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光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2-06-07 08:00:02 浏览次数:次
摘 要:光明是我们感知一切事物的基础,我们从接受光到创造光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满足了照明等一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人们对光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光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再设计。光是空间的灵魂,没有光,建筑只是一个用来居住的盒子,建筑形式中的形态、色彩、质感等都依托光的能量使我们体验到建筑在时间中的不断变化,创造一个优美的光环境将是以后每一个设计师都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关键词:光;空间设计;明亮
中图分类号:J5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185-01
一、光的性质
自然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自然光周而复始地控制着人体生物钟,使我们的生命节奏保持平衡,使植物光合作用并制造碳水化合物和氧气,保持人体的健康。明亮的、愉悦的自然光振奋人的精神会令人的心理得到轻松、满足。光的魅力来自它的照射方式,众所周知光能以多种方式传播,诸如透射、反射、折射、散射等。当光照射在物上时,就能产生光的表现力,从而创造出光的环境气氛和艺术效果。自然光包括和煦的日光、柔和的月光、等等。透过不同的传输方式都可赋予人们以不同的感受,光会具有质感,能显出强烈、柔和、明暗、波动、流动等状态,触动人们的心里,产生不同的情感因素。自然光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可以使建筑富于各种特征,在空间和光影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可以创造出戏剧性。 自然光使建筑的实存成为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光的感觉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形象也随之改变。人们就是在这样不断变化的形和影中感受光带给我们的奇妙世界。
二、光的利用
社会对能源问题的认识不断进步,人们对自然光能源利用的认知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光环境的营造;城市与建筑的现代化,管理的网络化和智能化。城市与建筑法规和管理法规的制订与实施。城市的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和公用设施的照明技术。光污染防治技术;环境风险的增大,加强环境管理越来越引起重视。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为了珍惜利用地球有限的能源资源,保护环境,造福后人,照明节能工作不能停顿。我国绿色照明工程办公室正在启动第一次"绿色照明"项目,进一步从照明产品、照明设计、照明管理、天然光利用等方面挖掘照明节能潜力,以节约能源,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
三、光的设计
创造良好的光环境绝不能只停留在照明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次的需求:首先是最基本的照明需求,保证人们生活的正常生理需要。其次是创造舒适的光环境,在前一基础上自然光和人造光源和谐统一,各种光源的强弱、层次清晰明了,控制得当。再者是光环境的艺术化处理,用光来传达情感,用光来传递信息,让它具有实体感和感染力。这里主要结合自身的专业探讨一下室内的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长期以来,照明设计一直是以照明的照亮度、均匀度、立体感、眩光、显色性指数和物体的颜色参数等物理量为标准进行设计和照明效果的评价。随着经济和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照明环境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更希望在一个舒适、明亮并富有艺术魅力的照明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的设计的点侧重于人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和谐统一。
(一)光决定空间的性格
创造不同的空间应具有不同的表情,这是人的生理与心理需要所决定的,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就要有相应气氛的空间支持,如果空间氛围与活动性质错位就会出现各种不适,防碍活动的顺利进行。人的活动是多面的,空间性格也应该丰富多彩,这样才能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空间定位需求。室内光环境与空间性格如此密切,我们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地体验两者的关系,准确地把握分寸,全力运用光语言并发挥光元素的表现力,共同创造优美宜人的室内空间。
(二)实际中常用的方法一些
强化突出光線。重点照明采用精心布置的较为集中的光束照射某件物体、艺术品、盆景或某些建筑细部结构。主要目的是取得艺术效果。重点照明的设计常常使观赏者觉得光线是不太明亮的光源提供的,比如蜡烛或墙上的吊灯。嵌入式可调节照明装置、跟踪照明设备或可移动照明装置都可以提供重点照明的光线。同时可以让灯光来营造出您所期望的情调和氛围,取得最动人、最富戏剧性的效果。正因为灯光具有如此魅力,可以根据各个房间和空间块面的特殊情形来进行照明规划。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房间没有必要突出家具物品陈设,便不妨采用漫射光照明,让柔和的光线遍洒每一个角落,而在那些放满艺术收藏品的区域,最有效的便是准确、直接的灯光投射,以突出主题。有时,照明也有一些不寻常的用法。比如,把光源嵌在大理石楼梯的台阶内部,可以产生美丽的半透明光效。即使像台灯之类的家用照明用具,如果加以精心选择,所产生的投影效果和情调也会有很多变化。
四、结语
总之,不管是对光的性质的了解还是对光的应用方法的探讨都是为了将光这样一种感性的因素更好的融入人的生活,创造出别样的室内环境、建筑环境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志中,蒋珂,卢昕.光与建筑[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6.
[2]常志刚.亮度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 上一篇:浅议建筑电气节能技术在住宅的合理应用
- 下一篇:道路照明的接地故障保护和短路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