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基础

时间:2022-06-04 12:35:02  浏览次数:

[摘 要]当前,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从执政党的建设角度看,主要是执政目的和执政能力两方面问题引起的。某些领导干部执政目的不正确,搞腐败或仅为小团体谋利益,引起群众不满,同时执政能力低下,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顾此失彼,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执政目的;执政能力;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07)01-0022-02

(一)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因此,持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就必须始终积极主动地、实事求是地、冷静理性地正视矛盾,科学地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具体指出了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方面,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民主法治还不健全等。所有这些,从执政党的建设角度看,主要是两方面问题引起的:一是执政目的问题,即为谁执政、为什么执政的问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还是结党营私、掌权为己,搞腐败,仅仅为小团体、为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谋利益的问题;二是执政能力问题,即能不能很好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前者属价值取向、道德理性问题,后者则关系到执政能力的高低,属工具理性问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很好地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才能保证我们少出问题或不出大问题,化解已形成的各种比较尖锐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二)

目前,某些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疯狂地为自己和自己的亲友捞取好处,不仅严重败坏了党的风气和社会风气,影响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还引起了群众的极大不满,成了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这些人是极为自私自利的,他们的思想与“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无产阶级价值取向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格格不入的。他们入党的目的是要混进执政党内攫取到一定权力,以便以权谋私,为自己捞好处。这样的人一旦掌权,必然要为自己谋利。另有一部分人,入党之初和入党后的一段时期内的确是好的,也曾为党和人民做过不少工作,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资产阶级思想侵蚀面前,高尚的精神追求日益淡薄,生活情趣日趋低俗,抵挡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俘虏,成了不法商人手中的工具,成了腐化堕落分子。对于这些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的人,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坚决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依照党纪国法,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2]不仅如此,为了防患于未然,还要始终抓好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夯实他们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道德基础。在这方面,最根本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真正懂得人生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幸福。不教育是不行的,但也必须看到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因此,制度保障不可少。就当前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像党中央最近所强调的,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抓好反腐倡廉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2]

另有一类人,他们与上述搞腐败的人不同,并不直接表现为自己或亲友侵占国有资产和人民的血汗,甚至从表面上让人感到还是积极努力为人民做事的好干部,但实际上他们造成的影响与前一类人又确有共通之处。他们或不顾实际,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是劳民伤财,加剧了城乡矛盾,影响了该地区的长远发展;或急功近利,明明知道搞了某一项工程虽可使本地区、本单位受益,却要以牺牲他人或国家全局利益为代价,甚至要以本地区、本单位的长远利益为代价,他们也全然不顾,结果不仅影响了别人乃至整个国家和自己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或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本地区、本单位收入的增长,奉行的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不负责任的路线,这种做法的结果也必然严重危害社会的和谐。小团体主义不过是放大了的个人主义,这实际上还是思想不纯的表现,这一点与第一类人又有相通之处,不过是性质与程度不尽相同罢了。因为他们的做法同样危及社会稳定,所以同样在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制止之列。

(三)

影响社会和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些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低,不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他们不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受实用主义与经验主义影响,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看局部、不看全局,结果搞得顾此失彼,使各种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尖锐,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社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所以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是因为社会也是一个有机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并处在永恒的相互作用之中。这是用发展了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得出的科学结论。[3](P311)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发展观还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论依据,这就是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的哲学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也完全适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换句话说,至少在列宁看来,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科学发展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列宁本人就多次谈到这层意思。如他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曾把辩证法说成是“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4]。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他也明确地讲:“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3] (P310)显然,所有这些在列宁那里就是指唯物辩证法;这些地方的发展学说,就是指科学发展观。这就是说,所谓科学发展观,在列宁看来,就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为什么列宁在这些地方要加“最全面”、“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这些定语呢?这是由于还有一种不全面、不完备、不深刻、有片面性的发展观,这就是1908年他在《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一文中指出过的一种对待发展的立场与观点,即“用简单的(和平静的)‘演进’去代替‘狡猾的’(和革命的)辩证法”[3](P3)。就是说,修正主义坚持和平演进的改良主义也是发展观的一种,只不过它是一种不全面、不完备、不深刻、有片面性弊端的关于发展的学说。科学发展观与它的根本分歧不在于承认不承认有发展,而在于承认不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承认不承认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有量变过程的中断、飞跃、质变。鉴于此,列宁在《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3](P278)。1910年他在《欧洲工人运动的分歧》一文中还明确讲:“实际生活和实际历史本身却包含这些不同的趋向,正好像自然界的生命和发展一样,既包含缓慢的进化,也包含迅速的飞跃即渐进过程的中断。”[3] (P275)

列宁讲唯物辩证法是最全面、最完备、最深刻、毫无片面性弊端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是在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意义上讲的,是在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思维也同样适用的意义上使用的。这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一个重要思想。他甚至认为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和逻辑学根本就是同一个东西,至少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应该是如此。[5](P357)他还讲道:“逻辑不是关于思维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5](P89—90)逻辑不过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认识史的精华,它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列宁在《哲学笔记》的其他地方也讲到两者之间是一致的,是同一个东西,如“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逻辑学是和认识论一致的”、“逻辑学=关于真理的科学”[5](P410,186),“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6],等等。

事实上,仅仅局限于社会,不从自然、社会和人的认识与人类思维相互关系的高度,也就是不真正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认识和处理问题,要想真正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不可能的。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推荐访问:夯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理性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