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张柏楠:神舟摆渡人把华人“足迹”印上太空

时间:2022-06-05 18:42:02  浏览次数:

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史会记住: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在广袤的草原上等待着飞船归来;多年后,有一个中年人,在飞控中心日夜守护着飞船;不久前,还是这个人,在北京航天城打造着中国新一代飞船。

他的名字,叫张柏楠。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航天人。

沉稳淡定,不善张扬,是许多身边人对张柏楠的印象。这位魁梧有型的东北汉子,尽管言语不多,但一提到“神舟”表达欲就上来。然而每每说到自己,总是语焉不详,“航天的事、飞船的事一个人哪能成,这得成百上千人合作,真谈不到个人。”这位从神舟一号飞船便开始参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学家,信奉搞科研就要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用心做事过程的本身就是最大的享受。

志在苍穹遨学海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有一堵“中国航天英雄手印墙”。这里,就是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的家乡。

1962年6月,张柏楠出生在齐齐哈尔的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在化工局从事化工研究的父亲和在冶金局从事会计工作的母亲为了三个孩子多读书,从他们并不多的收入中紧缩下一部分,专门用来购置各类书籍,家里的藏书数量达到了几百本。在那个年代里,有这种“家底”的人家并不多见,张柏楠养成的读书爱好也得益于家庭的熏陶。在小学时,偶然在父亲书柜中翻阅出一本“文革”前出版的《航空知识》,浩瀚无垠的苍穹令他憧憬。

“小时候看见飞机在天上飞,我就感到很神奇,越是神奇就越觉得飞机设计师们太伟大了!”早年,张柏楠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过自己的理想是设计飞机,从那以后,拼装飞机、汽车模型,用电脑做三维动画就是他的最大乐趣。跟如今设计宇宙飞船一样,儿时的张柏楠玩起喜欢的东西也经常忘了吃饭、睡觉。

全国恢复高考后,他填报的高考志愿,青一色都与航天航空有关,立志非此专业不学。有人说,他这种有自信、有主见和沉着冷静的性格,正是他后来走上飞船研制一个个重要岗位的重要铺垫,也形成了张柏楠独有的触“变”不乱、触“喜”不惊的“大将”风格。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跨进了国防科技大学的门槛。本科毕业时,为了尽快从事渴望已久的卫星设计工作,他不顾学校的一再挽留,做出了一次积极的“放弃”,来到北京,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攻读复合材料力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不管是读本科还是读研究生,张柏楠总是痴心于他的学业。在老师眼里,他是一个好学的好学生,可在同学眼里他却“痴”得近乎于“呆”。对自己当年做出的选择,至今张柏楠还是那么坚定不移:“这条路走对了!”

1987年张柏楠研究生毕业以后,来到总体设计部六室,从事返回式衛星总装设计工作,不久又站到了航天飞船设计的第一线。1998年,神舟一号甫一研发,才36岁的他就担任了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这一重要职务,主要负责结构验证。他主持和参与解决了“神舟”系列载人飞船正常运行、安全返回和出舱活动中的多项重大技术问题。当飞船研制遇到重大难题时,攻关小组的组长往往都是张柏楠。神舟四号返回时被发现舱内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张柏楠作为技术工作的主管副总设计师受命带队攻关成功。神舟五号发射前,他提出并主持制定飞船系统载人放飞准则。

神舟五号成功后,张柏楠从“中国飞船之父”戚发轫的手中接下了载人飞船系统的总设计师、未来空间站的设计总管的重任。而戚发轫在评价他时,只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像我,比我懂得多。”张柏楠说,比起航天老前辈们,他只是“人生机遇比较好”;比起一些年轻人,自己只是比他们早些介入了飞船的研制。他还说,等到了老年,再回忆“神舟”,那才是最幸福的事……

肩担“摆渡”之责

2003年春节期间,一直忙碌的张柏楠晚上回家后,带着工作的疲惫进入梦乡,深夜一个急促的电话铃声把他惊醒,打来电话的是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组的人员。从对方急切的口吻中,张柏楠得知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过程中爆炸坠毁,节目组希望他能马上赶到台里录制节目。事关重大,不能怠慢,张柏楠立刻起床,认真准备与此事有关的资料,凌晨1点,张柏楠坐到了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录制现场。面对主持人,张柏楠深有感触地说:“这场航天灾难对自己触动很大,从这件事,我了解到了航天的分量,航天工作一定要细致,绝不能心存侥幸,否则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失败是惨痛的,避免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把质量作为永恒的主题。在神舟六号进入发射场后,张柏楠一直在前方督阵。他说,一个细节不合格,不仅意味着单机重新设计,还意味着复杂系统的再次调整、再次合理化。

和神舟五号一人一天飞行相比,神舟六号要实现两人多天飞行。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工作多天,衣食住行,每日三餐,冷凝水的收集,进出轨道舱安全等诸多新问题,一下子凸显在了这位新总设计师和他的团队面前。飞船舱内有效容积只有5.5个立方米,两名航天员生活工作在里面,两、三个小时湿度就会达到饱和,人生活在里面极不舒服。舱内空气不流通,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自然堆积,滞留在航天员口鼻附近,导致呼吸困难甚至会造成窒息。影响航天员安全的事必须充分验证,张柏楠率领团队在地面生生造出了一个“类太空”环境,用两人模拟航天员太空七天七夜的生活,进行了多次试验,验证了自主设计的湿度控制技术和通风换热技术的合理性。为进一步增加冷凝水收集能力,他们扩大了冷凝水箱的容积,增加了被动的吸湿材料,给航天员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湿度环境。为了保证船上设备在一定湿度条件下正常工作,他们还采取了许多办法,做了大量试验验证船上设备能在湿度98%的环境下正常工作。

