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时间:2022-06-04 08:35:02  浏览次数: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7-0042-08

一、引言

农业现代化既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又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就明确提出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农业相关的一系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如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贯彻“八字宪法”精神等,都是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改革完成后,对农业现代化的理解曾主要集中在农业机械、化学肥料等现代要素的投入上,一度认为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的水平就能够代表农业现代化水平②。这种观点虽较片面,但是与当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手段的迫切需求是相一致的,也是符合实际的。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期,以包产到户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完成,带动了相关领域(如流通领域)的改革,学术界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理解也逐渐从农村生产领域扩展到农业经营管理领域,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经营管理方式的现代化③。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90年代末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乡二三产业转移加快的大背景下,理论界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注重从农业生产基本要素、经营管理方式和发展终极目标等方面来理解农业现代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农业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学术界主要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开放条件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来研究,从农业与农村以及其他经济社会方面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分析农业发展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农业自身的现代化。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理念的进步,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走向广义的过程,不仅仅关注农业生产技术或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还包含了组织管理、市场经营、社会服务和国际竞争的现代化。2008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对这种综合性认知的反应。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以“三个导向”为内涵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与过去的提法相比,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也是基于当前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做出的制度设计。不同的是。以“三个导向”为内涵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有其特殊性与历史性。本文旨在揭示“三个导向”为内涵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科学内涵,并藉此提出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相应政策建议。

二、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起点

提出“三个导向”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农情,理解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就必须深刻了解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新情况,这也是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逻辑起点。

1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副业化

农村改革35年来,在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翻了近一番,各类农产品成倍增加,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从农业经营体制的角度看,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两大问题是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

首先,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中国农业面临着未来“由谁来种地”的新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业就业人员数量锐减。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亿人,比上年2.4%。同时期,农村就业人员锐减。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2012年全国乡村就业人员3.96亿人,比2003年减少0.79亿人,十年内年均减少2.0%。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还将进一步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仍将继续减少。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业劳动力开始呈现出老龄化、妇女化的特点。2002年以来,我国农村中40岁以上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占劳动力年龄人口总数的比例逐年上升,2008年该比例首次突破50%,反映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老龄化特点⑦。张红宇(2011)指出,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达53.2%;在农业生产中,从事农业长达6个月以上的人员中,女性占比为50.3%。因此,无论是从业人数还是从业时间,女性都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农业女性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全国性的客观现象。

推荐访问:导向 道路 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