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吴门画派盟主文徵明

时间:2022-06-01 12:56:01  浏览次数:

主题,以传导寄情山野的高逸之志和清虚超脱、躁动不安等情绪,境界多为淡逸寥寂。文徵明的绘画主题,除了描绘高士的隐逸生活外,还把视野扩大到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庭园雅居、文人集会、赋诗饮酒、赏花望月、品茶听泉、游山览水、访友送别等,更注意文人生活的现实性和具体性。同时在意境上,也摆脱了元人一味以淡逸空寂为高的程式,而赋于平和明朗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是明代中期社会趋于安定繁荣、文人生活宁静安适的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当时文人理想精神的物化形态。

文徵明的绘画,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兰竹各科,尤以山水著称。他长期活动在吴中和江浙地区,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切的感受,他创作了许多实景山水画,更为广泛生动地描绘江南的湖光山色和名胜佳地。例如《石湖清胜图》(1532年),描写苏州西郊石湖景色,山麓逶迤伸入湖面,越城桥和行春桥右接山麓,左连堤岸和小岛,长堤上树木葱郁,行人漫步,湖中帆影点点,传写出石湖烟波万顷、水天一色、碧岫浮空的秀媚明丽景色。此外,《吴中胜概图》《江南春图》《灵岩山图》等作品,都以自然景物为蓝本,注入清雅、温馨的情感,情景交融,引人入胜。

表现文人居住环境和文人雅事活动的题材,在文徵明的作品里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书斋庭园类的代表作品,如为官至尚宝卿的白悦(贞夫)所绘的《洛原草堂图》(1529年),树木茂密,溪流迂曲,筑草堂水轩,文士们或堂内晏坐,或水边漫步,或水轩观景,生动地写出清幽之环境和文士倘徉于青山绿水间的怡然心境。又如《浒溪草堂图》(1535年),系为沈天民写所居草堂,绘水溪边柏树荫下座落草舍数间,室内文士晤谈,童子烹茶,桥上有行客,河中行小舟,一片江南田野农家风光,表现出沈氏“城居而不忘桑梓之意”的理想居地意境。此外还有为户部尚书王暐所绘《句曲山房图》(1541年)、为武城县令吴俦所绘的《沧溪图》(1544年)等,这些作品,都以充满情感的笔墨,传写出士宦、文人书斋庭园的清幽景致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在文徵明的笔下,文人游冶、赏景、雅集、送别等文化活动和风雅精神得到充分的表现。如《人日诗画图》,写弘治十八年(1505)正月初七文徵明与文友朱存理、吴次明、钱同爱、门生陈淳及其弟陈津同集于文氏停云馆,谈晤饮茶甚欢,于是乘兴各自赋诗抒怀,文徵明诗中有“寂寞一杯人日雨,风流千载草堂诗”之句,正道出了至友雅集的怡然心情。又如《惠山茶会图》,写正德十三年(1518)二月十九日清明,他与蔡羽、王守、王宠等七人游览无锡惠山煮茶品茗的情景。苍松翠柏,丛竹围绕泉亭,诸人有的围井论画,有的山路闲步,童子忙着支炉煮茶,生动地再现了“天下第二泉”的秀美景色和文人雅集的情景。还有《中庭步月图》(1532年)、《林庭燕坐图》(1555年)、《水亭诗思图》(1558年)等作品,俱以抒情的手法,多方面地表现文人优游于山林泉石和艺文交往的生活情景,传导出文人的情愫和理想。

在文徵明的作品里,也有一些以文学名篇为主题的画幅。如早年的《豳风图》,署款“文壁”,以《诗经·豳风十月篇》为题,借题表现山村农耕的景象。山峦皴染缜密,笔力浑厚;晚年所作的《桃源问津图卷》(1554年),除画出一洞口象征为桃花源境地外,画面并无世外桃源的神秘景致,全然是山野农村的风物。《赤壁赋图》(1558年),突出赤壁夜游的空濛寂静。他对名篇的诗意都作了自己的诠释,注入了世俗生活的情感。

