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后WTO时代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时间:2022-06-04 08:00:03  浏览次数:

摘 要: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时期。中国农业,一方面,面临国外农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自己的产品引入国际市场。随着2006年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终结,中国进入到了后WTO时代,中国的农业面临更为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好这个时机,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将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稳定,人民富强的大事。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地区,其经济、技术相对落后,但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因此,发展特色经济,提高科技含量将是云南后WTO时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WTO;经济一体化;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1-0134-03

收稿日期:2011-11-24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06Y 179G);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61019);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2011FA016 )

作者简介:杨明珠(1965-),女,云南通海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

自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作出接纳中国加入WTO的决定以来,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已十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已逐步融入世界经济,进入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期。随着2006年中国加入WTO渡过期的结束,中国进入到后WTO时代。在后WTO时代,中国将继续履行入世承诺,逐步开放国内市场,农产品的平均进口税将会逐年降低,国外农产品的大量进口将会给中国本土农产品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至2010年,中国的农产品平均进口税率已降至9.9%,这是世界各国农产品市场中较低的进口税率。加入WTO,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业出口国;另一方面,中国农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尤其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引起了国家、国人的高度关注。作为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农业一直是其支柱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2010年云南省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 80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96亿元、畜牧业产值588亿元、渔业产值45亿元、农业服务业产值63亿元、农业增加值1 100亿元、农业对云南GDP的贡献值为16%[1]。这表明,截至2010年,农业依然是云南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省份,云南的经济底子薄、科技技术相对落后,当前又面临着环境恶化的压力和世界经济衰退的环境。因而,如何在保护环境、积极应对世界经济衰退的前提下,提高云南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2011年5月21—23日,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在云南调研时指出,云南要充分发挥独有的气候和生态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陪同韩部长的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也指出:云南是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6%,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因此,如何发展云南农业经济,提高云南农产品的竞争力将是云南农业发展的根本,也是云南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保证。本文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方向,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为手段,对后WTO时代云南农业的发展模式作初步探讨。

一、特色农业是云南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后WTO时代的需要

云南作为一个低纬高海拔地区,由于境内多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因而规模化农业生产受到机械化操作的限制。据有关资料显示,云南土地面积中坡度大于和等于8度的土地面积只占总面积59 400万亩中的12.18%,机械化程度的限制因素造成了云南农业的规模化程度低、单一产品数量有限、产品价格偏高、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因此,云南的农产品竞争力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一直都很弱,或者说农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较底。近年来,虽然云南的农业和农产品出口有了一定发展,据云南省商务厅报道:2011年1—8月,云南省农产品出口达46.6万吨,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超过了2009年全年农产品的出口水平,较去年同期出口数量和金额分别递增12.3%和23.2%[2]。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的农业总产值及农产品出口在全国的排名仍然还很低。据有关资料介绍,2009年,云南的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2.7%,在全国排名第十七位,云南农产品的出口额在全国排名第十四位,占云南出口额的16%[3]。

目前,云南与全国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户过于分散、农业劳动者生产观念和生产技术落后、生态问题进一步恶化等一系列自然、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对云南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同时,如果充分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建设,引导各地发挥其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品和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云南优势特色农业,将会促进云南省优质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商品化经营,促进云南省农产品整体水平的升级,实现云南农业的跨越式发展,调整云南农业的产业结构、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从历史上看,由于气候、物种和地域等方面的因素,云南一直是中国烟草、花卉、冬季蔬菜、热带水果、南药、木材的重要生产基地。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的生产上云南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鲜切花的生产,在短短的二十年内已发展成为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垄断性的鲜切花生产中心。据新华网10月11日的报道,2010年全省鲜切花总产量达60.5亿枝,连续十七年全国排名第一。2010年,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达63.01万亩,总产值达到232亿元,出口1.5亿美元,其中部分品种如满天星、康乃星、月季的年供量已占全国的85%以上。全省花卉企业达1 300多家,花卉新品种授权总数占全国85%以上。但随着中国后WTO时代的到来,云南省农业,一方面,将面临外国农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自己的产品引入到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形下,云南省农业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才能在新的农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相对商品量较大、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具体来讲,云南的特色农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和发挥云南区位、资源、气候、市场、技术等优势,开发特色经济作物和特有生物资源,培育和构建具有云南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名、特、优、新、奇、鲜、香等的农业产业[4]。进入21世纪,云南农业面临全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加入WTO,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云南进入实施绿色经济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国家颁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 关于加快西部地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这些均为云南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理论依据。在加入WTO初期,中国在农业市场准入方面做出了以下承诺:一是关税减让;二是放开部分农产品市场,逐步扩大小麦、玉米、大米、棉花等大宗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准入量;三是逐渐消除垄断,在过渡期完成后,将按照WTO的要求放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领域;四是取消出口补贴,中国承诺加入WTO不对任何农产品进行出口补贴;五是履行动植物检疫标准,即SPS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其核心是要降低农产品关税,开放农业市场,拆除非关税壁垒,消除垄断等。根据中国加入WTO的规定及国内外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形势,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竞争优势,从整体上看,粮食、棉花、油料等初级产品类的大宗粮食产品没有竞争优势;畜产品、饲料等加工原料类的中间产品比初级产品稍好一些,比较有竞争优势;而蔬菜、水果、花卉等可以直接消费的以消费为导向的产品最具竞争优势。这反映出在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土地密集型产品更具有相对的优势。而这些正是云南农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二、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化学工业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悲剧性的灾难。土壤环境恶化、农产品污染已成为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最大难题。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将其看作是现代工业的延伸,其发展同工业文明一样,以人类为中心,同样具有现代工业的基本特征:其高效率的获得是以高污染和资源的巨大消耗为代价的。在这种情形下,由于生产中的高消耗、高效率,形成了“大开发—大生产—大消耗—大废弃”的生产模式。事实证明,现代文明的大生产、高消耗是建立在高污染之上的。现代农业的发展,同样也是建立在对资源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失调、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之上的。土壤板结、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农产品污染、病虫害日越猖獗等已成为目前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因此,以环境保护、生产无污染农产品为目的,以充分利用生物资源为手段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国际上,1972年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联盟(IFOAM),以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国在1990年由农业部牵头召开了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会议号召:“积极开发有机肥源,多生产绿色食品。”国务院在有关文件中也指出: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在施肥技术上,大力发展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在农药使用上,以生物农药为主,化学农药为辅的新型农业模式。在2006年“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的农产品”。

