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三农”发展的分析与建议
时间:2022-06-05 09:28:01 浏览次数:次
摘要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新世纪前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即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泉州市作为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该文利用第二次农业普查的资料,对泉州市“三农”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建议。
关键词 “三农”发展 小康建设 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泉州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为形成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努力并取得显著成就。本文拟利用2006年开展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对泉州市“三农”发展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决策参考。
1 泉州“三农”十年发展的重要特征
1.1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十多年来,泉州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开发性农业,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普查数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65.34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49.92万亩;蔬菜播种面积64.21万亩,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增长1.6倍;茶叶种植面积51.91万亩,果园种植面积85.17万亩,分别比1996年农业普查时增加27.19万亩和50.24万亩;林地面积890.51万亩,比1996年增长70.2%;生猪存栏数148.65万头、山羊19.13万头,鸡鸭鹅2027.42万只,分别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增长51.0%、76.5%和76.2%;渔业养殖面积26.68万亩,比1996年增加16.66万亩。
1.2农业结构持续优化
近十多年来,我市围绕稳定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高产、优质方向转变。2001年~2006年共推广杂交水稻559.47万亩、推广优质稻610.55万亩,增产粮食分别为20.7万吨和15.26万吨。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在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与非粮作物面积比例由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的77:23调至68.4:31.6,粮食播种面积占比下调8.6个百分点;经济作物进一步优化品种、提升产品质量,果蔬、茶叶、花卉、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林业生产在巩固与发展基础上,把造林绿化与创建绿化基地结合起来,加快林木生产,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提高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畜牧业加快养殖规模发展,渔业加大浅海开发和新品种的养殖,提升优质产品率,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益。
1.3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现代化已迈出坚实步伐。其一是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实力增强。2006年,我市农业总产值171.12亿元,比1996年增长39,1%;水产品、水果、茶叶、肉蛋奶总产量分别比1996年增长74.1%、38.4%、100.6%、38.3%。其二是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方向转变,非农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从1996年的89.2%上升到2006年的94.9%。其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市有各类农业经营实体3.2万个,市级及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其四是农产品标准化进一步提升。2006年末,全市已有87个产品获得省农业厅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其中60个产品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得到保证。
1.4工业化进程加快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加大反哺农业需要工业实力,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富民强县的迫切需要。历年来我市工业持续高位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支撑力增强,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2006年,我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489.94亿元,总量是1996年的4.04倍,年均增长16.5%;工业增加值达到1033.76亿元,年均增长15.1%,工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5%以上。工业化进程加速促使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竞争力日益增强。
1.5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
我市把发展城镇当作农村奔小康的重要内容来抓,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大城镇建设力度,推动乡镇企业聚集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加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多。农业晋查资料显示,2006年,我市农村建制镇已达106个,占乡镇总数的79.7%,比1996年增加12个,比1990年增加61个,镇区人口191.39万人,比1996年增长近1.6倍,镇属居委会全部实现了通电、通邮、通路、通电话。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进一步增强了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石狮、晋江、泉港等市(区)已全部实现建制镇,许多建制镇已转为城市建制(街道办事处),鲤城、丰泽两区已全部实现城市建制(街道办事处)。2006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48.0%。农村城镇化水平达到39.7%以上,全市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比重达71.9%。
2 泉州“三农”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2.1农民收入增长偏慢依然制约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农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期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收入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408元提高到2007年的7244元,年均增长14.3%,“八五”时期(1991-1995)农民收入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8.7%,“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9.9%、6.6%和8.8%。2007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实际增长5.2%,全省和全国实际增长分别为7.3%和9.5%。目前农民增收仍主要得益于农产品价格上扬和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而从国家拿到的政策性补贴,大部分被生产资料的涨价所抵消。
2.2文化教育建设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跃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全面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加快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文化发展同经济快速发展相比相对滞后,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术,我市还有81.2%的乡
镇没有职业技术学校,60.9%的乡镇没有公园,16.5%的乡镇没有广播、电视站,13.3%的村未安装有线电视,36.7%的村没有幼儿园、托儿所,63.4%的村没有体育健身场所,65.6%的村没有图书室、文化站,67.4%的村没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各项指标除拥有广播、电视站这一指标低于全省外,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与福州和厦门等设区市比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3农村生活环境亟待规划和完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我市在本次农业普查的133个乡镇中,31.1%的镇未实施集中供水,65.1%的镇生活污水未经过集中处理,34.0%的镇没有垃圾处理站。77.4%的村饮用水未经过集中净化处理,40.4%的村未完成改厕。全市有3.35万个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占2.9%。41.20万户的饮用水为深井水,占35.6%;52.51万户的饮用水为浅外水,占45.4%。以上资料中,实施集中供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饮用水经过处理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9个百分点,我市农村社区的生活环境亟待规划和完善。
2.4农村投资规模偏小、速度偏慢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农村投资规模在扩大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就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我市的投资规模上看,农业投资比重太低,与加强“三农”工作、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有较大距离。2000年,我市农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4%,到2006和2007年,该比重分别回落为13.5%和10.2%;当年农村投资分别增长12.8%和6.3%,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分别低22.4和34.3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投资实证资料分析显示,发达地区的乡村企业较发达,投资水平高,农民收入增长快,居住条件改善较大;社会福利事业投入较多,村镇社区环境、基础功能建设较好。而欠发达地区正好相反,表明农村投资规模偏小、速度偏慢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进程。
