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能源金融博弈之道

时间:2022-06-02 11:42:01  浏览次数:

摘要: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国时代。为争取相应的能源定价话语权,中国作为世界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大国,将会不可避免地遭遇一场能源金融博弈战。就在这场实力与利益的较量之中,金融能源战略的选择与博弈策略的把握,都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所面临的,正是这样一个纵深命题:随着国际金融博弈日益加剧,中国能源金融战略究竟应该如何谋划、如何抉择。

关键词:能源金融 石油定价 能源安全 博弈

中图分类号:F206

一、解围篇:国际油价波诡云谲的背后玄机

令人不解的是,早在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就已经开始,为什么直到2008年国际石油价格还在飙升呢?这里存在怎样的利益博弈或金融风险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下半年就开始了,按说石油价格当时理应下跌,但由于美元贬值,国际油价延续了2007年开始的快速上涨态势,不断刷新历史纪录,2008年7月11日WTI(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创下了147.27美元的盘中新高,比2007年年初的最低价上涨了284%。而美国原油生产量却毫无原因地下降。无论从供求关系、成本理论,还是世界经济增长对能源刚性需求预期等因素来看,都无法解释油价短期急剧波动的缘由。

在传统经济学难以破译的情况下,实际上,油价飙升和狂跌,已经完全成了一个独立的金融问题,也就是“被操纵的工具”。在《石油战争》一书中,作者恩道尔尖锐地指出,“美国那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在这轮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上涨。”美元贬值、油价飙升,这是美国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也是与美国政府形成了某种“利益共识”的国际资本对石油价格大肆炒作的结果。因此,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应该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交易所,为全球石油价格提供一组可供参考的交易数据,同时提升在石油定价上的话语权。

那么,在上述利益博弈中,美国是通过怎样的路径获利呢,博弈结果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回答是两个字:掠夺。

按人们的正常思维,高油价最大的获利方。毋庸置疑是石油产出国,但事实并非如此。以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为例,2008年6月该国原油日均产量约970万桶,而美国同期的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企石油储备大约是21亿桶,假定国际原油价格一天上涨按1美元计算,沙特一天获利增加额是970万美元,但美国一天坐享获利增加额就是21亿美元,远远地超出了石油生产输出国的收益。其中,沙特每天完全售出或消费,不构成存量,而美国的石油储备则是完全意义上的存量概念。

可以看出,美国是油价上涨的最大受益国。照此比例一天天下去,在石油价格狂涨284%的那段时间,美国获利的数目不可想象。毫不夸张地说。本次石油价格狂飙结果的本质,就是美国在国际金融巨头的操纵和直接参与下,向全球开展的一次石油金融的掠夺,是这次石油危机的始作俑者。

实际上,与金融危机一样,石油价格波动引起的“油荒”同样可能导致一国乃至全球的危机。究其原因,除战争外,石油价格的非正常波动皆因石油定价权的畸形所致。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石油贸易问题,更深层次地探究,更是一个石油金融问题,一个地地道道的金融掠夺问题。

由于能源关系到经济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因此,对能源的掠夺,一直是霸权主义挥之不去的主题。美国不惜使用武力,来捍卫其石油利益——海湾战争、支持阿富汗塔利班对抗前苏联的入侵、斥资7亿美元支持哥伦比亚政府,以及伊拉克战争等,本质上都是石油战争。

而事实上,中国也在被掠夺当中。因为我们在石油定价博弈这个关键问题上,没有讨价还价的话语权(资本),即缺少谈判砝码。

G20峰会,在改善国际经济新秩序,将动摇美元对全球金融的影响力,那么,能源金融新秩序的谜题是否能被破解,G20“中国声音”究竟向世界证明了什么?应该说,随着G20国际金融的博弈。国际能源战略也被带入了G20能源金融时代。G20时代的“中国声音”对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推动,必将改变原有的国际能源格局;而建立国际能源金融新秩序。美元对能源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会使原有的国际能源格局(能源生产国+代表需求方掌有能源定价权的美国)向多极化结构转变。这也是破解国际能源金融新秩序谜题的根本之所在。此次G20“中国声音”再一次证明了布这佩斯俱乐部主席拉兹洛所言:未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是被“预测”而是被“创造”的。

