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在问题域转换中重新理解马克思

时间:2022-06-04 13:07:01  浏览次数: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几乎从未对它所坚持的下述五种基本观点提出过疑问:马克思哲学是奠基于物质本体论之上的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历史唯物主义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加以证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马克思的根本方法;偶然性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始终都是边缘性的解释要素;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中介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而与康德的批判哲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关系。根据我们的阅读,通过实现由近代西方哲学问题域向当代西方哲学问题域的转换,《问题域的转换》对上述五种论点给出了批判和澄清:马克思哲学不应该被笼统地界定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历史唯物主义不可能用纯粹经验的方法加以确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不是马克思的根本方法;离开偶然性的历史唯物主义必然要堕落为抽象的认识论;重建康德哲学之思维与存在异质性学说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问题域的转换》 重新理解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1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4-0005-11

一、世界观与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不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谈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时,把传统物质本体论误置于马克思哲学之中,从而为整个马克思哲学安置了一个“物化”的灵魂。可以说,在阐释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中,这个“物化”的灵魂产生了“化神奇为腐朽”的作用:“把马克思哲学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革命理论安放在一个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的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的基础上”,抹平了马克思哲学与传统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别,甚至将之降低到旧唯物主义的水平,掩蔽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众所周知,在传统物质本体论设定的问题域中,传统哲学教科书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基本诠释框架规定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世界统一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有其规律性。需要追问的是,在这一物质本体论阐释框架中,“物质”概念究竟是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上被定义的,还是在旧唯物主义或历史唯心主义的意义上被定义的?《转换》通过对物质概念内涵的哲学史考察,并对比了马克思和他的正统的阐释者们(恩格斯、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前苏联、东欧和中国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撰者)对物质概念理解的根本差异,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阐述马克思物质本体论时所使用的物质概念,是与旧唯物主义相适应的,而当传统哲学教科书从旧唯物主义出发去理解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时,必定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的物质观。所谓“抽象物质观”,就是撇开人的社会活动和历史背景空泛地谈论“物质”概念。按照这一观念,物质“作为一切具体(事)物的总和,不过是一个抽象符号、一个哲学范畴、一种“抽象的观念”,按照贝克莱的话来说就是,物质即“空名”和“虚无”。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这种抽象的物质观表现在对自然界的抽象理解上,就是抽象的自然观,马克思曾这样写到:“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由此不难发现。当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把滥觞于亚里士多德、后经笛卡尔和黑格尔等所发展的传统的物质本体论接纳进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并把它作为理解、诠释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出发点时,它必定会导致传统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复活。

传统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复活,必然要掩蔽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致使马克思哲学中的诸多核心问题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如何把现实的人接纳进这种物质本体论之中?社会历史如何进入这种物质本体论的理论视界?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的实践如何在这种物质本体论中获得恰当的安置?异化劳动概念在整个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在这种物质本体论中得以凸现?马克思的本体论维度的自由概念如何在这种物质本体论中得到体现?辩证法的生存论根基何以能够在这种物质本体论中存活?马克思的价值学说如何在这种物质本体论中得到表达?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在这种物质本体论中如何能够呈现?从这种物质本体论中如何引伸出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而获得的“社会形态时空观”?在这种物质本体论中如何体现马克思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以及蕴含其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划时代意义?等等。显而易见,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传统物质本体论所规定的问题域中得到合理的解答。

传统物质本体论对马克思哲学的掩蔽必然使它陷入窘境,而它所选择的逃离窘境的方法又使它在近代西方哲学的问题域中越陷越深。这突出地表现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了摆脱传统物质本体论带来的困境,它不是在否弃这种本体论的基础上去探求真正的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而是企图用对马克思哲学的所谓“世界观”的研究代替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进而把马克思哲学规定为一种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然而,正是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这个逃生通道的入口处,《转换》再次当头棒喝,指出了它一错再错的缘由:“世界观”乃是一个在近代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域中被规定了的概念,在这种哲学问题域中,它所获得的内涵已经受到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精神污染,因而不加反思地在马克思哲学中植入“世界观”概念,并企图用“世界观”概念来取代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研究,这本身就已经把马克思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化”了!显然,在马克思那里,以世界观代替本体论“并不具有哲学上的合法性”。

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物质本体论”和“世界观”问题上所犯的错误,都与它仅仅局限于近代西方哲学的问题域来阐释马克思哲学密切相关。事实上,只要把“物“和“世界观”概念置于当代西方哲学的问题域内重新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一种不祥的概念”。《转换》对此做了三点分析:其一,传统的“世界观”概念用“存在者”弃绝了对“存在的意义或真理”的关切,实际上是把人(此在)与物(其他存在者)之间的差异给抹平了。在此意义上,“世界观”不过是传统物质本体论的一个变体,因而把“世界观”概念接纳进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实际上就是在马克思哲学中误置了物质本体论。其二,在当代西方哲学的问题域中,“世界观概念的出现,即世界在人的观念中的图像化,也就是人的主体化”。在此意义上,世界观概念的出现和流行,乃是作为近代西方哲学标志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大行其道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马克思哲学中植入这种“主体性形而上学”,无异于是把马克思哲学作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一个主流支脉来考察了,这就抹平了马克思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的根本差别。其三,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关于马克思“世界观”的诸多表述,“明显地带有前康德的、独断论哲学的印记”。当正统的阐释者们在马克思哲学中引入“世界观”概念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康德

推荐访问:马克思 转换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