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公共假日的文化选择与导向

时间:2022-06-07 16:14:01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现代国家把现代纪念日和传统宗教民俗节日设置为公共假日,基本着眼点在于文化选择。现代节日表述国家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理念,而传统节日则表述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我国当初设置黄金周假期的立意在于拉动经济增长,缺少文化考量和人文关怀,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目前尚不能全面有效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黄金周假期对很多人来说仍很重要,仍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我国人口众多,应适当地允许黄金周假期地方化和多样化,树立以人为本的休闲理念,发挥公共假日的社会再生产功能。

关键词:公共假日;黄金周假期;社会再生产;以人为本

通过法规设置公共假日(也称公众假日、法定假日)是现代国家的通行做法。2007年12月,国务院第二次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对我国假日体系进行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民俗节日纳入国家公共假日的做法得到了民众的普遍欢迎,但取消“五一”黄金周却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以至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强烈要求恢复它。围绕“五一”黄金周是否应该恢复、我国公共假日体系应该怎样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等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本文拟对各国家(或地区)公共假日设置的文化选择、我国黄金周设置的文化缺失以及黄金周假期的存废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期有助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全面思考。

一、公共假日设置的文化选择

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拥有很多节日,既有现代节日也有传统节日,既有世俗性节日也有宗教性节日,既有体育性、娱乐性节日也有政治性、纪念性节日。特别是对于那些非西方国家来说,近现代以来它们大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经历了一个外来推动的对自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因此也接受了一些西方宗教民俗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西历新年、情人节等),以及宣扬现代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国际性节日(如国际劳动节、国际妇女节、国际儿童节等)。面对如此多的节日,把哪些设置为国家公共假日,其中往往包含着多方面的考量;国家通过设置公共假日可以表达一定的政治意图,也可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当然也可以在文化上加以引导和促进。节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以休息、娱乐、祭祀、庆祝为主的闲暇时间。“节日往往是以各种庆典形式为载体,以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和审美情趣为深层底蕴,以特定时间、特定地域为时空布局,以特定主题为活动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是一种集体的民族文化精神生活。”由于各种文化活动稳定而持久地贯穿于节日生活之中,“文化内涵是节日的灵魂、节日的本质”,因此国家在设置公共假日时,基本的着眼点是在文化上做出选择,也就是对国民以怎样的方式过节——官方(政治)的还是民间的、世俗的还是宗教的、本国传统的还是西方现代的、怀旧的还是面向未来的——加以引导。就我国的情况来说,1949年12月政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为公共假日,其中三个节日是现代节日。国家通过这样的公共假日设置以及在假日期间的一系列宣传、组织工作,引导民众以政治的、世俗的、现代的和面向未来的方式过节,反对在节日期间从事民间传统的所谓愚昧、落后、迷信的民俗活动。这跟国家着意推动以欧美为标本的现代化建设、大力提倡科学文明的文化立场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情况在持续了四五十年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公共假日都包括了若干个现代纪念日和传统宗教民俗节日。现代纪念日经常表述国家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理念,而传统宗教民俗节日则表述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国家在设置公共假日时将两种节日搭配起来,包含了多种文化选择,以满足各种人群多方面的需要。下表是7个国家的公共假日在现代节日和传统节日中的分布情况:

新加坡是以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为主的年轻国家,它的公共假日中的7个传统节日分别是来自中国的华人新年,来自欧美的圣诞节、耶稣受难节,来自伊斯兰教的哈芝节、开斋节,来自南传佛教的卫赛节,来自印度教的屠妖节。新加坡通过庆祝这些节日,表述了包容多种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政策。现代节日有国际劳动节、新加坡国庆节,跟国际劳工运动和新加坡自身的历史紧密相关;另外还有一个西历新年。这个公共假日体系显示了新加坡在民俗上融合东西、宗教上包容开放、价值理念上与世界潮流保持一致的文化选择,引导国民彼此尊重、共生共荣。

美国1971年开始生效的统一假期法案(uniform MondayHoliday Act)确立了现在的公共假日制度,它由7个现代纪念日和3个传统节日构成。这7个现代纪念日中,马丁·路德·金日纪念黑人人权领袖,总统日纪念华盛顿、林肯等卓越政治领袖,阵亡将士纪念日、老兵日、独立日、哥伦布日则突显美国自己的历史、国家利益和价值观念,劳动节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3个传统节日,新年、圣诞节具有鲜明的欧洲文化背景,感恩节是美利坚民族特有的节日,与美国早期移民的苦难历史密切相关。这10个公共假日体现了美国的伦理精神和价值信念,彰显美国在历史、政治、宗教、民俗等方面的特色。