二、出击篇:石油定价博弈的中国砝码

中国能源金融战略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当前能源金融战略的核心,是如何基于能源金融安全,解决能源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和建设自己的石油期货交易所。而中国要在石油定价上拥有话语权,最本质的问题在于人民币国际化。

石油定价权需要有强势的人民币支持,人民币一旦成为国际货币,中国石油进出口业务可以用人民币计价,使内贸与外贸无差异,从而规避自我承担汇率波动和美元贬值的风险。石油价格的波动也是美元现象,无非是由于全球石油交易和结算的主要货币是美元,美元贬值,油价必然上涨。美国在爆发次贷危机后为保自身利益,过量发行美元,并在金融机构操纵下使石油价格达到历史高点,在此期间,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在交易中就可以用人民币结算。G20峰会的“中国声音”,将会推进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单位的一揽子成员。这既是重建世界货币新秩序的需要,也是重建世界石油金融新秩序的需要。

在石油定价博弈中,讨价还价的话语权是如何体现的?中国未来要解决话语权的问题,其核心启动点在哪里?作为博弈论中的一个模型,讨价还价通常是以分蛋糕为例来说明的,这也是经济学家鲁宾斯坦讨价还价博弈理论的一个核心解释。

从历史上看,对石油定价权的“讨价还价”主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战争来瓜分世界石油这块“蛋糕”(这是军事强权的体现);二是由于“超主权”公平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缺失,导致以美元为主导进行结算的“巧取豪夺”(这是金融层面上“货币战争”的强权体现)。中国要想在讨价还价中拥有话语权,必须不断增加在石油定价权上的谈判砝码,规避美国(既是蛋糕的执刀分割者,又是具有分蛋糕先行选择权的受益者)的非公平掠夺。

在对策选择上,从国际角度出发,一是要实行“你操刀我先挑”原则,对石油美元进行国际监管;二是建立“超主权”货币进行石油贸易结算。从现实来看,这两方面一时都很难实现。因而对中国来说,将来如果能用人民币结算,增加谈判砝码这一参照变量,会是中国解决话语权的核心启动点,也是石油定价权最本质的问题。

如果视谈判砝码为石油定价权的参照变量,石油定价权的谈判砝码可以从实象限与影象限来建立坐标。实象限有决定意义,坐标维度应

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最本质的,即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二是加强石油储备;三是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交易所。

影象限相对于实象限是弱指标,但具有警示和撼动效应。如G20伦敦金融峰会各国会前的口水之争的热身博弈,虽没有实质性“尽快接受”原则的实现,但也会促使美元霸权“贴现”,特别是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等“三枚炮弹”。周小川那三篇文章,在心理上,为掠夺性的美元霸权增加了“贴现因子”,让中国有了足够的耐心静观其变;在实践上,我们提出的超主权货币路线图也震撼着美国;在策略上,我们以增加谈判砝码为目标,力争人民币早日与“特别提款权(SDR)”对接。

前面讲的“贴现因子”更像是与耐心有关的心理战,这里的“贴现因子”,是讨价还价博弈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是由参与博弈双方的耐心程度所决定的。周小川的理想目标,就是通过创造一种超主权、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用以规避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其实,无论是“扩大在IMF话语权”,还是创建超主权货币,“中国声音”都意在长远。既然要解决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非一时所急,中国就有足够的耐心去研究、倡导和等待超主权货币;而美国则不然,它要对“中国声音”加以重视并长期应对。这样一来,不论在未来人民币与“特别提款权(SDR)”的对接,还是石油定价权等问题上,中国处理这些国际事务与关系的谈判砝码都会随之增加。

所以说,这样的声音已触及美国的底线,成为中国试图建立超主权货币的信号。对此许多国家都作出了不同反应,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说,如今的地缘政治是两极事务,只有美国和中国够得上份量,乃至于认为,在伦敦召开的不是G20会议而是G2峰会。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堪与奥运等量齐观。

