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减负”中的家庭和社会因素

时间:2022-06-02 14:14:02  浏览次数:

(一)

人们总喜欢说“这个世界的未来是属于孩子的”。然而,这个世界却不属于孩子。这个违反逻辑的常识在中国很少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注意过。孩子的周围,总是设置着一道道有形或无形的深院高墙;还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这种美丽的口号,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空间,阻断了孩子的自由梦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往后让一让,给孩子留出一块自由的空间,给他们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让他们享受一下高空自由翱翔的乐趣,领略下俯视万物众生的灵感?

柳斌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突破口”。由此可见,“减负”的意义不言而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虽然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大力贯彻落实“减负”精神,但是,家教、补习班、提高班等仍然存在。上海师范大学燕园村也认为:“‘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也有称作‘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我以为,称‘课业负担过重’不妥。因为这一名称,意味着‘学生负担过重’仅仅是学校的过错,因而‘减负’也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其实,‘学习负担过重’与‘减负’不只是学校的过错和责任,也是家庭与社会的过错和责任。我看,‘减负’倒是一项典型的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是办不成的,必须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共识、携手合作,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目的。”探讨“减负”中的学校因素的多,探讨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少。

(二)

就业难是社会热点。人才市场、用人单位亮牌“诚招本科毕业以上人才”,本科毕业以上面谈(面试),本科以下免谈。走进人才市场,碰到博士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稀奇。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说:“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经济,不能把能人经济调动起来。就不是真正搞市场经济。”汪总裁的话不好懂,但“市场经济竞争(现代竞争)是人才竞争”,这是大家认同的。社会何处没有人才竞争?而人口爆炸等国情效应愈使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就业难上加难。就业走后门的歪风邪气更是带来了竞争“硝烟味”。这种人才竞争,对就业、对教育而言就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压力。

升学,过关斩将,优胜劣汰,是一个筛选过程,幼儿园入学、小学入学、初中入学、初中升学、高中升学、大学入学,每一阶段家长都不敢大意,其中普通高中最关键;竞争最为激烈,达到高潮,到了高考,竞争白热化了。高中阶段以下为普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要求100%;初中入学率要求100%,巩固率要求9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升学不成问题,况且免交学费。因此,学生、家长压力不大。高中以上阶段非属普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不再100%。高中实行缴费上学,既然要家长自己掏腰包,当然要挑好点的学校了——最好是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如果能上重点高中,那么离大学的门槛不远了;如果考不上重点高中。家长便千方百计地争着交高额的择校费,不惜血本,硬是要读重点高中,保证不偏离“已设计好的轨道”。这样,中学阶段就有“普高热”“择校热”“大学热”,而且“高热”不退,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因此,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家长压力特别大。

其实,学生、家长狂热,争的是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优先受教育的机会这样的教育资源,押的是学习成绩和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及人情世放,为的是不进薄弱校免“遭罪”,为的是顺利升学,为的是考大学好就业,为的是考博士出人头地、留学光宗耀祖。学生、家长有一百个理由、一百种的追求,每一个要求都不会过分。但教育资源匮乏难以适应人口大国普及九年教育的要求和经济迅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就近入学,划片招生,不允许择校”“机会均等”的初中招生政策,换来了一片蓝天,还给孩子童年,家长、老师、政府也轻松。高中招生情况就不同了。“普高热”持续不退,甚至升温。普通高中门庭若市,班班爆满。中专招生,出档线一降再降,甚至“免试入学”100%升学(高中)。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受阻”不前。普职比的调控政策、鼓励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优惠政策,左右不了学生、家长的意愿,难于改变“已设计好的轨道”。升学与否,考上重点高中与否;这里要经过一番拼搏撕杀的,学生乃至家长、老师怎能没有压力、学生怎能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呢?

高招录取率,重点高中独占鳌头,升学率接近100%;普通高中也有“希望之星”,高中数人,但仍有考生宁愿或只能选择走进社会或相约明年高考。高等职校不受他们青睐,总是招不满。同样,升学与否、考上重点大学与否;这里也要经过一番拼搏厮杀的,学生乃至家长、老师又怎能没有压力?学生又怎能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呢?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孩子又是父母的心头肉。看着因学习繁重而日益消瘦的孩子,做父母的心疼,同意“减负”。但走出家门看到激烈的竞争,想到孩子未来就业问题,便又要求补习了。学校不许,便自请家教。学校“减负”了,家长却又请家教,学生课业过重负担还是没减轻。市场经济竞争压力客观存在的,但是学校、家庭、政府、社会不能人为地把压力过早转嫁到了青少年学生身上。学校、家庭应该成为学生在竞争社会生存的“抗压墙”,保证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了解社会,让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不断成熟,去适应社会。

(三)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突破口。”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普及程度和层次,缩小学校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大幅度地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地满足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同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这是“减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这应是“减负”中政府和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

怎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萧宗六认为“减负”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现在学校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而家庭教育观念和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了。许多家长十分迷信“勤能补拙”。“勤”能补“拙”吗?这里关键在一个“度”的问题。作业练习太少了,考试很容易过关,学习时间太短了,肯定影响学习积极性,学业水平提升不了;但如果超过学生可能承受的负荷,课难、听不懂,练习做不完,作业难、做不了,时间不够用,当然会影响到体力下降,精神不济,成绩上不去,甚至考试不及格,升学没指望。学习上的失落感,这种强烈的体验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巨大的压力,使学生抬不起头走路,挺不起胸做人。“失败教育使教育失败”,必然毁了一些本可以发展个性、学有专长的学生。这样下去,还谈什么提高学习效率或教学水平呢?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过重负担。不少家长是有顾虑的:“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会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不是与勤学好问矛盾”“我减别人不减,成绩会不会输给别人”等等,这些都是家长最想知道的、也是社会关注的话题。如果让家庭、社会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成果,家庭和社会的顾虑自然消除。认识到“减负”的必要。他们将积极关心、支持、配合、参与“减负”,实施素质教育。对此,政府有引导的责任,而借助学校来宣传指导是较好的途径。在孩子——学生面前,家庭和学校关系直接密切,关于教育,教师最有发言权。而学校对家长宣传指导“减负”最好的方式是加强家长学校、社区学校活动。传达“减负”精神;授子教育理论;解释家长“减负”的疑惑、辅导教育方法,形成共识,达到共育。

(责任编辑 全玲)

推荐访问:减负 浅析 因素 家庭 社会


[浅析“减负”中的家庭和社会因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