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46例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2-06-03 16:56:01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观察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91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复方丹参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对照组)和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组(治疗组),1次/d,7 d后对比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13%,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能够扩张椎-基底动脉血管供血状态,增加脑部冠脉血流量和降低脑供血血管的阻力,从而消除病因和缓解眩晕症状。

【关键词】 葛根素; 倍他司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缺血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多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前庭神经颅内段病变和前庭神经核病变有关,治疗当以有效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内耳微循环为原则[1]。笔者采取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46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期间91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复方丹参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对照组)和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组(治疗组),经眼底、神经系统、颈椎X线或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标准[2]。对照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40~75岁,平均(55.5±7.3)岁;病程3 d~7年,平均(3.5±1.1)年;椎动脉受压致病22例,动脉管腔变窄致病16例,内膜炎症致病5例,动脉舒缩功能障碍致病2例。治疗组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41~77岁,平均(55.6±7.3)岁;病程3 d~7年,平均(3.5±1.1)年;椎动脉受压致病23例,动脉管腔变窄致病15例,内膜炎症致病6例,动脉舒缩功能障碍致病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完善眼底、神经系统、颈椎X线或经颅多普勒(TCD)等检查,根据病情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8~16 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葛根素0.8 m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倍他司汀3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中枢性药物,1次/d,7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王维治[3]著《神经病学》中缺血性眩晕的描述制定疗效评价标准。治愈:TCD改善>90%,眩晕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TCD改善50%~90%,眩晕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TCD改善≤50%,眩晕症状、体征轻微改善;无效:TCD检查、眩晕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 SPSS l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头晕1例;治疗组出现恶心2例,经对症处理后未影响后期治疗。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又称旋转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运动性和位置性主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原因多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前庭神经颅内段和前庭神经核等“平衡三联”病变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当以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内耳微循环为主。

葛根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葛根素本,是经现代医学工艺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根部提取的一种黄酮苷制剂,其中多种总黄酮化合物能够扩张椎-基底动脉血管,舒张平滑肌和解除脑血管痉挛,可使正常或痉挛状态的冠状动脉扩张,增加脑部冠脉血流量和降低脑供血血管的阻力,从而促进神经传导速度和提高脑血管灌注,达到改善脑微循环血流量的目的。现代研究证实:葛根素注射液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释放,通过清除自由基、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改善脑部供血不足状态[4]。倍他司汀的主要成分是N-甲基-2-吡啶乙胺二盐酸盐,能够强有效地扩张椎底动脉系统,增加心搏出量,改善大脑动静脉和脑组织周围循环血流量,从而改善缺血性眩晕症状[5]。同时,倍他司汀可增加耳蜗和前底血流量,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通过激动组胺H1受体发挥拟组胺作用,促进淋巴吸收和减轻内耳淋巴水肿,从而改善缺血性眩晕症状[6-7]。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9.13%,优于对照组的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能够扩张椎-基底动脉血管供血状态,增加脑部冠脉血流量和降低脑供血血管的阻力,从而消除病因和缓解眩晕症状,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雷,于利霞,随萍.盐酸丁咯地尔联合舒血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0):9-11.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

[4] 姚乐义.前列地尔联合舒血宁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1):56-57.

[5] 沈新秀,祖军,魏叶,等.盐酸倍他司汀联合葛根素治疗急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06):594-595.

[6] 杨明刚.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 ,32(22):3170-3171.

[7] 江枫然.倍他司汀联合黄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40-41.

(收稿日期:2012-09-03) (本文编辑:陈丹云)

推荐访问:缺血性 基底 眩晕 动脉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