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认清形势,,加强教育,,完善机制,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时间:2022-06-02 10:56:02  浏览次数: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进出口贸易增幅回落,财政收入增幅下滑,工业生产放缓,这些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不能满足需求,就业压力巨大。同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存在着一定偏差,部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协调,基层和西部地区人才缺乏,大学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等原因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现实的岗位缺口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整体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准确把握就业形势,采取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工作机制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认清形势,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利润下滑,导致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减少,行业内外的双重就业压力使石油石化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石油石化企业走向海外步伐的不断加快,石油石化企业迫切需要大量专业基础扎实、懂管理、熟悉国际业务,且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石油石化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需求,这些都对石油石化院校的人才培养、毕业生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就业观,将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严峻的形势下,高校不仅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以满足企业、市场需求,帮助学生成功就业,而且还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服务国家需要,去西部、去基层就业,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改善就业结构性矛盾。

危机面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把实现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上,逐步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根据国家需要就业,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和“艰苦奋斗、深入基层、献身事业”的就业理念,唱响“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主旋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按照国家需要、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长效就业工作机制,保证了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水平。

近3年来,学校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50%以上到石油石化一线工作,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到祖国西部地区工作,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去西部的毕业生中党员多,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多,极大地满足了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加强教育,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

学校全方位开发校内外优质资源,不断深化就业教育机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拓宽了就业教育途径和内涵,增强了实效性,形成了具有石油特色的全程化、科学化的就业教育体系,促进了学生就业能力全面发展。

1.完善就业教育体系

学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研究,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增设了“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还计划开设“大学生就业心理”选修课,努力实现就业指导的科学化和专业化。与此同时,编写《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创办《我为祖国献石油》就业导刊以开阔学生的就业视野,丰富就业信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新生入学集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2008~2009学年度,学校举办就业类讲座20余次;开展就业电子杂志制作大赛、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康菲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昌平区首届青年创业大赛”“航天杯”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等近10场就业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2.丰富就业教育内涵

积极引导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就事业,是学校就业工作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学校围绕育人目标,将石油行业优良传统教育融入就业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就业观。

一是邀请优秀校友、企业领导进校园,激励学生立志高远。迄今为止,学校已邀请 “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时任大庆油田董事长、总经理王玉普等优秀校友,中石化高级副总裁王志刚、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等60多位国有大型企业的老总到校为学生作报告,激励学生立志将个人事业发展和祖国需要紧密相连。

二是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引导学生体验基层。学校在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了100多个实习和实践基地,50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每年组织100余支团队奔赴油田厂矿进行就业见习和实践活动。联系康菲石油公司、壳牌、道达尔公司等多家单位到学校招聘暑期实习生。组织毕业生到中原油田、江苏油田等单位现场进行毕业设计。实习实践活动使得毕业生提前适应了企业环境,创新了培养环节,提高了培养质量。不少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了解了企业而最终选择了相应的企业。

三是设立企业奖学金和建立育才厅,增进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自1997年至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和其下属企业以及能源方面的外资、民营企业等近50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了3,000多万元的奖助学金。每年毕业生“双选”招聘会之前,学校都会邀请数十家企业老总参加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鼓励他们奋发学习。同时,冀东油田、中原油田、东方地球理勘探物公司等13家企业在学校设立了“企业育才厅”,宣传企业文化,展示企业形象。“育才厅”的建立增进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很多学生正是受此影响而在毕业时选择到企业就业。

完善机制,形成全校促就业工作局面

1.将就业工作纳入教学质量工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把就业工作纳入教学质量工程,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将战略重点、工作重心放在更加注重全面增强教育与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上来。为培养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加强与石油石化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实践多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如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与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25家石油石化企业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企业参与学生选拔、培养、考核、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已培养订单本科生673名,其中2009年新增117名。自2008年以来,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签订协议,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5名。学校积极探索“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内外合作开发油气资源项目为平台,由企业出资,与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现已培养“国际石油合作型”人才300多名,有力地支持了国有石油企业在海外的发展。2000年以来,学校积极探索“研究生企业工作站”人才培养新模式,先后在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大庆油田等企业组建了46个企业工作站,进站研究生达4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进站研究生选择到所在企业工作。这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不仅使企业能够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而且也培养了一批既志愿献身石油事业,又了解现场情况,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2.实施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契合就业市场需求

