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湘西山地村落建筑的生态特性研究

时间:2022-06-06 18:35:03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从建筑选址、结构特点、室内外气候调节、建筑材料选用等几个方面对湘西山地村落建筑的生态特性进行研究,为实现山地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湘西; 山地村落; 生态特性; 可持续性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we study 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village architectures in West Hunan from architecture sites,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climate adjusting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choices of building materials, etc,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the durabl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architectures.

Keywords:west Hunan; mountain villages;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 dur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66-03

目前,建筑文化遗产的年代界定范围逐渐延伸,将更多的当代建筑遗产纳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范畴已成为国际上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

在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人们开始对现代建筑发展进行反思,认识到流行的建筑形式,如摩天大楼、玻璃幕墙,耗费能源、浪费土地、破坏自然等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进行重大变革,而地方民族建筑突出地体现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其发生和发展无不充满了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湘西山地村落的先民们,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朝夕相处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生态建筑理念。

1建筑环境选址

1.1 日照

在山地环境中,由于坡度、坡向和基地的海拔高度不同,不同山坡基地日照时间和日照间距差异很大。如图1所示,同一山地,南坡日照间距要求明显小于北坡日照间距要求。而各个坡向的基地,其日照时间变化也有很大不同:南坡、东南(西南)坡的日照时间相对较长,东坡、西坡次之,北坡和东北(西北)坡最短。湘西地区阴雨天气偏多,日照较少,建筑多选择南坡、东南(西南)坡,以获得尽可能多的日照。

1.2 通风

湘西山地地区,气流运动受地形的影响很大,除大气候风以外,还有地形及温差影响所产生的地方风。地方风往往对建筑通风起主要作用,常见的类型包括山阴风、山谷风、山垭风、水陆风等。

湘西传统建筑在选址上通常都考虑了对自然风的利用,建筑一般都沿河沿江布置,河谷可以为建筑带来清凉的河谷风,夏季可以有效地改善建筑的通风,并起到降温去湿的作用。

1.3 绿化

湘西流传着“明坟暗屋”的民间谚语,常常把房屋修建在避风不显眼的弯沟里,屋前不是被几棵大树掩隐着,就是被小山包遮挡起来,人们还特意在院门旁种植几棵甚至成片的树木或竹林。

湘西地区自古有敬奉树神的习俗,往往将村落入口选择在枝繁叶茂的大树附近,并将大树作为守护村子的风水树,每逢有灾有难、有病有痛,人们便带着香、纸、酒、肉到风水树前祈祷祭拜,有的还要在枝头扎上一绺绺红布寄托心愿。风水树对视线起到既遮挡又引导的作用,即便原本没有大树,人们也会在村口种上一两株树苗,随着村子一起成长壮大。风水树也常种植在村落的戏台、水井附近,或伫立于村民集会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广场中央,郁郁葱葱的大树,为村民们提供了互相交往、劳动歇息的场所空间。夏季,茂密的枝叶遮挡住强烈的太阳辐射,提供凉爽的树荫,降低周边温度;冬季,树叶落尽,保证了充足的阳光与日照。白天,树林中温度较低,凉爽的空气自树林向外扩散,夜晚时则刚好相反,昼夜间空气的流动有利地改善了周边空气质量与温度调节。

2建筑结构的生态性

湘西山地民居多采用穿斗式结构,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而有“墙倒屋不塌”之说[2]。建筑布局上灵活多变,方便随意开设门窗,造型上具有较大的“弹性”,可容纳较大的变形,同时适应于复杂多变的山地地貌,易于挑出,作出吊脚、挑檐等,在丰富建筑造型的同时,还为争取建筑空间创造了客观条件,扩大了房屋使用面积。为了克服地形高差等原因,建筑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都会随地形产生相应的变化,山体常作为组成部分建构建筑,而建筑又与山位结合,建立了不同的空间形态[3]。穿斗结构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木材、石材等地方性材料,便于就地取材,且构件重量轻、体积小,易于山地运输和施工。

3室外气候调节

3.1 吊脚楼

吊脚楼是一种适应当地湿润气候的设计手法和生态策略。湘西山地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潮湿,森林密布,常有各种野生动物出没。为减少对宝贵耕地资源的占用,当地人将房屋建于山坡,吊脚楼形式自由多样,适应山区和河岸陡坎陡坡的复杂地形,通过下架于山坡的吊脚木柱支撑起楼板,通过屋架垂下的吊柱承住走廊,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很好地解决了用地紧张的问题,使房屋可以不拘山势,如同自然生长出的一般,突出于山坡甚至峭壁之上,利于采光和通风。由于建筑底层架空,还解决了地面潮湿问题,达到了防止虫蛇猛兽等野生动物侵袭的目的,减少了对山体植被的破坏。

