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建筑象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时间:2022-06-07 10:07:02 浏览次数:次
摘要:通过建筑人类学田野调查,对阳烂村侗族鼓楼立柱或结构、外部建筑空间语言形态以及鼓楼选择地点和朝向,作了“文化持有者”的“深度描述”,并以详实的田野资料论证了阳烂村鼓楼建筑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法则和楼桥相映的“类生命意识”。
关键词:侗族鼓楼;福桥;天人合一;宇宙法则;类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10)01-0074-04
一、人类最原始的建筑宇宙观
《周易》曾经论及过古代建筑的起源及其基本功能。根据《周易,系辞下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下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大壮卦的卦象为乾下、震上,其下方的四个阳爻象征着栋梁,上方的两个阴爻象征着铺在椽檐上的茅草。人类在上古时期,冬天住在洞穴里。夏天露宿在野外。后来,人类建造了房屋,上有栋梁,下有椽檐,以避风雨。从《周易》卦象考察人类建筑起源的话,人类建筑最早都是取象于自然。建筑的立柱、桁檩、栋梁、枋架、砖瓦、门窗,都具有采光通风、隔湿避瘴、消署怯寒、遮风挡雨、防蚊驱蛇的基本功能。从栋梁自然结构来看。栋桡则凶,栋隆则吉,这就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建筑栋、檩、桁、梁、枋、橡框架式结构弯曲与隆起功能上的利弊。《周易》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卦象上的意思是要设置多重门户,并敲击木梆巡夜。主要是防止外人入侵。以上我们是从《易经》卦象来说明人类原始建筑宁宙观的。实际上、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中的天干、地支和二十八星宿与中国古代建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房宿、壁宿、室宿等都是以建筑宫室来命名的,这些建筑名词成为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慨念。阅此,二十八星宿又称之为二十八“星舍”。现代人又把“住房”称之山“宿舍”,这种约定俗成的称谓都能说明我国古代建筑与天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通过以上史料能充分说明八卦和古代天文学对我国古代建筑宇宙观的影响,或者说是这种人类原始建筑宇宙观影响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根据《毛诗正义·鄢风·定之方中》记载:“定之方中,作于楚富”、“揆之以日,作楚于宫,”这种不完整的史料证明楚国先民建造楚宫是根据测日法来建造的。“揆”就是测量的意思即度日出和度日落,谓其影也,故公刘传曰:“考于日影是也”。《诗经·太雅·公刘》曰:“既薄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刚,观其流采”注曰,“既以日影定经界,乃复登彼山脊而视其阴阳寒暖所宜,又观其流泉浸润所及。知天气宜其禾稼,地利足以养生物,乃居处其焉”。这不仅说明了古人要适应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还说明了“以日影定经界”的具体测量方法,这种测法是来自于楚国先民对楚建筑的发明创造。用于建筑计量法有两种:一种是“测目影法”,另一种是“断水平法”。即按水平面来测定标竿的标准高度,首先要标竿直立,不可歪斜。古人运用悬线垂直作为测量标竿是否垂的校正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准绳取直”法。关于“测日影法”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投影于一个标准平面;二是要确立一个投影体;三是要精确掌握测量投影长度变化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太阳出入投影变化来确定房屋的朝向和方位。