陈继儒在《妮古录》里归纳文徵明学习传统的过程说:“文待诏自元四大家以至子昂、伯驹、董源、巨然及马、夏间三出入。”他的早期作品中,含有较重的师法前人技法的痕迹,如学王蒙的《仿黄鹤山樵山水图》(1502年)、取法黄公望的《天平纪胜图》(1508年)、追宗董源的《豳风图》等。中晚年时期,进一步广收博览,在主宗赵孟烦、王蒙、黄公望的同时,兼学李唐、马远、吴镇等家,他错综古人,又融入对自然的体察、感受和内心情思,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正如其子文嘉所说:“性喜画,然不肯规规摹拟,遇古人妙迹,惟览观其意,而师心自诣,辄神会意解,至穷微造妙处,天真烂漫,不减古人。”

文徵明山水画以浅绛和细笔水墨为主体,被称之为“细文”。这两种画法渊源同一,取赵孟頫之婉约、黄公望之松秀,又从王蒙的细密演变成简约的形式。其浅绛设色运用色彩分面法,以重赭分浅赭,青色分成花青、墨青和汁绿等多层色阶,呈现色彩明度的微妙变化,产生流光溢彩的生动效果。即使是水墨单色,墨色的浓淡干湿,也有丰富的层次,加之点叶、夹叶、勾叶的画法层出不穷,互相参差错落交织,造成空间的深度感。文徵明的细笔山水,笔法工细松秀而不板滞,色彩明洁而无富艳气,墨气清润而不混浊,具有俊逸秀润的风神,成为“文派山水”的主体风格。《洛原草堂图》(1529年)、《寒林晴雪图》(1531年)、《句曲山房图》(1541年)、《江南春词图》(1544年)、《林庭燕坐图》(1555年)等,都体现出了他的浅绛和细笔山水的艺术特征。

文徵明另有一类粗放简疏风格的作品,被称为“粗文”,则发扬了宋元水墨写意画的长处,融书法笔意于画中,水墨酣畅。同时兼取马、夏刚健险侧的笔法,于秀逸中含雄健,作品颇有豪放的气势。代表作品如《双柯竹石图》(1531年)、《虞山七星桧图》(1532年)等。他于“二米”的泼墨山水也颇为推重,屡有仿米之作。如《云山图》,署款“文壁”,图上并有沈周、唐寅题识,应是他40岁之前所作。勾皴线条粗率,以横笔点苔,淡花青渍染远山,墨气淋漓,是他粗笔山水的别格。

文徵明的写景和抒情山水画,图式结构追求平实均衡的形式感,很少作重山复水、峰回路转、境界深邃的景色。既使是景物繁复的山水,也力求布景平衡,后景和前景同样清晰,呈示出一种视觉直观的平面感。境界以平和宁馨为主调,体现出他温厚儒雅的人格气质。

文徵明的老师沈周在发展水墨山水的同时,于青绿山水倾注了颇多的心力,创作出《东山携妓图》《桐荫策杖图》《落花图》等一系列带有新意境和新技法的青绿山水作品,开拓了明代改革青绿山水画传统的途径。这一事业由文徵明继续下去,他在更加广博的传统滋养根基上,融入自己的才情和艺术意趣,努力改造传统,拓展技法,建立起新颖的青绿山水画风格范式,为振兴青绿山水做出了贡献。

他的青绿山水画宗法元赵孟頫,兼取南宋赵伯驹、赵伯骕技法,综合陶熔,形成笔法工细松秀、设色浏亮明丽的风格。他的青绿山水有小青绿和重青绿两种风貌,小青绿山水以赵孟頫为宗,笔法简略疏放,率意而朴拙,设色以赭色为主,略敷浅石绿,石绿和赭石的色调过渡自然混融,表达出一种清旷高逸的意境,代表作品有《浒溪草堂图》(1535年)、《木泾幽居图》(1537年)、《赤壁赋图》(1558年)等。