其实,很多国家在设置公共假日的时候,都将传承民族文化、纪念民族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置于优先考虑,同时也努力与世界主要文明接轨。韩国的春节、佛诞节(儿童节)、开天节、中秋节都是根植于民族生活方式的传统节日,三一节、制宪节、光复节、显忠日与近代以来韩民族的历史记忆相关;圣诞节是从西方移植而来的一个宗教节日,而西历新年在西方是传统节日,但在韩国却更像是一个现代节日,它标示着韩国在历法上与西方的一致性,也显示了在文化上向欧美靠近的取向。实际上,西历新年在中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也都有同样的象征意义而没有多少民俗内涵。日本则把农历新年的民俗活动转移到西历新年中来,是一个奇特的例外。不过,从总体上来看,日本虽然舍弃了农历而采用西历,但在公共假日体系上仍然采用本民族传统民俗节日和现代纪念日,对西方所有节日都弃而不用,体现了日本人对本国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相比之下,我国1949年以后在公共假日设置方面是走了一段弯路的。解放初期发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的4个公共假日,传统节日只有一个春节。对于这个硕果仅存的春节,同家也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操弄,主要手段就是利用春节表述政治态度,宣扬破除迷信和移风易俗。“文革”前夕极左思想泛滥,有人还提出“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的口号,翌年这个口号就转变为国家政策。从1967年到1978年连续12年,法定的春节假期被废除。如此虐待本国传统文化的做法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做法得到扭转,但某些过时的思路仍在延续。1999年9月,国务院对公共假日安排做出调整,设置了“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假期,但是假日结构并没有任何变化。2007年12月国务院再次对这个放假办法做出调整,把除夕纳入到春节三天假期之中,同时把清明、端午、中秋3个民俗节日设定为公

共假日。我国大陆公共假日结构趋于合理,并与台、港、澳地区有了较多的一致性。下表是我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地的公共假日分布情况:

应该注意的是,表格中的数字背后存在较大的内涵差异。譬如,大陆和台湾从数字上看是一致的,但是台湾的3个现代节日分别是“开国纪念日”(1月1日)、“和平日”(2月28日)和所谓的“国庆日”(10月10日),与内地的元旦、“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并没有共同之处,显示了两岸近代历史和政治理念的巨大差异。但是,台湾的5个传统节日却与内地完全相同,这又显示了两岸在文化上的高度一致性。香港和澳门都有长期沦为殖民地的历史,其文化也染上了明显的西方色彩,公共假日也都包容了几个基督教节日。然而,它们的4个现代节日(元旦、劳动节、国庆节和各自的回归日)与内地很接近,表明这两个地区回归祖国之后在政治上与中央政府的融洽关系。

2007年12月国家对公共假日的调整符合国际上公共节日设置的基本取向,也顺应了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抢救民族文化、保护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流。同时,这次调整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公共假日安排上提出保护传统文化的话题,是一次重大的文化态度转变,因而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二、黄金周假期的文化缺失

政府作为掌握行政权力的多民族共同体的体现者,有责任通过设置公共假日让各族群众拥有共同的时间意识,为各个地方、族群、行业和部门营造相互认同的时空场域和文化氛围。当代各主要国家都在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和伦理观,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再生产”也成为社会学家经常讨论的话题。正如高丙中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把“再生产”一词从经济领域运用到文化领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贡献,他们使用文化再生产表示国家支持的文化制度在人们的观念里制造出维护现存的社会制度的意识,从而使得现存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被保持下来,即被再生产出来。文化再生产的结果是现存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得以延续,社会生活按照过去的模样持续存在,这就衍生出“社会再生产”的概念。“社会再生产”原本指物质财富和人口的再生产,它是社会得以存续的必要前提,“后来它被引申到文化问题上来,指一个社会通过自觉的活动达到这样的后果:(1)使特定的观念、价值被传递下去,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规范得以继续存在;(2)因为特定的价值得以传递,社会仍然按照既定的规范延续,最终社会得以按部就班地维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形形色色的民俗生活都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基本途径,而公共假日所起的作用一向不被重视。但是,像中国这样一个由56个民族构成的国家,在当今这个充满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时代,如果没有基本的公共时间和空间作为国民共同参与社会活动的保障,差异势必越拉越大,造成的隔阂也会越来越多,社会生活的和谐、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都将面临问题。因此,国家应该发挥公共假日的社会再生产功能,将其纳入到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国家认同的社会机制中来。