三、回防篇:能源安全亟需构筑多重防线

作为世界石油进口与消费大国,在未来国际石油争夺的博弈中,日益增加的石油进口和消费需求,会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很大的问题。

自2000年起,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就占据世界石油增量的40%。有专家预测,到了2020年,中国70%的石油消费将依赖进口。从长期来看,中国石油消费有超过美国的态势,这样一来。中美之间就会不可避免地遭遇能源争夺战,这是中国未来难免遇到的困境。

相比中国,美国优势极为明显,仅战略石油储备就有6.91亿桶,布什政府于2007年宣布,到2027年前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量提高到15亿桶,此外,美国在阿拉斯加、墨西哥湾等地都留有储量丰富、尚未开采的“石油资源储备”。雄厚的战略石油储备,对石油输出国形成了巨大的威慑,这是美国除主权国际货币美元因素以外,对世界石油定价权的叉一个强有力的谈判砝码。

石油战略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环境,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中国应采取全方位的对策。

首先,应该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交易所,以提升在石油定价权上的谈判砝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建立交易所的现实意义巨大。这是因为。任何交易都是信息的交易。假定在信息完全的条件下,“地理位置不重要”的说法是可能成立的,但在实践中,我们没有办法捕捉国外交易所的交易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都能同等使用国外的交易所进行公平交易是不可能实现的。更何况,中国无法进入伦敦、纽约市场,其信息也不能支持对石油价格的把握,加之国外对中国的片面了解、文化差异及政治因素的干扰,给对华贸易的真实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过去中国企业的期货交易基本部以遭受损失而告终,所以,不是我们不愿意参与期货市场交易,而是“亏不起”。

基于国际风险控制考虑,中国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交易所,为全球的石油定价提供与投机有别的一组参考系数,防范和阻击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是十分必要的。不过,有人会同,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交易所,是否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结算风险是否也可能在同时加大?比如外汇风险。

其实,根本不必担心资金不足的问题。全球性的期货交易,只要实行公开、公平的市场交易,就会吸引更多的交易群体。中国的石油产量和用量总和位居世界前列,可以在期货中融入相当比例的资金。适当时,还可以放开金融机构和符合条件的境外资金入场,这些都是资金的最好来源。事实上,建立交易所的关键问题,不是资金来源,而在于对未来的审慎监管上。

也有学者害怕结算风险的问题,主要担心中国货币体系不完善会自担损失。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我们都清楚,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多元货币体系仍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到纽约市场交易当然得用美元结算,一旦出现外汇风险,必然要由中国的交易者自己承担;但是,中国一旦建立了自己的期货交易所,情况就会不同,那时即便用美元结算,由于我们信息充分,也有利于风险的规避。实际上,既然是在中国境内交易,当然可以用人民币来结算。同样,国外的交易者到中国的期货交易所交易,外汇风险显然由他们自己承担,也就自然而然转嫁出去了。

因此,石油期货交易所是石油价格话语权的载体。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交易所,石油期货合约以人民币结算,能够提升中国对石油价格的话语权,增加对石油定价权的谈判砝码。

除了应该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交易所外,中国还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根本上减少对石油的消费,解决内耗问题,这是内部因素;二是从金融的角度考虑,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石油交易的过程中,要逐步寻求“一揽子”捆绑的“非美元化”;三是要及早研究大容量石油储备和未开采资源储备问题,以增强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干预能力,这也是增加谈判砝码的手段,是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四是法律保障,就是要加强对能源政策和储备立法,这是十分重要的。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会提高中国保障石油安全的能力,也是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编辑后语

一直以来,汇率因素主导着国内能源行业的命运,其中石油贸易尤为突出。石油是我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然也是能源安全的核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石油价格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跌宕起伏。石油作为“黑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后一种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事实上,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这种“价格安全”模式的实质是一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问题。

(编辑:王露)

推荐访问:之道 博弈 中国能源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