宗法汉印,同时对古玺以及清代邓石如、赵之谦都有涉及,刘江先生在《中国印章艺术史》中评其印说:“用线用刀有古拗峻折之趣,虽未能创家立派,但苍劲简拙,内蕴深厚之气格,如同他的山水画一样,清(峻)疏朗,意在含蓄,意境深幽,富有画理,耐人寻味。”惜其印作不多,画上钤印也甚简单,多为题款之后钤一名章,或在两下角补一二押角印,至晚年这更成定式。所钤名章多为白文无框“黄宾虹”和白文带框“黄宾虹”,仅数方而已。闲章则是那两方著名的朱文“黄山山中人”、和“冰上鸿飞馆”。这与其绘画如出一辙,不饰华丽,在黑白之间求隽永,求浑厚,以至无限。
《南高峰小景》则是黄宾虹的晚年特例,所绘是老人胸中的审美山水,故得如此气韵。须知,当年黄宾虹栖霞岭画室里的画桌并不大,仅似一书桌而已,作此大画对老人的折腾可想而知。画得隆重,钤印自然也要隆重,题识署款之后,钤起首印、名章并闲章二方,这几乎是他90岁之后常用印的全部。与之相仿的还有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现藏浙江博物馆,也是大幅(150×82厘米),也是绘西湖,并且取景的角度与《南高峰小景》也相仿佛,就是那幅著名的《宿雨初收》。两幅作品所绘时间相隔不到一年,《宿雨初收》偏重墨色,花青铺陈,画得浑厚华滋,苍茫而有生气,是黄宾虹的晚年杰构。《宿雨初收》也是题识署款之后钤起首印、名章并闲章二方,且同为上述四方。这并非偶然,他自知这样的作品会传世,两方闲章并举,“黄山山中人”藉里,“冰上鸿飞馆”记怀。特别是这方“冰上鸿飞馆”,刻于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时,印面内容据宾虹老人当年与石谷风所言:这印语中“冰鸿”二字是我的名字,我羁居旧京困于沦陷区整整八个年头了,现在日本国投降,我重获自由,可以像大雁一样南飞了。就是这个原因,这两方印成了老人晚年最喜爱的闲章,钤用终身。闲章不闲,这样的闲章是钤给后人和历史的。
磅礴而独到
在潘天寿当年担任的诸多社会职务中,有-个是西泠印社副社长。或许有人以为这是因为潘天寿在绘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而获得的一个名誉职务,其实不然。潘天寿是一位天赋极高的艺术家,幼年时候即酷爱绘画、书法和篆刻。1915年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是近代浙江教育史上一所赫赫有名的学校,前身即鲁迅当年任教过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人文和艺术气氛浓厚,业师中便有经亨颐和李叔同。经亨颐是校长,李叔同为音乐和图画教师,他们学识渊博,而且都擅书法篆刻,潘天寿深受影响。后来他又在上海拜吴昌硕为师。潘天寿治印,青年时所作方正平稳,端庄沉雄,走的是汉印一路。新中国成立之后则随着绘画的变法印风也变,无论书法还是篆刻都挟着一股磅礴气势,章法不落常套,笔法意趣醇拙,刀法艰涩遒健,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强烈个人面貌。非常可惜的是他刻印作品不多,因为“自己要画画、写字、作诗、刻印,又要教书、研究史论,还要写书,精力太分散,时间也不够用,决定放弃一些项目。中年以后,主攻绘画,刻印较少。”(与刘江语)但是打开一部《潘天寿印存》,从所收近百方潘天寿自刻印章中,不难感受所呈现出来的大家风范。而他在画上钤印的严谨,更值得后人学习。
我们以大家熟悉的《春塘水暖图》为例。《春塘水暖图》是潘天寿的大幅作品,纵248.5厘米,横102厘米,竖幅构图。绘一牛匐水,牛角横犄,目光温存,眼神里充满了劳作后获得歇息的满足。身后是岩崖巨石,上有山花,烂漫葱笼。画左中侧有题识:雷婆头峰寿者指墨。但是显然潘天寿发现题错了,因为此画并非指墨所作,而是笔墨绘成,于是在画幅上端以古隶再题,纠正此说。但这并非当时发现,而是隔了二三年之后才发现的,因为画上所署时间为“六一年初暑”,而在1963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潘天寿画集》中这幅画的上方还没有补题,左下角也没有押角章“知白守黑”。也就是说,《春塘水暖图》最初是单题并只有“雷婆头峰寿者”下面那方白文“潘天寿印”。