2.5农村的市场化建设有待于加强和完善
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是新世纪之初突破制约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他各项改革措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末,我市还有11.3%的乡镇没有综合市场,74.4%的乡镇没有专业市场,85.0%的乡镇没有农产品专业市场,拥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仅占8.3%。乡镇没有储蓄所的还占4.5%,村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仅占52.2%。大部分指标比全省的平均水平好,但市场化的程度依然不高。
3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全面和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3.1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形成农村和城市发展并重的新格局
十六大以来,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时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作为海峡西岸改革的先行区,以统筹城乡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时机更加成熟。其一,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工业仍将是我市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其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仍然是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以城带乡的发展将是新农村建设的大方向;其三,我市初步具备了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工业补贴农业、以城市补贴农村的基础条件。2007年。我市GDP已经超过2200亿元,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大关,可以为新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因此,今后一段时期,既需要尽快地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确保城乡居民竞争中的起点公平,还需要根据市场主导下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加强再分配力度,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3.2以城镇带乡村,以企业带农户,结对帮扶,形成共同发展的新思维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积极推动城镇带乡村、企业进入农业,以企带村、村企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提高企业支农扶农的实效,需要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全面加强引导、服务、监督和管理。应在推动企业进入农业的全过程中坚持完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要把投资者引进来就算完事,既要调动企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重视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明确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比如在其发展初期,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人员培训、农产品促销等,由财政给予一定补贴;建立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贴息贷款机制等等。
3.3合理调整配置公共资源,侧重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经费保障机制
由于我市各地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以及财政供养的人口系数也并不一样。在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应进一步加大对各地特别是财政较为困难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医疗服务项目规范和医药价格标准,积极推进农村药品物流配送和监督网络建设,制定农村基本药物和检查目录、控制定点医疗机构收入、控制住院和门诊费用,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3.4整合村社资源,拓宽发展空间,向全面建设规范化管理的新型社区迈进
整合村社资源,促进社区管理规范化,是为集聚人力、财力、物力,建设好新型农村社区,真正做到合心、合力、合强的有效途径。其一,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整合各种资源。通过整合人力资源,扩大选人用人视野,能够把优秀的人才选进社区队伍,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办公和活动场所,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可以挖掘各村闲置资源,建设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站点,解决有地方办事的问题。其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关键靠投入,要采取政府扶持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建立农村社区建设长效投入机制,解决资金短缺困难。其三,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创新管理体制。要逐步理顺乡镇政府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村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社区建设与居民自治的有机统一。其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为居民服务。社区把为民服务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居民才能感受到社区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也才会增强社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3.5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发展现代农业是根本,应该避免将建设新农村当作建设非农化新村,在工作中重村镇建设、轻产业发展。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问题上,应根据各地农业的优势和特点,按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要求。既确立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和充分用好宜农耕地,又积极进行农业多功能开发,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在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良种、耕作、植保等技术的支撑下,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可以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离农、离村,实现非农化转移,这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这不是一个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的过程,应加强对离农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培训,使他们具备就业、创业的能力,更有效地转移到二、三产业。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农民拥有更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管理和经营技能。
[泉州市“三农”发展的分析与建议]相关文章
- 泉州市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优化研究
- 2022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部署会议讲话
- 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研讨发言(完整)
- 贯彻十八大精神,促进“三农”发展
- 学生建议锦集大全【5篇】
- 对食物安全提出建议书4篇
- 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基层建议: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本
- 2022保护环境建议书500字-保护环境建议书格式范本(完整)
- 2022年度交通安全建议书怎么写-交通出行安全建议书格式【精选推荐】
- 建议提案办理情况阶段性总结
- 对计算机专业应届生需求调查分析报告范文12篇
- 房地产成本调查问卷分析报告范文3篇
- 服务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3篇
- 服务效率总结分析报告和工作记录8篇
- 干部队伍分析报告13篇
- 高中智慧课堂教学设计分析研究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机场安全评估介绍
- 基于ESI与InCites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研究
- 国产板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与罗氏cobas,E602免疫分析系统对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的比对分析
- 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报告(集团公司)【优秀范文】
- 发展对象培训个人总结:发展对象个人总结
-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学习总结|
- 入党发展对象自我鉴定党员发展对象自我鉴定|党员自我鉴定简短
- 2020党员思想汇报【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思想小结(精)】
- 发展对象培训小结:2020发展对象培训总结
- 某单位2020年发展党员工作小结_2018党员发展计划
- 入党培训心得体会 发展对象培训心得体会
- [党员发展对象个人总结] 党员个人总结简短
- 党员培训个人总结 党员发展对象培训小结
- 2018年村党支部书记工作总结【2020年学校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总结】
- 上一篇:烟台银行突破发展困局的战略之路
- 下一篇:民国初年经济立法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