学校实施了招生—培养—就业的动态反馈机制,建立了招生计划和新办专业的听证制度,实施就业率与专业招生数量挂钩,对就业率低的专业限招、停招,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缓办或不办,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学科调整、学生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切实解决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召开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需求及各专业就业状况差异,为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如2009年停招了土木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和环境工程4个就业状况不理想的专业,同时新增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3.完善就业工作保障机制,实现全校共同促就业

学校把就业工作当作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就业状况作为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参数,出台了《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规章制度,健全了促进就业的保障机制,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配合、院系承担、全员参与”的校院两级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领导每年带队走访几十家石油石化企业,亲自主持重要的招聘宣讲会。校领导联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其下属大型企业的领导成立了教育与就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和招聘事宜。学校出台了鼓励毕业生赴西部、基层的表彰办法,实施目标责任制,建立就业工作考评机制,将就业工作纳入校、院(系)工作年度考核体系之中,相继出台了院系就业工作考核奖惩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责任。同时,各院系也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促进就业的制度,如《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津贴实施细则》规定:教师通过介绍信息、推荐工作,帮助学生就业,每帮助一名学生可以记5个工作量;引进单位到学校开展招聘活动,教师可以记20个~40个工作量;帮助学院联系并签约建立就业见习和实践基地,教师可以一次性记50个工作量等。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就业工作服务平台

1.开拓就业市场,积极为学生顺利就业牵线搭桥

开拓就业市场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领导每年带队走访企事业单位几十家,通过校企座谈和校友联谊会,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征求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推荐毕业生。在稳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学校积极拓展通用专业市场,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2009年新增用人单位800余家,现有用人单位2,000余家,其中三大石油公司及其下属企业350余家;加入中国石油和化工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联盟,共享就业市场资源。坚持“请进来”,努力办好毕业生校园宣讲、招聘会;鼓励学生“走出去”,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2009年6月至今,学校针对2010届毕业生召开宣讲、招聘会共80多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均将招聘会首站放在我校。与此同时,学校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加大校外招聘信息发布力度,鼓励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会,仅针对2009届、2010届毕业生,共发布校外招聘信息3,500多条,比去年同期信息量增长了近3倍。每年近70%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信息找到工作。

2.增强服务意识,搭建高质量的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面对2009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大了创新力度和服务力度。与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合作,为毕业生编写校内外招聘会信息并发放到毕业生宿舍;将每周一次的就业咨询服务日改为每日都有的就业咨询服务制度,院系分管就业工作的副书记、院系辅导员(共40余人)与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一起搭建咨询平台,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打造了三位一体的全员化、全程化、全天候就业咨询平台。建立毕业生就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了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动态管理毕业生就业信息,力争做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过程控制和指导帮扶。实施补救工程,2009年5月~7月,就业指导中心到各院系了解未就业学生情况,要求每个院系对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联系工作单位,解决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工作问题。

3.降低就业重心,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工程

学校高度重视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细致排查地震灾区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身体残疾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于存在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学校依托院系提供重点指导,优先提供就业信息,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等措施保障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例如,西藏内地班的学生一般学习成绩不如内地学生,家庭贫困,就业压力大。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对每名西藏学生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主动联系中石油西藏销售公司,首批10名西藏学生全部签约(9名签约西藏销售公司,1名被录取为西藏公务员)。学校有2009届40名灾区毕业生均已落实工作,就业率100%;516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已落实就业505人,就业率为97.87%,高于学校目前平均就业率。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推荐访问:认清 形势 机制 完善 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