3.2 大出挑屋檐

湘西传统建筑中多采用大出挑屋檐,这也是该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通常南方穿斗式民居屋檐出挑只一步,而湘西民居出挑可达两步,出挑深度超过1.5m,甚至接近2m,有的因为挑檐过大而加立柱做成了檐廊。大出挑屋檐不仅为人们的各种活动提供舒适的室外宽廊空间,还适应了湘西山区气候条件,作为一个室内外环境的缓冲地带,避免室内气候随室外变化过大。在炎热多雨的夏季,大屋檐如一把大伞,将炎炎烈日、倾盆大雨挡在屋外;而在寒冷的冬季,大屋檐又像一道屏障,抵御住大风和冰雪,保护人们不受侵袭。

3.3 小天井

天井在湘西地区很常见,在店宅和一般住宅中运用的最为普遍,采用天井不但丰富了建筑空间,还有利于自然采光、通风和排水,夏季为居民提供纳凉场所,冬季还起到保温作用。

不同于北方的合院,湘西的天井尺度较小,这是对湘西特有气候的适应。湘西气候潮湿,散热缓慢,院落空间开口越小,房屋的暴露面就越少,避免了阳光直射,同时抽风效果也越显著,提高了隔热和通风的效果。所以天井这一开口较小的院落空间在湘西地区被广泛使用,是适应高温高湿地区的理想建筑。

天井通常是露天,四面屋顶相连,雨水从四面向天井中集中,民间称“四水归堂”或“聚宝盆”。有的地方在天井上方再盖上一个屋顶,同时将此屋顶升高,四面不做墙壁门窗,称为“罩厅”;湘西的“冲天楼”做得更高、更开敞,如同建了一栋小阁楼在屋顶。这样既保持了天井原有的采光通风作用,又使雨不能下到天井中,还使原本前后两进的建筑之间多出了一个“过厅”,丰富了建筑空间。

4室内气候调节

4.1 跃层空间

由于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湘西山地建筑往往开间、进深都不大,而只有向空中发展,形成跃层或夹层的竖向空间组合。跃层或夹层适应地形,创造出丰富的建筑内部空间形态,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还能够避免房屋密集地区里后面的建筑被前面建筑遮挡的问题——将主要居室和活动空间布置在上层,既避免潮湿,又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而厨房、厕所、牲口圈等则布置在底层。空间上下流动,使气流可以沿着上下通畅的空间而流通,改善了室内通风条件。

4.2 可拆卸隔墙

湘西山地建筑的隔墙常常由轻便的木板、竹片等组成,可以自由地拆卸和移动。活动墙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灵活改变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适合实际使用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变建筑的采光和通风,从而通过建筑自身的调节而适应气候的变化,达到生态节能的目的。

4.3 火塘

火塘,也叫“火坑”、“火铺”,湘西山地民居通常是在卧室靠近窗户的地面上挖一尺多深、一米见方的方形土坑,四周以条石砌筑,可以架锅烧水煮饭,正上方的房梁上还悬挂腊鱼腊肉,借助于火塘的熏烤,长期保持干燥,不易腐烂变质。火塘作为重要的设施存在,保持常年不熄,充分利用热量驱散湿气保持干燥,适应了山地地区昼夜温差大和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每逢家人团聚、邻里串门、亲朋光顾,众人就围坐在火塘边,烤着火,话着家常,温情脉脉,其乐融融。

5建筑材料的生态性

湘西地区山地密布,不利于大型建材的运输,而自然资源丰富,经过千百年的积累,逐渐形成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就料施工”建筑选材特点,大量采用木材、石材、土砖等本地产的建筑材料,并加强材料的重复利用,减少浪费。木材在湘西地区广泛分布,且具有获取方便、运输、加工简便、保温隔热效果好等特点,因而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由于多采用原木,建筑呈现出一种自然粗犷的原始之美;土砖由粘土直接压制成形,没经过烧制,因而可以回田还原成土壤,不会造成污染;石材在形态上分为卵石、石块、石片等,可以用来建造房屋的基础、台阶、墙壁、屋顶等部分,如凤凰县拉豪营盘村,建于石头山坡上,挖地基挖出的石片,又被用于建造房屋,整个村子都是由石片砌筑而成,形成高度统一的建筑风格。因地制宜地选用建筑材料,降低了房屋建造成本,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且环境污染小,是理想的生态建筑模式。

6传统生态建筑观的传承与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础,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厉以宁说,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越是贫困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就越容易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这样不但不能改善贫困地区的现状,还可能导致生态状况日益恶化和资源的过度开发[4]。湘西山地建筑在适应地方气候、维护生态平衡、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显示了自身的优点,在学习外来的建筑文化同时,也不要忽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传统的生态建筑观与新技术、新的管理手段相结合,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建筑·城市·人居环境.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45-50.

[2]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32.

[3] 黄红春.重庆山地民居形态与现代人居——浅析重庆山地民居的保护与更新.重庆建筑,2005,8:65-70.

[4] 高晓事.湘西农村扶贫长效机制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6,51.

推荐访问:湘西 村落 山地 特性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