如果单凭目力来判断住址穴点和朝向,虽然大致方向不会错,但是要想得出准确无误的朝向,就比较困难了。在建筑测量学上称之为“准绳取直”法。《周礼正义》引《考灵曜》说:“从上向下八万里,故以八尺为法”。《周髀算经》也有这种说法。这样中国古人认为天高八万里,故以八尺为法。四隅四角台为八与《易经》中以太汲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比天高八万里的说法要更确切一些,在侗族鼓楼和民居建筑选择方位和朝向时。以方位和朝向本身的特征来取先天自然数是比较合理的,说明“八”这个数是一个先天自然数,同时充分说明了易经数理应用于建筑具有明确的科学理论依据。侗族人和汉族人一样除了喜欢“八”这个先天自然数之外,侗族人认为“六”也是一个吉祥数,因为五是一个极数。逢六必转,同样是一个先天自然数。虽然以上并不能说明平面上的八方与八尺表高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观念上的天商八万里来自于汉人误讹之说,却作为一种天体空间坐标的非惯性时空宇宙观,它还是符合中国传统哲学和建筑语言逻辑思维方式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宇宙观的深刻反映。说明我国古人提出“八尺与人齐’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古人试图通过人体的对称性、和谐性与建筑的对称性、和谐性有机地联系起来考察,说明人与建筑的密切关系,这种方法在建筑计量尺寸中以“八”和“六”为古数作何解释? 这是拄正地平之后,就可树八尺之表取影,那么此表的高度取八尺和六尺的依据又是什么?古代经学家解释并完全一致。如是之说。仅供学者参考而已。
远古“有巢氏”为侗族先民栖住于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森林中,是这一支楚国土著居民创造了构术为巢的居住方式。《札记》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居营窟,夏则居槽巢”《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出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有巢氏”上古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说明了人与自然。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地下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都证明了“有巢氏”应当是居住在今安徽省巢县的巢湖一带地区。关于上古巢县的说法,在地下楚文物《鄂君启节》中有明确的记载,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巢县就为楚国县邑,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有巢氏”为楚国先民,积木槽巢干栏式建筑是楚国最古老的建筑。司马迁《史记》同样记载了三、四千午前商汤伐夏时,夏君后桀亡走南巢,也能说明后桨到了楚国南方,也许就是现在的安徽巢县一带。根据张华《博物志》记载:“南人巢居,北溯穴居,避寒暑也”。据《北史·獠人传》记载:“獠者,盖南蛮之别种,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月在《唐书,南平獠传》中对獠人作了更加明确的记载:“南平獠者……士气多瘴疠,部落四千余户,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曰干栏。”《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风俗》也说:“侗人,……其所住房用竹为间,或板为之,人安其上,畜在其下,秽不可当。”根据以上史料证明:我们可以得知从“有巢氏”到越人、南人、獠人的历史迁徙与演变为现代佩族居民,同时我们能从侗民族的迁徙演变找到茅术“巢居”方式向干栏式建筑居住方式演变,再向榫卯结构式干栏建筑形成的全部过程。中国古人类学和古建筑史证明有巢氏、越人、南人、獠人与侗族人世代相传,先后在楚国南方或西南地区这片土地上生活,这里森林茂密,春夏季阴雨连绵,地面潮湿,瘴气缭绕,虫蛇为害。侗族干栏式建筑使居屋离地高,人居其上以避潮湿、瘴气和虫蛇。通过几千年沿袭,约定俗成,成为侗族建筑山地丛林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二、侗族鼓楼建筑“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法则