另一种重青绿山水画法,具有工整细劲和色彩盈满的特点。主要继承赵伯驹、赵伯骕的造型、笔墨和设色方法。典型之作有《惠山茶会图》(1518年),此图山石骨体以线条勾斫为主,略加干墨短笔细皴,岩石和山坡罩染较重的石青石绿,夹染少许赭石,松树和草亭遍染赭石,全图色彩亮丽。这是他师承宋人之法而加以改造的变格之作。《花坞春云图》(1532年),亦为重青绿山水,只是勾廓皴染较简略,青绿设色浓重。而作于晚年81岁的《万壑争流图》(1550年),布景更为繁复,山峦重叠,呈层层向上叠积之势,溪流迂曲,树木茂密,文士溪边行游晤谈,将文人游治活动置于青山绿水明艳的环境中,增强山水的世俗情趣。全图用笔缜密苍劲,色彩厚重沉凝,气格雄浑,已成为文徵明白创的青绿山水新格调。

文徵明偶作人物,主要学习李公麟流畅劲挺的线描技法,又融入元人的简洁洒脱,如他48岁时所画的《湘君湘夫人图》,就有高古清逸的气息。到他晚年,如80岁所作《老子像》(1549年),线条趋于细劲简练,造型注重刻画老子静穆沉思的神情。

他的花鸟画多以竹、菊、兰、玉兰为主要题材,很少画禽鸟。这类作品,追求书法的笔墨趣味,画兰花如写行草,秀拔潇洒,写竹如书八分,沉着浑厚,画石多用干笔,时露飞白。《双柯竹石图》《兰竹图册》等,即充分体现了他融入书法性笔意的艺术特征。他画花卉多用勾花点叶法,或没骨设色法,上承沈周,下启陈淳、周之冕,推进了文人花鸟画的发展。

明代中期,吴中书坛有号称“吴中四家”者,即为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四人,而影响最深最广的为文徵明。他在青年时随李应祯学习书法,后来遍学晋、唐、宋各家,兼善篆、隶、楷、行、草诸体。他的小楷最为人称道,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楷书取习钟繇、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各家。早年体态略扁,起笔尖细,如《小楷铁崖诸公花游唱和诗卷》(1514年);中年后用笔趋于劲健,形姿端整;至晚年结体匀整,笔法圆润苍厚,流溢出儒雅温纯的气格。他的小楷师法钟繇,结体平正谨严,笔法劲利,有隶书笔意。以师法“二王”为主者,结体变化较多正中寓奇,笔法秀劲灵动。

文徵明的行草书,早年师法苏轼、宋克,风格清劲文秀;中岁后以学习王羲之为主,汇以苏、黄、米和赵的笔意,结体平中寓奇,清逸姿媚,兼施劲拔和圆婉的笔法,刚柔相济,风格古健遒伟。《行书咏文信国事四首卷》署款“文壁”,应是他50岁以前所书。书体清瘦秀劲,含有王羲之俊逸的意韵,又参入其师李应祯劲峭的笔法,加之咏文信公(文天祥)的诗,写得忠愤沉痛,不同于他平素诗之清婉俊逸,为难得的诗书俱佳的杰作。此外,《行书自书诗卷》(南京博物院藏)有较浓重的王羲之遗韵,写得清新俊逸,据卷后王同愈考,此卷应作于正德己卯(1519年),是他50岁时之书。至晚年,行笔愈为老劲娴熟,如行书《张一川小传册》(1559年)。中年后他写大字,转取黄庭坚体,笔致变为方劲挺拔,字势开张恢宏,追求奔放豪迈的气势,然不免有峻刻之气,如晚年所书《自书诗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代擅隶书者不多,文徵明是写隶书的高手。他取习魏晋的《受禅表》《上尊号奏》等碑,字体方正,挑拔平硬,表现一种凝重端庄的美。如书于78岁的《四体千字文卷》(1547年)反映了他在篆隶书方面的深厚功力。

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评文徵明书法道:“于整肃遒劲中,不失虚和舒徐意致。”即指出文徵明行草书,严整、肃然的结体与用笔,与飘逸柔婉的笔法和舒放自然的行气相结合,于遒劲中具有含蓄蕴藉的风神,体现出文人的“士气”,同时又适度增以婉美之意,使文人书法的高雅趣味显得平易近人,以适应当时平民审美的需求。因而,文徵明的行书风格靡行一时,从学者众多,影响波及江、浙、闽一带,成为流播甚广的文派书风。

推荐访问:盟主 画派 文徵明


[吴门画派盟主文徵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