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如何摆脱“状元”纠结

时间:2022-06-02 13:35:02  浏览次数:

高考到来,有关“状元”的话题,又热起来。近日,有媒体报道,去年的陕西理科高考状元李宁宁遭北大退学,网传原因是无法跟上北大的课程及教学方式,一时间,关于高考状元“高分低能”的争论迅速蔓延。对此,北大明确表示,李宁宁目前仍在北大元培学院就读,学习状态很好,网上消息不属实。(6月6日《广州日报》)与此同时,北京不少考生及家长一起来到国子监,祭拜孔子像,有家长甚至花重金为孩子求“状元符”祈福。但也有考生表示,“买符换不来好成绩”。(6月6日《新京报》)

一边是对“状元”能力的质疑,一边是不管质疑,花重金去求“状元符”。这生动地反映了近年来人们对“状元”的纠结心态。这种纠结心态,源于“育人”和“选拔”功能的脱节。

其实,不用讲多少大道理,经过多年舆论的分析说教,大家已经明白,

“状元”只能说明学生一次考试的成功,只能一定程度反映出知识教育的成果,只是对学生一方面的评价。但是,每到高考,大家都围绕“状元”大做文章,而家长也期待孩子能考中“状元”。

有人认为,这是家长和社会不理性,“状元”并不能说明什么。这种观念本身倒是不理性的,在我国当前的高考制度中,分数是大学录取学生的重要甚至唯一依据,排在第一名的学生,显然是这次考试的最优秀者,不管他的未来发展如何,他将由此被名校录取。更重要的是,对于为高考做出长达12年准备的万千家庭和考生来说,“状元”无疑是高考竞技场上的表率。

有一种现象,很多人不理解,某个“状元”,在大学里求学并不理想,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可是,他依旧被高中母校作为“最杰出”的校友,在每年高考前都请回去给学弟学妹们演讲,鼓励他们努力争取考场的高分,争取进入名校。从人生和职业发展角度,他显然是难以作为表率的,可是,母校并不在意这些,只在意他当年获得了“状元”;学生们也不会在意他今天的事业发展,而会在意他的应考技巧。因为对于母校来说,出一个“状元”,那是衡量办学成功十分重要的指标;对于学生来说,当务之急是考出好的分数,进入一所好大学。

在应试教育体系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升学教育”,其价值不只是提高学生本身的能力与素质,而是为升学服务;换言之,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获得进入好大学的高分,而不是获得本身的成长。所以,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学生,对“状元”都有很“清晰”的认识,这只关乎升学。

只要存在按照分数高低录取的制度,就必然有第一名,也就必然有“状元”,必然有人将其作为鼓励学生争做“第一名”的榜样。要让社会不关注“状元”,就必须改变这种评价体系。

在美国,SAT的满分获得者,并不会被称为“状元”,很多大学也不会因为学生SAT是满分,就录取他。有舆论称赞美国大学牛,可拒录“状元”,但这其实不是美国大学“牛”。要是美国采取的是与我国类似的集中录取制度,大学也是不敢不录第一名的,因为按照录取规则,大学必须按分数高低录取学生,第一名学生不录取,是严重违规的。美国大学之所以可不录取SAT满分获得者,是因为SAT在大学评价学生的指标中,只是一方面指标,权重大约在25%左右,简单地说,在100分中,SAT满分就是25分。自主招生的大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自己的人才评价体系,评价选拔适合自己的学生。

大学升学考试,应该具有双重功能——选拔和育人,既要把人才公平地选拔出来,又要起到育人作用。所以,要摆脱“状元”引发的现实纠结,必须增加升学考试制度的育人功能,从育人角度来推进制度改革。

推荐理由:应试教育滋生了“状元”,“状元”煽起了学校、老师、家长的虚荣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我们必须对“状元现象”有个清醒的认识。

推荐访问:纠结 状元 摆脱


[如何摆脱“状元”纠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