侗族鼓楼是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之一。鼓楼属于多立柱榫
卯框槊式结构塔形建筑,自上而下身形似塔。早在康熙年间或乾隆年问,阳烂村就形成了一个侗族自然村落。康熙年间,阳烂村民建造一个中心鼓楼;乾隆五十二年,又建造了河边鼓楼。这两座鼓楼成为阳烂村最显著的建筑标志。侗族鼓楼内部结构基本相似,整个鼓楼的主体是由立柱。栋梁、桁檩、瓜枋榫卯结构所构成。鼓楼里面形成了一个正方形干栏式榫卯框架式结构,即正中间有四根大立柱。在四根大立柱周围附衬着八根人立柱,总共由二十根大立柱构成鼓楼内部整体结构,并形成一个类似于易经八卦图形符号。根侗族老人说:中间四根立柱代表一年四季、四柱周围附衬八根立柱是指八卦,合中间四根和周围八根附衬立柱共12根立柱,代表12地支或十二个月,它象征着宇宙自然循环的一年四季,象征着四时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和象征着人丁兴旺,六畜繁盛。在鼓楼四根立柱中间,是一个大火堂,火堂由四块各长2.5米。宽0.5公分的长方形岩石板围砌而成。火堂内周围用鹅卵石圈砌成花纹,形成周边高,中间低的鸡窝形火堂,其周围还镶嵌有四块方形的大岩石板。中间四根立柱的四周摆着宽大而又结实的杉木长凳,可容纳几十人上百人歇息或冬天在这里烤火聊天。以火堂为中心,形成左右两侧250公分的侧栏和177公分的前后栏。的确我们可以把鼓楼称之为千栏式建筑。
鼓楼主要分为门楼、主楼、前楼和连接走廊四部分;门楼为三阙重檐式、双阙式的立柱,均川穿枋与主楼檐柱连接,形成一条与走廊相连,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门楼顶梅成歇山式。主楼系三重檐歇山式顶,一层比一层大,中部是层层叠楼。故形成多重檐结构。青皂坡屋里高8.2米。四根立柱底部与尾部直径为0.4米。以此支撑第三层屋顶。12根檐柱至第二层承接二檐挑枋。山跳翘角,其翘角下是用莲花斗拱与立柱桁枋相连结;从主立柱的第二层是用穿枋连接前楼。前楼两边缀有花刻式门齿、门牙,它用短术枋块塑造出张开牙齿的龙头红舌,远处观之,似如气吞山河之势,屹立于阳烂村的中心大门上,使整个村寨房屋构造如弯着颈的廻头龙首,正守护着阳烂村寨的入门。每层楼檐均以莲花斗拱延伸出翘角,翘角似如白鹤展翅欲飞,鼓楼顶尖部分,有的顶尖为术质结构,并套上从大到小的3个葫芦状的圆形体。顶盖为四角形,鼓楼顶棚盖有青瓦,鼓楼内有雕刻、绘画,其内容多为花、鸟、虫、鱼,各种动植物,显示了阳烂村鼓楼具有独特的楚文化艺术风格。
个案应用分析:阳烂村河边鼓楼南北朝向,鼓楼门龙上雕有花草、鳌鱼和龙凤来象征天地之不足。其用意就是补阴阳天地之不足,就像鼓楼中心的四根立柱,如同鳖足定立四极,来说明中心鼓楼座西朝东与河边鼓楼座南朝北的宇宙自然法则。《女娲补天》说:“大地初不足,故女娟氏炼五彩石以补其阙,断鳌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与颛顼争帝,而怒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后倾西北,日月星晨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注焉,”我们通过这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就能充分说明侗族鼓楼天地门和侗族民居大门上为什么要安装一个门龙和一对门槌,其用意是什么?阳烂村民就是要通过门龙补地之不足、通过门槌补天之不足。
根据中国地理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多数江河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流去的,根据《周礼·大司徒疏》引《河图括地象》记载:“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北户,天门无上,地门无下”在阳烂河边鼓楼北门上方立有两个四方门槌(8.88公分)面有乾坤二卦,侗族人称“三”为乾即天,称“王”为坤即“地”,说明阳烂村河边鼓楼立乾坤二门,来表示天地乾坤或日月乾坤相照应。古人曰:“乾为天门,古人认为圣人画乾为天门,万灵朝会众生成。