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业绿色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时间:2022-06-05 09:14:01  浏览次数:

摘 要:阐述了绿色发展背景下农业绿色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推动农业绿色生产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包括:因地制宜推动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注重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美丽乡村建设谋划点、线、面的综合提升。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7.011

Countermeasure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ZHU Hui qiong1, LUO Xu hui1,3*, WENG Bo qi2,3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Fujian 350013, China;

2. 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Red Soil Mounta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Fuzhou, Fujian 350013, China;

3. Fujian Rural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ssociation, Fuzhou, Fujian 3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en development was expounded in this paper. Then, the general thought of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green production and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was put forward including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ly effici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logy and ecological industrialization, combining the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inent problem renov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aking plan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through points, lines and planes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绿色跨越发展为路径,大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用于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食品的需求,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支撑,拓展其建设内涵,实施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产业环境,也为乡村生活提供多样功能,有效推进农业与农村协调发展。

1 绿色发展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主要内涵在于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

1.1 绿色发展的重要性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在于: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二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发展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三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协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1.2 绿色发展的特点

1.2.1 自然性 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就是生命共同体,没有多样的动物、植物,就没有人类。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地以提高生产为目标的现代集约化生产致使农业系统简化。绿色发展要求切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农业种质库,保护遗传基因多样性;保护农业半自然生境,提供天敌栖息场所;统筹兼顾,科学部署农田生态格局等举措,推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3]。

1.2.2 革命性 就发展观而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革命。其中,发展目标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重,甚至生态效益高于经济效益转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发展要求由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到满足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重转变。发展方式由追求財政收入的工业驱动到追究节俭生活的文明驱动转变,坚决摒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做法和唯GDP论的政绩观,坚决摒弃以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通过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1.3 农业绿色发展的特征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实施与否的重要基础在于产业是否兴旺。而振兴乡村产业,则必须以着力推动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为路径,从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共包括7个部分、28项具体要求。同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对农业绿色发展作了简要解释,他指出农业绿色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明确资源节约。农业绿色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业节本增效、节约增收。

1.3.1 农业绿色发展的内在属性在于环境友好 稻田是人工湿地,菜园是人工绿地,果园是人工园地,均属“生态之肺”。 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应为生态保育[2,4]。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将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支撑可采用可持续、可循环的发展模式。一切农业绿色发展致力的目标是为了提升产品质量,让民众对农产品供给的需求由“量”向“质”转变。农业绿色发展目标任务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确保三大安全,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二是着力提高四率,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三是全面提升十化,即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科技集成化、开发规模化、产品高优化、加工品牌化、种养生态化、发展持续化。

1.3.2 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引擎在于科技创新 农业生态系统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存在农田、草原、渔业等生态系统退化,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弱化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应着眼于长期性、系统性的生态经济学研究,针对稀缺的影响生产发展的限制性因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攻克瓶颈问题,提出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形成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耕地和淡水等资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处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水资源缺乏的状况。要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科技发展策略提高资源利用率,依据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保护制度,确定基本农田,统筹推进在工程、品种、农艺、管理、治污等环节中的节水效果,力争在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0.7亿hm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55(现有为0.52)。同时,针对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要切实做到投入减量、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力争于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利用率均在40%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在85%以上,农膜回收率在80%以上[5]。

1.3.3 农业绿色发展的命脉在于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和商品性是农业生产的最终展示。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2016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高达97.5%,但是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复杂,采后包装、运输、上架的时效要求高,产品损耗大,食品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因此,对于农业企业而言,要严抓生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实行质量兴农和品牌化运营;对于小农户而言,则要加快生产组织化,建立诚信制度,倡导绿色栽培,执行产品绿色标准,改进小包装,推动直销;对于消费者而言,则要倡导质量与商品性并重的采购观念,坚决摒弃过度商品化的消费理念。