当我们用社会再生产的观念来审视我国的公共假日的时候,我们发现1999年9月假日体系调整,特别是2000年6月《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的假日旅游“黄金周”,在公共假日的设计上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问题之一是着眼经济而忽视文化。

设置“五一”和“十一”两个黄金周的初衷是通过假期旅游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换句话说,它们其实是“消费黄金周”或“经济黄金周”,而且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调度、全民参与的特点。当然,黄金周假期的确推动了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拉动内需所起的作用也值得肯定。请看下面的统计数字:

如果依照世界旅游组织认定的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l:4.3的关联系数来测算的话,两个黄金周给我国相关行业带来的增值效应是十分巨大的。也就是说,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黄金周假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当初设定的目标。不过,它电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譬如,黄金周带来的旅游“井喷”,让相当多的旅游景点出现超过最佳接待量100%甚至300%的客流,游客无法得到应有的服务。景点的基础设施如果都按照最大化需求来建设,会形成长期大量的闲置,造成浪费;如果按照平时的需求来建设,则出现黄金周期间接待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黄金周假期的短期旅游高潮和随后的旅游低潮,也造成客流分布不均衡,从而对旅游市场起到扭曲作用。而且,游客蜂拥而至的局面也会给旅游景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造成永久性破坏。

更重要的是,两个黄金周假期都设置在没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节日期间,对于很多人来说,选择外出旅游、购物或探亲就意味着要忍受拥挤、堵塞和疲惫等,选择在家休息就意味着无事可做、空洞无聊。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在年轻人当中的影响逐渐加大,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也在传教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各地出现了不少基督村、基督乡,以至于有学者担心中国已出现福音化趋势。与此同时,我国自己的宗教文化长时间不受重视,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得不到保护,不少民间文化因为缺少展示时空而渐次式微甚至消亡。民族文化的再生产既缺乏政策自觉性,也欠缺民间自发运作的时空保障机制,社会再生产无法持续进行,其后果不仅是国家文化主权的丧失和文化影响力的下降,还会导致传统生活方式的颠覆与变质,乃至于会因为文化不协调因素的积累而导致社会动荡。因此,纯粹经济目的的黄金周假期,忽略了公共假日的社会再生产功能,其中潜隐的问题是必须加以正视和解决的。

问题之二是缺乏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设置黄金周假期,着眼于通过旅游及其他相关活动拉动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及其方式转变属于假日经济的范畴。“假日经济是人们在节假日集中消费所引起的,以旅游、文化、体育、交通、餐饮等产业为主体的,将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整合成一个休闲产业系统的经济现象。”从本质上看,假日经济属于休闲经济,而休闲经济是人类经济行为的高级形态,也是当今世界主要的经济形态。在21世纪的今天,休闲消费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因而休闲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体经济。“休闲经济是以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经济,是劳动型经济的一种变异性转型。”。也就是说,休闲经济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的身体和精神需求为指归。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让人陷入尴尬、疲惫和受罪之中的休闲经济肯定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我国黄金周的设置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是把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这种不以人为目的、不尊重人的黄金周,注定了人们出门旅行的受难经历的存在。我国有13亿多人口,其中大约一半人生活在城市,如果这些城市居民有1/10的人选择出门旅游,就会形成6000万人以上的巨大客流。从国家假日办和旅游局历年发布的黄金周旅游信息来看,多个黄金周的旅游人次都超过了1亿,如2004年“五一”黄金周为,

1.04亿,2007年为1.79亿,而2009年的“十一”黄金周更是达到2.28亿,远远超出了我国现有基础设施的接待能力。这样“井喷”式增长的客流,不仅交通运输、宾馆饭店不堪重负,也让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其结果是,人们从走出家门那一刻起就开始承受种种不便,到达旅游目的地之后也难以获得优质服务,人身和财产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于是黄金周旅游对很多人来说成为一次“苦难经历”,也有人参加过一次黄金周旅游之后表示再也不愿参加第二次。假日休闲本来应该给人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但我们的旅游黄金周更多的是关注物质利益,还没有升华到精神层面上来加以谋划,其结果是人反而沦为经济的奴隶。正因如此,黄金周假期虽然给我国民众带来了空前多的闲暇时间,但并没有增加人们的身心愉悦和价值实现的精神感受,有不少人认为黄金周假期犹如“鸡肋”,也有人建议应该取消它。