其势高远,重三三而九。为阳之德数,亦为天德。天德兼坤数之成也,成而后有九。万形经曰:‘天门辟元气,易始于乾也”。“坤为人门。……画坤为人门,万物蠢然,俱受荫育,象以准此。坤能德远迷,含和万灵,资育人伦。人之法用,万门起地利,故日人门”。乾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卦辞曰:“元、亨、利、贞”其意是说起始通达,财源广进。乾卦取象于天。但并不是取象于天之本体,而是取象于天之本性。天之本性为健,即天体运行,永不停息,就是指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永恒交替,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它和改变它。卦辞言“元亨利贞”合而言之为健,那么健分而言之为元、亨、利、贞。古人对此有不同解释,但是最一般的解释是四季之天象,即春夏秋冬。也有释之为人事之四德即仁义礼智。阳烂鼓楼中立四柱代表四象或四时。同在四根立柱周围附衬八根立柱象征八卦,再将四根和八根立柱台为12根附衬立柱代表12地支与“三王”乾坤门槌是相对应的。故合于天、地、人、神的宇宙自然法则。
阳烂村鼓楼开有南北二门,按照楚国南方或西南少数民族民居习俗选择建筑朝向多以座北朝南向,而阳烂村河边鼓楼却以座南朝北向反其道而行之,并将一对“三王”乾坤门槌,不是钉在南门上,而是钉到了北门上,作为阳烂村先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其理由又是什么?我说理由有二:一是根据阳烂村地形、地貌和阳烂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考察的,再从易经卦象上来看。阳烂南方离卦属火,而北方坎卦属水,此居住地表现出火旺于水,从村寨安全来说,则必须以水制火,故要补阳烂村地之不足,补阳烂水之不足。根据传统风水理论原则,阳烂村民为了避免村寨火患,又在冷岑鱼塘下埋了一口大水缸,以水来押煞南方火神的降临,同时在鼓楼旁边的水泥桥面上也作了相应的处理。即离岸5—6公分远,并以此象征将南方之火隔离在河的对岸。在现代人看来,这种传统风水理论是一种封建迷信,但是至今人们未必就意识到“风水”作为一种宇宙自然法则,作为一门传统风水心理学的操作工具警示人们对火的防患意识。因此,阳烂鼓楼建筑朝向的选择是相对整个阳烂村民赖以生存的地理条件,水流方向和火患安全进行综合考虑的:二是出于对阳烂村水源流向与鼓楼北门朝向来选择的,因为这条溪水是从西北方向东南方向流过来。从传统风水习惯来说,这正好是“人山寻水口,……凡水来处谓之天门,若来不见源流者谓之天门开:水去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夫水本主财,门开则财来,户闭则财用不竭”(《入山眼图说·卷七·水口》)。”阳烂鼓楼南北向,故选择北向开门是为了接村寨的风水,开村寨的财门。基于传统风水理念,鼓楼门选择北门朝向作为财源流向的“人水口”,把东南巽方作为出水口,也就是财门的封闭之处,它既符合宇宙自然法则,又符合于风水理论模式。但是阳烂部分民居建筑亦是选择鼓楼朝向,或以坐东朝西向,亦有座北朝南向,民居住宅也多以在东南巽方开设了出水口,其道理也非常简单,巽者,顺也,为此求一个排水顺畅罢了。至于是否因水口设置合理而发财。就不必太在意去想吧。这就是阳烂人顺其自然的宇宙语言。我们通过对阳烂村鼓楼建筑的田野调查研究,反映了侗族先民对“水”资源的重视和保护,也表明了他们对传统“风水”理论的独特理解,风水作为一种宇宙语言,作为一种自然法则,它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求我们
对不同时间、地点、条件灵活运用风水理论,并对每个具体个案要作具体分析,不过风水理论对侗族日常生活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生产生活意义。
三、楼桥辉映类生命意识
侗族鼓楼建筑由来已久。据侗族老辈人说,原来侗族人在鼓楼内高挂了一面直径3~4米大的牛皮鼓,以擂鼓为号,聚集村民议事,因此而得名鼓楼。平时村寨里需要聚集议事,合议款项,惩恶扬善、击鼓报警和迎宾送客,节日喜庆等重大事项。即登楼击鼓,鼓声所及,一寨传一寨,很快传到了深山远寨,人们闻声赶来,聚众议事,而现在鼓楼不仅是是侗家人娱乐休闲的中心。而且还是侗族人颁布款约的施政指挥中心。侗家人的各种大事、要事都是在鼓楼里商定的;这是鼓楼的主要社会实用功能。
