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04 12:49:01 浏览次数:次
总结,不断改革。2014年1月,笔者作为学校通识教育考察团成员,访问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太平洋大学等高校,亲身体验了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设计思维”公开课程,此次考察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立足于笔者两年来的教学实践,结合对美国高校“设计思维”课程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梳理,重点讨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因地制宜地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建设一门本土化的“创新思维”通识课程。
2. 斯坦福“设计思维”课程主要特点
“设计思维”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以下简称D-School)创新思维系列课程的核心内容,概括地说,设计思维是一种“可视化的创新思维方法”,训练学生使用卡片式的思维导图将思维的过程外在化,学生以“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的学习形式经过五个核心步骤得出创新方案。D-School要求学生在完成“真实世界的任务”(Real-World Projects)的过程中,将创新思维理论、方法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发挥自身专业的特长,与不同学科的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并根据设计思维的步骤付诸于实施。因此,D-School的“设计思维”课程整个教学过程,既非采取理论式的讲授,也不是单纯对他人创新案例进行分析,而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来归纳“设计思维”的核心步骤,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总结,避免了很多高校同类型“创新思维”课程教学中,将创新理论本身“教条化”而产生的异化。同时,D-School所开设的“设计思维”系列课程,在斯坦福大学面向各专业学生, 并鼓励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组建小组,协作学习,这也毫无疑问地具备了通识教育的特征,对笔者所探索的“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3. 天华学院“创新思维”课程主要特点
作为通识核心课程,“创新思维”存在以下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种制约和挑战:
特点一:专业覆盖面广。本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开课,包括人文、经管、心理、教育、艺术及工程等各个学科,跨度很大,因此授课内容既要兼顾各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使每个班级都能将课堂所学到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本学科后续专业学习中去,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提炼有较高的要求。
特点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2000余名大一新生个体间差异较大,而从总体来说,新生在本专业第一学年所学的往往都只是公共课和基础课,专业知识普遍薄弱,学习“创新思维”课程的同时,要在自己的学科中立即实践创新能力存在困难,真正要将创新思维“学以致用”尚须时日,因此在通识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上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特点三:采用大班滚动式教学——2000余名学生共分16个班,每班110-160名学生,两位教师轮流上课,每讲课程在两周内讲完,重复16遍,场地均为固定座位的阶梯教室。同时,学生对通识课程重视程度有限,多数学生在接触本课程之前对学习“创新思维”的教学目的不甚明了,认为“创新”是科学家、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与自身现状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完全照搬国外院校同类课程的一些经验,例如现场互动、分组讨论、动手实践等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比较困难。在教学章节设置上,受制于16个大班滚动授课的形式,两位教师的授课只能彼此独立,不能相互衔接,以免影响课程的连贯性。
4.教学改革实践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2012年春季学期首次开设“创新思维”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4位教师4次讲座分别从思维品质、心理学基础、逻辑学基础和创新案例方面讲授。2013年春季学期起,学校决定将本课程从0.5学分增加为1学分,课时也从4讲8课时增加为8讲16课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面,亦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以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课程为学习对象,同时兼顾到上文所提及的种种客观制约因素,两位教师在备课及授课阶段进行了如下一些改革和探索:
4.1章节设置
在授课内容方面,“创新思维”课程改革了过去以逻辑学、心理学理论和单纯的创新案例介绍为重点的章节设置,将8讲课程一分为二,即4讲理论和4讲实践,理论课程的内容撷取国内外前沿的思维理论,如批判性思维、设计思维等,实践课程的内容则依照天华学院的专业设置分为科技、教育、管理和文化四个专题,与校情更加契合。在教学任务分配上,根据教师的学科背景,A老师(物理学学士、科技史硕士)负责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以及这些方法在科技创新方面应用的章节;而B老师(哲学学士、硕士)则负责设计思维方法及其在教育、文化及管理创新方面的应用等章节:
这样的章节设置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更加平衡,且能最大可能地兼顾到各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各展所长,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
4.2 课程重点
以“设计思维”的方法和运用为课程重点。“设计思维”相关内容的授课参考斯坦福D-School的教学方法,从解决一个“真实世界的任务”出发,采用“在做中学”的方式,教师寻找学生共同关心的一些校园生活、衣食住行方面的“真实世界”——即真实发生且学生力所能及可用思维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创意,并论证各类创意的可行性,在最短时间内引导学生归纳并掌握设计思维的五个核心步骤,并教会学生用卡片式思维导图来演绎思维过程。
4.3 课外实践
针对大班教学的特点,笔者将分组讨论环节作为课后任务布置给学生,给学生3-4周时间进行自由组合,鼓励跨专业建立小组。课堂上的实践环节主要进行小组创新方案的汇报、彼此评价以及教师点评,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让更多小组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由于小组实践与期末成绩挂钩(小组实践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30%),学生积极性很高,且组长提交最终结果时有权利将“浑水摸鱼”的组员除名,因此每个学生都会争取在小组中获得分工。
4.4 教学方法
