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肺气肿程度变化与前纵隔形态改变的相关性

时间:2022-06-03 18:07:01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肺气肿患者程度改变与前纵隔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肺气肿患者,所纳入研究患者病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进展,分别测量前后两次肺气肿者胸部CT上气肿程度及前纵隔的前后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肺气肿患者病情加重前后CT分级总积分及前后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肺气肿患者病情的程度与前纵隔的前后径变化呈明显正相关(r = 0.851,P < 0.01)。 结论 前纵隔形态改变能够反映肺气肿程度的变化,前纵隔前后径的改变可以预测肺气肿变化程度,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肺气肿提供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 纵隔;肺气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56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103-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呼吸道慢性疾病,以不完全性可逆的气道梗堵、肺泡损害为特征,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烟草大国,也是肺气肿高发国家,随着病情进展,常常发展至肺间质纤维化、肺心病及呼吸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另外,肺气肿一旦发展到重度阶段,目前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很不理想[2]。因此在肺气肿患者的随访中,肺气肿程度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探索一种可靠、简便监测肺气肿程度的检查方法,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掌握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3~2012年50例因病情加重前后行CT检查肺气肿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COPD的诊断标准,且患者无胸廓畸形和手术病史,无明显肺部纤维化、肺不张等肺部病变。50例患者中,男38例,年龄43~77岁,平均62岁;女12例,年龄45~88岁,平均63岁。

1.2 检查方法

为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所有患者于检查前均进行专业呼吸运动训练。检查设备使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所有受检者取仰卧位,双手放置于头部,采用头先进体位,于吸气末屏气开始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顶。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螺距为0.981,重建方法采用标准算法,重建层厚为1.25 mm,重建间隔为1.25 mm。将所有重建数据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并用容积软件进行肺气肿CT定量分析。

1.3 前纵隔前后径测量

选择气管隆突层面测量患者的前纵隔联合线的前后径,前纵隔前后径的测量采用胡望远等[3]的测量方法,测量升主动脉前缘至胸骨后缘的距离。

1.4 肺气肿CT分级评价方法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在病理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病理术语,主要表现为终末细支气管远处的末梢组织结构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腔、肺泡囊、肺泡管腔以及肺泡呈不同程度扩大,肺间隔受压、变窄,肺间质弹力纤维组织断裂、肺泡壁破坏,肺泡孔扩大,肺组织气体过度膨胀,肺组织结构重建,最终导致肺气肿病理产生[5]。

目前,对于肺气肿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特别是中-重度肺气肿患者,早期诊断和规范性治疗是关键,同时准确对病情进行追逐、评价,以良好掌握病变程度、分布和病变范围等方面的信息对患者治疗亦不可忽视[6]。临床日常工作中对肺气肿诊断方法以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体征、胸平片检查和肺功能测试(PFT)为主,且这些检查方法和手段均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7],而对于轻度肺气肿患者,由于其肺组织有良好的代偿能力,只有肺组织破坏程度超过30%时,这种检查才呈现阳性改变[8],所以对于轻、中度肺气肿诊断,其阳性率低。

随着CT扫描硬件提升、扫描速度加快、图像空间分辨率升高以及后处理软件广泛应用,CT在评价肺气肿方面的应用有诸多报道[9-11],对肺气肿的影像学评估方法目前主要有两大种[5]:一种方法是功能影像学评估方法,包括单光子发射层计算机扫描(SPECT)肺功能灌注成像、CT/MRI灌注成像,但由于肺功能成像技术的图像分辨率低、特异性不高以及检查费用高等诸多缺陷,使其在临床应用有很多的局限性;另一种是肺气肿CT定量测定评价,主要是利用肺部CT软件测量技术,其原理就是根据所定义过度充气肺泡的CT值区域而进行体积或密度CT定量测定的后处理技术,有关定量测量指标消除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评判缺陷,测量过程中尽可能避免人的主观操作,结果通过自动化后处理软件生成。在实现定性分析的同时也能行定量分析处理,充分体现了当今CT在诊断肺气肿中所体现出的无创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等优点,能达到对肺气肿的早期诊断、病变分布、病理分型以及程度分级的目的,使其在诊断肺气肿病变领域呈现出更大的应用价值。肺气肿CT定量测定方法尤其是CT肺容积的肺气肿指数与以往PFT检查比较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且其在诊断肺气肿的早期形态学改变以及病情的程度变化等方面的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最好[12,13]。关于肺气肿指数测定研究有诸多报道,任侯卯等[14]以-910 HU为阈值进行测定,将低于-910 HU的肺体积定义为肺气肿,将肺气肿区的总容积与总肺容积的比值为肺气肿指数。韩晓雨等[11]提出CT值位于-1 024~-500 HU范围的肺组织区域定义为整个肺,将低于-950 HU的肺容积定义为肺气肿组织。江小鹏[4]研究表明,以-1 023~-930 HU为肺气肿、-930~-750 HU 为正常肺功能区间阈值时,无论肺气肿指数还是正常肺组织与肺功能相关指标相关系数均较高,有很好的匹配性。