这是恰当的,因为“雷婆头峰寿者”六个字题在中侧的岩崖上,古拙如同摩崖石刻,非常妥贴,如果不是那个错误,上方不题本无妨。但是题了就要钤印,于是这幅画有了三处钤印,即右侧的“潘天寿印”、上方的“潘天寿”以及左下角的“知白守黑”。三方印,大小不同,朱白有别,分择三个方位,构成上中下三角等边关系,于视觉既养眼又停匀,恰到好处。那么三方印出自何人之手呢?白文“潘天寿印”出自老友、西泠印社社员诸乐三之手,1938年刻,潘天寿非常喜欢,用了一辈子;上方的朱文“潘天寿”为其本人所刻,作于1961年,其时因为他常受政府委托画各类布置画,“画完后,常缺少与画相配的内容与较大之印,请人刻一时也来不及,于是抽空又自己动手刻了几方,以补画面之需。”(潘天寿与刘江语)这方就是其中之一。左下方的押角章“知白守黑”则出自他的另一位老友、也是西泠印社社员的余任天之手。潘天寿艺术眼格极高,嘱人治印,印家必有独到之处。此印古隶朱文,平直的笔划中穿插斜笔,既大胆也大放,别有一种生趣。印侧有边跋:己亥十二月,天寿道长正刻,天庐。又跋:知白守黑为天下式,见老子。天庐又刻,辛丑。己亥为1959年,辛丑1961年,可见印家之费心,历三年而呈潘天寿。此印极合潘天寿美学主张,为其晚年常用闲章之一。
雄浑而常新
与潘天寿一样,傅抱石也是西泠印社社员,并且也是入社当年即被选为西泠印社副社长。或许也有人以为,傅抱石也是因画名而获此殊荣,其实也不然。回溯傅抱石的童年可知,他其实就是从刻印开始走上艺术道路的。他是江西新余人,生于南昌,因为父亲早逝,家境贫寒,靠母亲为人修伞维持生计。当年在母亲的伞铺左右邻中分别有一家刻字摊和裱画店,刻字摊主人姓郑,傅抱石经常在这儿看人刻图章从而引发兴趣,并因为聪敏得到这位郑姓手艺人的喜欢,于是教他许多刻图章的知识,包括从《康熙字典》中识读篆字。裱画店则勾起了他对绘画的兴趣,尤其店里一位左姓师傅对石涛作品的修复本领,让傅抱石产生了对石涛作品的喜爱和对石涛的崇拜。但是无论是刻章的郑师傅还是裱画店的左师傅,都一定未曾想到,当年家境贫寒的少年长生(傅抱石儿时名长生)后来竟然一生不离篆刻,并且出落成为一位大画家。
傅抱石治印入门于民间艺人,脱胎却是在汉印,并且因为他对赵之谦、黄士陵的喜好,构成了他的印章布局稳重、奏刀雄浑又不失俊逸活泼的面貌。名章之外,他喜藉印纪年,又常常借印抒怀,托印言志,伸张画学主张。前者如“一九六O”、“甲辰所作”、“癸卯”等,后者如“踪迹大化”、“其命唯新”、“往往醉后”、“抱石得心之作”等,这样的印钤于画上,不仅互补了画面,也促进了画的诗性表达,而诗性表达是傅抱石绘画的重要美学特征。
1961年,傅抱石曾赴东北写生,并创作了一批描绘东北山水的画作,这批画作呈现了傅抱石画风与技法的新的进展,《林海雪原》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傅抱石之前所作山水都以江南或者四川的山水为描绘对象,而画东北山水则为第一次。“长白山是不以峰峦取胜的,雄浑阔大,山顶积雪,的确气象非凡。主山以外,尽是一望无际的林海”,“山的起伏不大,曲折不多,加上寸草不生,除了白的积雪,无非是黝黑的石块。”(傅抱石语)对象变了,绘画的手段自然也要变,但是如何变却让傅抱石苦思瞑想。
东北山水不以高峻称奇,而是广袤阔大,“苍茫”是它的特征。显然傅抱石抓住了这个特征。画幅横展,平远构图,以东北最多见的红松为主要描摹对象,拉于近景,湿墨点簇,一种浑沦即现眼前。中景远景则花青墨染,层层铺展,至远处是皑皑雪山。这种表现看似平常,却有浑厚苍润的效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无际林海中“苍茫”的意象。若以他独创并常用的“抱石皴”绘之,当然可以轻车熟路,但那不符合东北山水特征,亦复蹈既有旧辙。于是画上林海,苍茫而有层次,山不高大,却更雄浑,可谓平中见奇。显然傅抱石也得意,这从钤印中可从看出,名章以外,另钤多枚闲章,其中“一九六一”为纪年印,过了当年即告废用,而“踪迹大化”傅抱石从四十年代钤至今日,只有得意或者笔墨有新意的作品他才钤用,因为此印伸张的是他不断思索的画学主张和笔墨实践,用了一辈子依然常用常新。
[篆刻皆巧致,书画亦有情]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