围绕解决“真实世界的任务”授课。在讲授“设计思维”理论课程时,面对“设计思维”这个学生普遍陌生的概念,笔者没有按照通常做法先给学生进行概念讲解,也不急于介绍斯坦福大学D-School相关背景知识,而是直接抛出一个问题:如何缓解天华学院学生食堂午餐时的排队拥堵状况?这是每个学生每天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对下午上课的学生来说,很多人半小时前还在因为排队耽误了吃饭,赶不及下午的课而焦虑,所以这个话题一经抛出,就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虽然学生从没有学习甚至听说过“设计思维”的概念、方法,对斯坦福D-School也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讨论、批判以及最终形成的创新方案却能够完全符合“设计思维”理论所描述的五个步骤:Empathize(共情)- Define(定义)- Ideate(创意)- Prototype(模型)- Test(测试)。
在完成了食堂这个“真实世界的任务”的讨论后,师生一同总结这个讨论所经历的思维过程,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很优秀,都具备创新的能力,他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设计思维”五步骤不谋而合!这时笔者再介绍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学院的相关背景知识,就不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他们反而更希望了解美国学生是如何进行创新设计的。
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到理论方法总结,这个教学过程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灌输的阻抗:在2013年春季首次向2012级大一学生开课前,笔者调研了部分2011级学生,了解上一学年“创新思维”课程的评价,一个共同的反馈是,虽然最后讲创新案例时,那些生动的故事很吸引人,但是起初的心理学、逻辑学理论课程,对非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略显艰深晦涩,以至于最后听了案例课程,也无法将之与先前的理论相结合来思考,课程便结束了。吸取了这个教训,笔者在授课时尽量避免概念灌输,即使对“何为创新”、“何为思维”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也会放到学生参与了一些课堂讨论后,师生一同来总结归纳。例如“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的思维方法(如下图),如果在缺乏导入环节的情况下给学生介绍,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思维导图带来的趣味性:
而在学生通过讨论设计了若干缓解食堂排队问题的方案之后,再用思维导图来重现其推导过程,学生立刻就能明白思维可视化的意义。在此后的课程中,教师会提前布置适合不同专业的课外小组实践任务,任务的主题既于学生学科背景相关,又是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问题,例如:
设计一堂20分钟的“天华伴你成长”微课程(适合教育、艺术、人文、心理类专业)
调研学校选课系统存在的不足并拟出改进措施(适合理工、康复、经管类专业)
调研学校超市是否存在滞销产品并拟出促销方案(适合经管、艺术、人文类专业)
设计一次与“专通雅”相关的传统节庆活动(适合人文、艺术、教育类专业)
以上课外实践任务鼓励学生组成跨专业的小组,采用设计思维的方法,用思维导图来记录小组讨论和最终方案形成的过程,并在后续的课程中择优进行课堂展示。
5. 结语
通过两年以来对2012、2013两级近4000名本科一年级新生的教学实践,笔者亲身感受到这门课程对学生带来的改变:半数以上的学生至少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设计思维的方法来思考身边的诸多现实问题,采取理性的而非仅仅宣泄抱怨的态度来面对它们,并主动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尝试解决。不少学生在完成课外实践任务中所展现的积极态度和作业质量足以令教师受到震撼,例如为探索解决超市滞销商品的方案,有学生徒步走访了嘉定镇大小数十家超市,并拍摄了十余段采访视频!正如斯坦福大学D-School的所提出的“Innovators, not innovations!”的育人目标,笔者希望通过这门正在不断完善中的课程,帮助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树立自信、学以致用、奋发创新。
【参考文献】
[1]龚春雷,祝亚平. 天华云学院——迎接教育技术革命 [J]. 天华教育研究, 2013(1):1-6
[2] 有关斯坦福大学哈素·普拉特纳设计学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内容参考自该学院网站 http://dschool.stanford.edu/
[3]Thomas Lockwood. Design Thinking: Integrating Innovation,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Brand Value[M]. Allworth Press, 2009
[4]Tim Brown. 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M]. Harper Business Press,2009
【作者简介】
聂晓晶(1980-),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创新思维”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相关文章
- 《微观经济学》课程数学应用方法的教学改革探讨
- 专科类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 高职《建筑力学》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 浅谈高职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 延边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校长论坛圆满结束
-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 浅谈高等数学在不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现实
- 高职计算机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 计算方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 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 “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 三维技术对皮影动画的探索与实践
- 企业行业特色应用型人才教学评价探索与实践
- 社区实践个人工作总结5篇
- 实践活动心得总结3篇
- 关于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感想10篇
- 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报告3篇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实践研究
- MOOC环境下使用Visual,Studio制作动态网站课程的理论与实践
- 基于科学计算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 高职“绿色食品生产”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 2022年在“四学四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 2022年度阅读《实践论》心得体会【精选推荐】
- 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材料
- 职业院校“非线性科学”课程建设探讨
- 学校思政课程课建设情况报告 课程思政总结报告
- 课程思政培训心得体会2020 课程思政总结报告
- 课程思政总结 课程思政总结报告
- 课程思政教学总体实施方案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附参考文献)
- 课程思政培训6篇
- 地方院校转型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实践
- 图论课程的学习应用
-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整体教学分析
- 上一篇:预设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 下一篇:相声幽默的逻辑前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