航天员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是张柏楠挂在嘴上也是记在心里的一句话。在太空飞行中,舱外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要相差100到200度,飞船长时间频繁地在这种环境下运行,会使一些连接的部件发生断裂。这个问题从神舟二号起就开始困扰着他们,为了彻底解决,他们一边分析一边做试验,最终使这个隐患在神舟六号上天前消灭在了地面。

2005年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当神舟六号飞行了115小时33分钟后以最完美的姿势着陆时,作为飞船总设计师的张柏楠深深地吐了一口气,心中悬着的那块石头可以轻松地放下来了。

路铺中国载人航天

神五突破载人飞天、神六实现两人多天,神七突破出舱活动、神八实现无人对接、神九突破载人交会对接……每艘飞船型号的更新,都意味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实现巨大跨越。张柏楠说:“小步快跑,这就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展模式。”

他常说:飞船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载人系统有8万多个点、几十万条软件,恰似一个环状链条,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哪一环都至关重要。他像战略家一样,组织实施好每一个步骤。

1999年11月21日凌晨1时,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作为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回收试验队队员的张柏楠,在看到神舟一号飞船成功着陆那一刻流下了眼泪。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当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时,已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张柏楠则显得从容淡定。“我希望以后发射飞船就是一条普通的新闻,更希望未来的中国老百姓能够像坐飞机一样乘飞船去太空旅行。”张柏楠说。

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已进入到新的发展模式———应用型阶段。“神舟十一号最大的变化是没有变化。张柏楠表示,神舟十一号之后,神舟系列飞船将为后续的空间站提供人员运输服务,它的主要任务将从突破关键技术转为保证任务的可靠性、航天员的安全性。”

从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10天的飞行时间到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30天的飞行时间,张柏楠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数字的背后涉及载人航天的核心问题———生存。想要在宇宙中长期生存下去,对人类本身的健康保障和载人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够在月球上生活,这个过程很漫长。我们能做的,就是1天、10天、30天甚至半年、一年的逐渐累积、适应。”张柏楠相信,载人航天是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一件事。“载人航天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已经从政府国家资助转向民间资本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将来人类能够在宇宙中自由飞行,建设更美好的人类家园,这是载人航天发展的方向。”

梦逐太空架“天梯”

30多年前,国际空间站筹备期,美国以防止航天技术扩散为由拒绝了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意愿。一扇门被关闭,总有一扇窗会被推开。从那时起,中国航天人開启了独立建设空间站的历史。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再到如今载人航天单机产品全部国产化,张柏楠把这些都归功于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走出的独立自主道路,“神舟飞船会逐渐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高效率的中国航天品牌。”这种品牌效应正在得到国际的认可。“欧洲空间局(ESA)目前正在摒弃美国式的偏见和封锁,寻求和中国航天项目上的合作。”张柏楠说,神舟飞船已经具备了走向世界的能力。

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星际穿越》里,突如其来的沙尘让人们生活环境迅速恶化,地球无法继续生存,人类通过在宇宙设立空间站,后又被引导通过虫洞进入新的星球等两种方式寻求解决之道。有关情节引发张柏楠深思,他说,《星际穿越》具有很深的哲学意味———“那一天已经来了,人类该怎么办?”他认为,电影中的末世情节可能真的会发生。他说,要在“那一天”前准备好,载人航天对人类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事”。

其实,张柏楠就是一个科幻迷。“作为科幻作品,主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给人提供梦想,让人找到自己;另外它给你描述了一个未来的世界让大家选择。”他坚定地认为,科学幻想与科技发展水平,包括载人航天有很多联系。“如果要拍出一部和美国水平差不多的电影,我相信中国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也将达到和美国接近的水平。”

张柏楠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类名著到《资治通鉴》、《四书五经》等古典书籍,他一一读遍。一向谦虚的张柏楠说到此事用不无“张扬”的口吻说道:“在同代人中,自己算读书多的。”如今,他办公室的书橱里除了飞船方面的书籍外,还有《史记》等这些史学书籍。当有人向他推荐由英国人写的《联盟号飞船》一书时,张柏楠很感兴趣,这本书对研究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以及对中国载人航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立即组织人员利用业余时间翻译。当此书出版后,他十分欣慰。

成功的背后有一个美满和谐的家庭支撑。张柏楠的妻子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每学年的天体运动课都是她的公开演示课。为帮妻子备好课,张柏楠可没少给她提供资料。甚至连学生物理考试成绩有问题时,他都能帮着分析,还提出建议。对于事业和家庭,张柏楠有他独道的见解。他从不把工作上的事带回家,忙了就晚回来会儿,干不完的活就在单位干。他说,单位里不谈家事,家里不谈工作,这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美。

漫漫求索路,追求不停止。一直以来,中国人从未停下对太空的探索脚步,从未放弃过去实现探索太空的梦想。如果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比作一个舞台,那张柏楠无疑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如果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看成中华民族的飞天梦,那他无疑是一名执着的追梦者。张柏楠坦陈:“如果说有什么梦想,我希望将来载人航天可能只是一条新闻,中国的老百姓就像坐飞机一样,搭乘飞船到太空旅行。如果发展到那一天的话,肯定可以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到航天强国的行列。”张柏楠说,大航海时代,中华民族失去了一次机遇,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没有意识。航天时代,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意识。张柏楠和他所率领的团队在中国航天的“天梯”上不断攀登……

(责编 苏 晓)

推荐访问:神舟 摆渡 人把 足迹 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