侗家鼓楼往往是与“风雨桥”相连。形成楼桥相映,楼桥一体的艺术风格。这种楼桥相映、楼桥一体显示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表现了侗家人民伟大的智慧创造。其实,侗家人以前不是叫“风雨桥”,在古代侗语中根本就没有“风雨桥”、“凉桥”或“花桥”之类的名词,这些名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来自汉语习惯的称谓,笔者在阳烂村田野调查龙建云老人时,龙老称“风雨桥”为“福桥”,侗语称之为wucjiuc。他说“福桥”才是侗语的本名。一般人认为“风雨桥”就是便于人们往来行走交通方便。还供行人遮风避雨、歇息纳凉,这只是人们对风雨桥作一般实用功能的解释,但是人们并没把鼓楼,与风雨桥有机地联系起来解释桥下面的文化现象,或者说人们根本就没有弄清侗族先民为什么要把风雨桥称之为“福桥”据龙老说福桥就用来“拦村寨、堵风水”的,先民把鼓楼与福桥这种庞大的楼桥建筑连成一体用来对村寨“护风水,镇邪煞,保安全”的。龙建云老人还提示我。一般民居建筑的大门是不要正对鼓楼的。首先,鼓楼和福桥具有消除村寨地势之弊,以补村寨风水之益,这样能使村寨消灾免难,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其次是侗家人视水源如财源。有水即有财。从水流入口到水流出口,财源易受冲克,只有通过福桥来拦截村寨的风水,财源才不会外流。这样侗家人的生活才会过得富裕,这样福桥本不再是遮风挡雨、歇息纳凉的涵义了,而是有着一种侗家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功能和文化现象。
龙建云老人说:“建鼓楼,必须要建福桥,才能拦住村寨的风水。这样可以押煞免灾。在侗家心目中,鼓楼、福桥和村寨所处的地形、地貌都与风水有关,说明福桥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雨桥,而是它蕴含着侗族人对宇宙自然法则的信仰,对一种确定的宇宙模式和宇宙语育的表述方式,同时说明了一种类生命意识的觉醒。阳烂村同其他侗家人一样修了一座风雨桥。在离村寨南面300多米处的阳烂河上,它就像一道彩虹横卧在阳烂河上。在桥的两侧附柱上装有遮风挡雨的木板,下端安装有护栏,桥屋立柱两边设有长凳,以供行人歇息纳凉,行人既感到安全,又觉得很美观。风雨桥在最后完工时,泥瓦匠杨彦江在桥的屋脊两头,用石灰砂浆和纸筋塑造了两条各朝南北向腾空而去的飞龙,栩栩如生,远远望去,犹如飞龙在天,恰似从天而降,横卧在阳烂河上,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塞寨风水好,龙脉旺,为了确保阳烂村吉祥的龙脉,村民们在梁枋木板上悬挂着一串串侗家妇女们用五色丝线和红白色鸡毛精心编制而成的三角形吉祥花苞,赐给宇宙神灵、也祭祀这一片土地神灵,以保村寨人丁兴旺、六畜繁盛,这是村民们祈求天地神灵赐福于阳烂村民,四季发财,生活幸福的善良愿望。
一位阳烂本土画师叫杨校生,就在桥屋的檐板上绘有不同时代的名人和英雄人物画像,并附有一些名人格言和毛主席语录,以供行人歇息时欣赏。关于阳烂村的“福桥”为什么又取名“维新桥”?关于维新桥命名的来历,许多人并不一定知道它的真实涵义及其历史意义,似乎现在没有人再去追问它为什么?但它记录了那个时代风雨苍桑的历史,苍海桑田世事之多变,也许只有通过“维新”,才能带来“变法”。这就是人类对宇宙自然、人性空间和建筑空间的一种“类生命意识”的理解。在文化大革命历次运动中,因为“维新桥”的名字,曾经引起过县工作队人员的高度注意,并对“维新”的来龙去脉进行过盘问。县工作队员说阳烂村民旧思想严重。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为此工作队员多次找杨村长淡话,要深挖他的封建残余思想棍子。杨村长始终认为“维新”没有错,维新就是“移风易俗”的意思,变法是要改变旧的专制制度,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杨村长在当时发此言论曾受到县工作队员的严历批评。人们也许渐渐的淡忘了这段历史,维新桥却永远成为历史的见证。现在这座“福桥”犹如一朵护寨符,佩带在阳烂河上,为阳烂河拦寨堵风水、保安全,这就是阳烂村民人格自然化的原始建筑宇宙观,也是阳烂人对自然信仰意识的觉醒。
[侗族鼓楼建筑象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关文章
- 上一篇:“北京人”化石到底在哪里
- 下一篇:文物的出土与科学的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