2 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

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建设过度、硬化过度、城镇过度的问题,造成乡村景观协调性不足、人文生态缺失、文明行为不够。为此,美丽乡村建设应当以留得住乡愁、展现出文明为长期目标,遵循规划非标、修旧如旧、突出文化、自发保洁、功能多样的发展方式,逐步推进法治、德治、自治并举。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乡村则应当在立足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同时,在生产发展中营造景观,在配套设施建设中展示风格,在人文教育中植入环境治理意识,让乡村在逐步发展中美起来,在推陈出新中立起来,在践行文明中净起来。

2.1 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2.1.1 工程项目缺乏乡村景观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资金为80万~100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厕、卫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乡村干部多选择开展村牌标识、廊桥建设、立面改造、厕所建设、雨污分离等立竿见影的公共设施项目,而忽视融合已有的乡村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如小型物流集散平台的构建,特色产业产品的适度宣传,停车场、微型消防站、公共舞台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诸如公共WiFi、可宣传关键技术的大喇叭等软件设施的升级。这些融合发展项目既可以改善乡村景观,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组成部分,又能为产业发展有所服务,减少运营维护成本,达到发挥融合功能的良好效果。

2.1.2 庭院建设布局难度大 庭院是乡村区别于城镇的重要标志,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村房屋设计基本缺失,新建房屋均照抄照搬邻居、亲戚好友的设计,建筑面积求大求多,即使在宅基地较为宽裕的乡村,也缺少预留种植、绿化的庭院空间。因而在此基础上倘若开展庭院的风格设计与完善,将是难度大、成本高。同时,由于左邻右舍在经济基础、思想意识、常住情况方面存在差异,如何把房前屋后的空地合理统筹利用,整体推进庭院布局也存在很大难度。

2.1.3 卫生保洁缺乏有效机制 路面村庄干净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考核的核心指标。在缺乏有效的保洁机制下,绝大多数村委不得不出面聘请临时人员开展卫生保洁工作,在重大活动前后搞突击保洁,耗费大量物力、财力,这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老大难问题。

2.1.4 整体生态观有待提升 大到一个区域,小到乡村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生态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既受到内在规律制约,又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因而需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生产与生态复合系统,实施整体性修复与保护性开发,实现生产能力与生态功能的持续提升。但生產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是涉及多部门、多学科、多专业的长期性工作,存在着诸如相关基础数据等资料缺乏、生态系统整体认识不足、项目定位的基本判断不准等问题。加之环境污染的危害,不少乡村引进项目如牛蛙养殖、鳗鱼养殖等,往往开工不久就被迫关停,出现既定的经济收入没有获得、生态环境又难以弥补的被动局面。

2.2 农业绿色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辩证统一

2.2.1 二者的差异性 第一,短期目标不同。农业绿色发展的短期目标是通过立体种养、农牧结合、清洁生产、挖掘农产品的特色、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利用率和污染防控率,实现使劳动者富裕的目标。其长期目标则是通过推广普及绿色生产方式,不仅带动农民致富,而且实现涉及乡村产业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护,形成融合三产发展的新业态。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期目标是村民居住集中区的卫生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文化主题突出,实现点上突破,让群众获得感、自豪感提升。其长期目标则是形成宜产、宜居、宜游,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的乡村新空间。第二,受益主体不同。农业绿色发展的受益主体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成员以及农业大户。通过农业绿色生产,让产品更可信,销售更稳定,收益更可观。而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则是在村村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生活更便利,获得感更实在。

2.2.2 二者的统一性 第一,突出自然生态景观。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其各生态因素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各异,既是普遍联系又有特定功能。农业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都注重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护,如对山区、水系、草木、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资源的保护。良好的产地环境是农业绿色生产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则为人民生活提供天然宝贵的水、气等资源。第二,注重开发与保护统筹。传统的农业发展一方面依赖于本地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消耗,另一方面又依赖于对外部资源的购买,购买的这部分资源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当地环境负荷。农业绿色发展则更加注重生产方式的环境减负与经济回报的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一方面倡导修旧如旧,保持乡村简单古朴的本色,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便利的水、电、路、网、气、厕、卫等条件,满足人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而这些现代设施不可避免将影响到乡村本色。美丽乡村建设则更加突出建设方案的简单古朴与便利生产、生活二者的协调。