云南省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农业发展黄金地带,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在云南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科学化程度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云南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机肥的来源、土壤的大规模改良、土壤中有害残留物的大规模处理、高品质饲料来源、饲料添加剂、无公害家畜饲养模式等问题都是限制云南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云南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一项艰巨的任务。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再走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损耗资源为代价寻求发展的路子,而必须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在保护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要建立和发展农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模式。

三、利用资源、气候优势发展云南优势特色农业

云南地处中国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属于低纬高海拔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及地形、地貌的影响,境内形成了气候各异的气候小区。这种复杂的气候不仅造就了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使云南成为“动、植物王国”;同时,也使云南成为种植业发展的黄金地带。然而,长期以来,受科技、文化、地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云南的气候、物种优势未得以充分挖掘。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科技、文化、经济交流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云南的气候、区位优势才逐步得以发挥,形成了以烟草、热带作物、冬季蔬菜、鲜切花等种植为主的优势产业。然而,云南的气候小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地形、地貌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多变的地形地貌又限制了云南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为此,云南的农业不能走大规模的现代化路子。

目前,环境污染、食物污染已成为一个困扰人民生活的世界性问题。随着这种情形的加剧,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无公害食品就是在这情形下应运而生的。无公害食品是一种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艺精华相结合的产物。无公害食品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寻求农业生产活动与自然法则之间新的平衡,建立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并能永久存在的农业体系的过程。目前,国际上和中国无公害食品相类似的食品有的叫生态食品(Ecological Food),有的叫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尽管目前无公害食品价格较高,却颇受人们的青睐,销势兴旺而稳定。当前,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类似食品最主要的消费国,全世界每年类似食品消费在300亿美元以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在历年的人大提案中,有关无公害食品的提案占有相当的比重,说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视程度在增强。因此,生产、发展无公害食品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也可提高中国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虽然中国的无公害农业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的倡导和重视,中国无公害食品生产获得较快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后WTO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农业也必然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充分利用云南的气候和资源优势,以生产无公害的绿色、有机食品的优势特色农业将是云南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

有机农业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产品的安全性,目前,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亚硝酸盐含量、有害重金属含量、抗生素含量已成为有机或绿色农产品生产中的关键性限制因素。如前所述,云南省作为世界上少有的农业发展黄金地带,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由于云南省的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科学化程度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云南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机肥的来源、土壤的大规模改良、土壤中有害残留物的大规模处理、高品质饲料来源、饲料添加剂、无公害家畜饲养模式等问题都是限制云南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在云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目前,云南有机农业生产发展中应优先考虑以下问题:(1)有机肥及有机饲料的规模化生产;(2)有机农药的开发及生产;(3)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及其治理;(4)有机农业生产及管理模式的探讨;(5)抗病虫害品种的选育及引进;(6)利用丰富的生物资源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选育。

五、小生产、大市场将是云南农产品的最终出路

有机农业或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建立实际上是规范化生产、规范化管理、规范化销售的一种农业操作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规范化的生产、管理、销售创建自己的农业品牌。据国家有关规定,绿色产品的申报必须是种植2 000亩以上的规模,企业产值在1 000万元以上才能受理。云南的气候小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地形、地貌的基础之上,这种多变的地形地貌限制了云南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因此,可以说气候小区优势既是云南农业发展的基础,又是云南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农产品的出路问题。

规模化生产是绿色或有机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创建品牌的必须条件。目前,云南农业发展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不可能进行规模化生产,因此,云南农业发展走规模化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云南的社会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围绕当地称为“坝子”的地区而进行的。一个“坝子”不仅是一个该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同时,往往也是该地的行政中心。可以说是地理、经济、文化、政治高度一体化的地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坝子”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在这个坝子中,生态环境基本一致、土质条件基本相同、文化及社会背景基本相同,而且在同一行政领导之下,在规划、管理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历史上,云南的许多“坝子”都以某种产品而著称,如弥渡的大蒜、通海的萝卜、蒜苗、宜良的大米等。因此,在云南的有机农业发展中,要以这种优势为突破口,通过“坝子”品牌的树立来建立大市场。

参考文献:

[1] 吴朗平,黄焕云,骆涛林.浅析云南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现代营销,2011,(7):171.

[2] 商报网,.

[3] 任杰.云南主要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4] 李学林,袁媛,谢小惠,李露,陈良正.云南优势特色农业发发展与对策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3,(12):103-107.

推荐访问:云南 初探 可持续发展 模式 农业


[后WTO时代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