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类专业“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浅议
时间:2022-06-05 13:21:01 浏览次数:次
摘 要:本文对南华大学核类专业《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该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以“双一流”作为导向,加强教学内容建设,发展和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评价,打造出一流的教学队伍。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9(b)-0123-02
1 “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放射性废物的安全处理与处置不仅关系人类健康、环境安全和人类后代的负担,而且是影响核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在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所有阶段中,处于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关系到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1,2]。目前我国放废处理与处置技术仍然是比较落后的,甚至印度都把我国远远地抛在后面。中核集团准备兴建的1000亿元级别核燃料工厂,在广东江门和江苏连云港两地阻力重重,最终因群众反对而夭折。有专家说,中核集团这个核燃料项目的受阻,我国将面临大量核废料只能积压在乏燃料水池或者贮存在乏燃料大罐中的状况。目前,群众对核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很多只是认识到了核武器的危害,还有一部分人对核的认识还仅仅是核能或核电等;而对放废的认识几乎认为放废就是“核垃圾”或“核污染”,对放废的恐惧甚至超过了对核能的正面理解。如果群众对放废的消极认识持续发展,长此以往不但有关放废处理与处置的项目难以通过,而且对核能的可接受性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所以,开展放废相关的科学普及,对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发展放废处理与处置技术和普及放废的知识,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目前国内高校核类本科专业有必要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
南华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已经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循环两个专业中开设了这门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课程设置注重于放废处理与处置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的教学,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南华大学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一基三实、一路三建”的发展思路后,课程建设是做实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关键一环,因此,无论从国内需求还是从学校自身对教学的要求来说,都必须加强“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本文主要针对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谈谈“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2 完善“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教学组织和评价。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处理好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目标为导向、以内容为载体、以组织为纽带、以评价贯穿全过程,使得课程建设真正落到实处,触及本质。加强这四要素的联系,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目标的核心指导作用,目标一经决定,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组织都要以达成所定目标为取向。最后通过目标性和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加强四者的联系。到目前为止,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教学体系尚未完全确立[1]。我們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培养具备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的专业人才。但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缺乏一本合适的教材,另外国内对放废的研究最近10年才受重视,相关的课程素材比较少,所以需要研究教学内容的设置。
首先,教学内容应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教学内容从以“教”为中心转到以“学”为中心。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涉及的知识很多,比如物理、化学、机械、电气工程、材料科学、法律法规等。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学生,数理基础扎实,具备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熟悉核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掌握放射性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于学习这门课程来说依然是不够的。要做到以学生“学”为中心,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把同学们熟悉的专业知识先介绍,然后逐步引入到放废相关的问题,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设置教学内容,让同学们去探索、去思考,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学内容中要插入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南华大学已经在放废处理与处置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要把这些研究工作转变成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科研的过程,把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开设一部分实验课程。最后,当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学内容要足够丰富,充分地发挥教师教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
3 以双一流为目标引领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单一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尤其是在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计划的背景下,一流的大学应该有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一流的教学模式。所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南华大学双一流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这门学科,是最近1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学科,学科交叉性强,南华大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办学以来,一直在从事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相关的研究,学科具有深厚的底蕴,是南华大学工科专业创建双一流的标兵。因此,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要以双一流为导向,教学模式探索要吸取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经验。一流的大学一定具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对于南华大学这样的条件较差的本科学校,缺乏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因此开展一流的教学模式探索,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需要充分挖掘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与国内一流院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该校的铀矿冶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放射性废液处理的教学,可以搬到学校铀矿冶相关的实验室上课;该校的氡防护的研究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都享有声誉,因此放射性废气的处理课程可以利用氡实验室的平台。该校与清华大学工物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核四零四厂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有一部分实践课程已经在中核四零四厂开设。学校还可以聘请放废研究领域的专家,每年定期到学校讲学,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教学平台资源需要共享,形成一种一流平台的合力;教师的人才资源也要团结、合作、交流、互相促进,形成一流的教学团队。
4 注重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把人才培养做实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建设双一流的大学,发展一流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必须要优秀。但是,实际的情况是一门课,同样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上课,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教学效果评价更多的是针对任课老师,而不是对整个课程的内涵的评价。如何保证上课的质量,评价出优秀的教学模式,让上课老师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上课。因此需要经常开展教学评价,一门课要求尽可能地安排多个老师上课。如果多个老师用同一种教学模式上课,教学效果都不好,那就要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直到摸索出适合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好的方式为止。这样的教学安排,能积极地促进教学的发展,形成校级甚至省级的教学团队。教学效果是课程建设的生命,只有不断地开展教学评价,才能不断检验课程建设的成绩,做实人才培养。
5 结语
总之,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还是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要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建设;采用“双一流”为导向,能使课程建设站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促进课程建设;同时,加强教学评价,做实人才培养,通过课程建设形成一流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曹锦佳,刘红娟,单健,等.“核环境治理工程”课程建设的经验与思考[J].科技资讯,2013(26):189-190.
[2]刘红娟,单健,曹锦佳.对核类专业开设“环境学导论”课程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67-68.
- 上一篇:貌似平静下的暗涛汹涌
- 下一篇:生态文明视角下江西省核能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