3 农业绿色生产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思路

3.1 因地制宜推动区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要用足用好乡村生态与文化两种重要资源,发挥生态景观与农耕文化优势叠加作用,促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乡旅融合,打造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升级版,让更多的人到乡村行千里、到田野致广大。坚持优化农业投入结构,从根本上扭转破坏自然、忽视自然的传统观念与行为,要在讲求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并提高循环经济效益。要按照减量、循环、再生、可控的“四R”原则,深化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将“资源—产品—废物”单向线性模式转变成“资源—产品—废物—资源”递进循环闭合的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从而减少污染物累积,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3.2 注重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融合发展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产业发展过程要统筹兼顾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不可顾此失彼;要注重协同自然资源经营与管理,不可盲目分割。农业生产过程要合理使用有机肥、劳力等可更新资源,最小限度使用如化肥、农药、农膜等不可更新资源;引进水肥一体化、运输机械化技术,节约劳动力成本;推广立体种植、设施农业提高土地产出率,扎实推动生产过程生态化。同时,推广控产提质技术,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精品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组织农民建立农产品生产过程留痕、生产产品定级、销售营销统筹的合作机制,提升小农户对接大市场能力,通过生态绿色产品高值化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道路。

3.3 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

美丽乡村建设要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不仅要结合乡村“脏乱差”突出点的环境整治,危房改造点的落地实施,实现短期目标,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还要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动的形式,围绕长期目标,组织农户开展绿色产业布局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谋求向长期目标迈进。为此,需要着力把握4个实施重点:(1)要以解决环境问题和恢复生态功能为导向,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为切入点。要聚焦“山上”“水里”,兼顾“天上”“地里”;持续深化“建”“治”“管”“改”结合,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严格执行河长制,把防范杜绝污水偷排、直排、乱排摆在突出位置,依法打击违法行为,让污染环境者受到严惩。(2)划定生态保护修复责任片区。根据县乡对村庄生态功能区的定位,严格督促有关方面执行已制定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空间布局与实施方案,同时要根据地理特征、区域特点、空间分布、资源禀赋、水文地质、山地植被、耕地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以小流域为单元对自然村的发展定位统筹协调并优化布设生态修复工程片区。(3)加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在调研并明确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不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主要矛盾与引发动因,力求实现因地制宜地优化生态要素匹配与因势利导地实施资源种类保护治理的工作模式,全面开展水域环境治理、农业用地保护、水土流失防控、开采矿山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治理工程的实施,逐步构建绿色廊道建设、树种优化选择、绿色植被恢复、水质净化保障等具有针对性的复合治理举措,提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保障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 美丽乡村建设谋划点、线、面的综合提升

要致力于把美丽乡村建设从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提升到鄉村整体生态景观改善的格局。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生产融合发展:在生产中布局景观,以茶园、果园、菜园、湖库稍加设计,逐步配套步道、增设观景点使之成为乡村大花园;以阔叶林保护、生态林涵养、经济林计划利用为前提,逐步开展古道恢复,增设林业科普内涵使之成为森林大公园。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项目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在各地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村民素质的提升,通过聘请在校老师以唱歌、讲故事、编段子的方式为村里老人、妇女和小孩开展素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倡导文明行为,逐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从点和线到面的拓展,让美丽从景观感受向入脑入心层次升华。只要村民将美丽乡村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一定能够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杨蓉荣,顾旻翰.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小城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7(4):74-78.

[2]韩长赋.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J].农业科技推广,2017(7):4-6.

[3]罗旭辉,陈恩,翁伯琦.福建水土流失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的思考[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8(3):40-47.

[4]杨正礼,梅旭荣,黄鸿翔,等.论中国生态保育[J].中国农学通报,2005(4):280-284.

[5]张番.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剑指农资[J].中国农资,2015(14):3.

(责任编辑:柯文辉)

推荐访问:发展 对策 乡村 融合 思考


[农业绿色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