肺气肿发病广泛,特别是边远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这些地区由于检查设备限制及医疗环境的限制,往往不具备高排数螺旋CT,亦不配备有强大后处理软件,在诊断肺气肿诊断及评价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本组资料通过对前纵隔前后径的改变与肺气肿CT分级评分作相关性分析得出,前纵隔前后径与肺气肿CT分级程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前后径改变与肺组织含气多少以及胸膜腔内部压力息息相关[15],肺气肿患者肺内气体潴留越多,引起肺体积扩大越明显,从而引起胸廓前增大,最终导致胸廓前后径增大。所以,肺气肿患者前后径随肺气肿程度及分级的加重而增加,肺气肿患者前纵隔的前后径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肺气肿程度变化的一个简便并且能普及基层单位的良好评价指标。本研究与文献[16-19]报道较为一致。

总之,前纵隔前后径的变化间接反映、预测肺气肿病情程度的改变,该方法简单、方便,能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肺气肿提供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韩正平,李祥平. CT和X线检查对慢性肺气肿患者肺功能的诊断价值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23):4758-4759.

[2] 郑银坤. 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钠治疗老年肺气肿感染疗效观察[J]. 山东医药,2010,50(12):85-86.

[3] 胡望远,刘江,杨正汉. 前纵隔的正常位置和形态[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8):701-705.

[4] 江小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定量测量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D]. 山西医科大学,2012.

[5] 司明珏,丁小龙,施宇衡,等. 64排螺旋CT肺灌注显像在评价肺气肿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2):117-121.

[6] 王立,曹萌,李天志,等. 老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病例26例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4):3664-3665.

[7] 刘芳,韩萍,梁惠民,等.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显示肺气肿分布的临床应用价值[J]. 山东医药,2011,51(33):49-50.

[8] Akira M,Toyokawa K,Inoue Y,et al. Quantitative CT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spiratory and expiratory assessment[J]. Am J Roentgenol,2009,192(1):267-272.

[9] 杨斌. 肺功能的影像学研究[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2,25(4):239-242.

[10] 张利华,王云华. COPD肺功能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 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3):237-240.

[11] 韩晓雨,葛莹,李智勇. CT肺功能成像与其临床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4):753-756.

[12] 陈垦,邹利光. 多层螺旋CT肺容积评估及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9):922-924.

[13] Arakawa A,Yamashita Y,Nakayama Y,et al. Assessment of lung volumes in pulmonary emphysema using multidetector helical CT: comparison with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J]. Comput Med Imaging Graph,2001,25(5):399-404.

[14] 任侯卯,邢景才,杨丽娟,等. CT和高分辨CT对煤工尘肺小阴影和阴影融合及肺气肿诊断的价值[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2,30(1):13-16.

[15] 王旭荣,潘阿善,王军,等. 前纵隔形态变化与肺气肿CT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3):195-197.

[16] 尹子铭,高莉,王霄英,等. 64层螺旋CT肺容积成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3):184-187.

[17] Hagen G,Kolbenstvedt A. CT measurement of mediastinal anterior junction line in emphysema patients[J]. Acta Radiol,1993,34(2):194-195.

[18] 葛虓俊,张国桢,朱砚萍,等. 多层螺旋CT评价肺气肿患者肺功能的可行性[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3):243-247.

[19] 江小鹏,武志峰,鄂林宁. COPD患者64排螺旋CT定量与肺功能相关性的研究[J]. 中国医疗前沿,2012,7(6):53-55.

(收稿日期:2013-03-07)

推荐访问:纵隔 肺气肿 相关性 化与 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