毫无疑问,黄金周假期在设计上有先天缺陷;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它对我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正面意义。首先,它促进了民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即促进了人们从紧缺经济时代的消费观念向小康型乃至富裕型休闲时代的消费观念转变;其次,它激发出各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热情,在客观上对保护地方传统文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再次,它不仅收到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短期效果,还推动了假日经济、休闲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关于黄金周假期的存废问题

2007年12月国家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时取消了“五一”黄金周,这个做法有不少人表示欢迎,但也有一些人表示反对,有些地方和部门坚持要求恢复它。2009年“五一”节前夕所做的网上调查显示,超过90%的接受调查的网民希望恢复这个黄金周。原本是一个有设计缺陷、被称作“鸡肋”的假期,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求恢复它呢?

原因要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来寻找。其一,我国民众有春天踏青郊游的习惯,“五一”长假为城市居民春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时机。实际上,“五一”假期的出游人数大都多于同年“十一”假期,而且每年都以超过10%甚至超过20%的数量递增。取消“五一”黄金周让习惯于春游(包括郊游)的人感到不便。其二,我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黄金周假期是他们回家探亲的好机会,取消“五一”黄金周让他们失去了一个探亲假期,引发他们的不满。其三,我国的休假制度不完善,在带薪休假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况下,不少人担心取消“五一”黄金周会失去既得的休假权利。其四,旅游、餐饮、宾馆等部门以及一些旅游目的地城市担心取消“五一”黄金周自身利益受损,它们要求恢复“五一”黄金周的呼声最高。这些都涉及很多人的生活习惯和切身利益,值得相关决策机构仔细分析和研究。

现在有很多人在关心“五一”黄金周是否能够恢复,还有人担心“十一”黄金周是否也会被取消。实际上,所有这些担心都是我国带薪休假制度长期不能发挥作用所造成的。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者,享受带薪年休假。”但由于缺少实施细则,法律赋予劳动者的休假权利一直无法实施而成为一纸空文。2007年12月通过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对用人单位执行带薪休假的落实情况主动监督检查。但是,由于我国经济成分复杂、相关劳动法规执行网难以及劳资双方(特别是私有企业与农民工之间)权利地位悬殊,这个条例对很多人来说仍然形同画饼,无法真正享受自己的休假权利。由政府规定和实施的公共假期仍然是大部分职工最可靠的假期,相对集中休假仍然受到普遍欢迎,现阶段黄金周假期仍然有实施的必要。但是,如何调整黄金周假期的设置,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黄金周假期的设置需要制度创新,应该灵活变通地实施地方化、多样化的长假制度,避免全国人民同时出门旅游的局面继续出现。在具体操作上,国家统一规定公共假日,但同时应给地方政府留下适当的自主调控的空间,由各地方政府出台办法,相对集中地将元宵、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十一”或重阳等节日与双休日组合,一年当中安排多个5—7天的长假,满足民众集中休息、旅游、探亲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根据各民族传统习俗实行更加灵活的休假政策。这样地方化、多样化的黄金周假期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民众的休假权利,还可以保证旅游、宾馆、餐饮等行业客流的持续性,让它们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满足。过去全国一起过黄金周,旅游业者经常抱怨“黄金周期间累死,黄金周过后闲死”,如果实行分散的黄金周。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了。

其次,在黄金周假期的设计上要树立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假日旅游是休闲经济的龙头产业,也是最为人性化、个性化的经济形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回归自然、观光览胜、寻幽访古、探奇历险的情趣也不断高涨。公共长假要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就必须尊重人、关爱人,以人为核心目的,把人的价值最大化,保证人们在假日期间享受安全、舒适、愉悦、欢乐的休闲生活,避免继续出现以前游客“掏钱买罪受”的度假经历,杜绝让人们有“旅游一受难”的感受。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改变假日经济的现状,其实质应是着眼于人,着眼于人的体验生活过程,着眼于在这个体验过程中人的素质和价值的提升,着眼于文化传播和清新文化思想的形成,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理念的形成。”过去把人当做拉动内需的工具的立意必须坚决摒弃。

再次,注重公共假日的社会再生产功能,让每一个长假都发挥出应有的展示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直接地看,节日文化通常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之精粹的集中展示。间接地看,现代国家的节假日体系是反映一个国家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状态的风向标。”现在几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已经进入我国的公共假日体系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如果再把民俗节日设置为长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长假既是一个很好的休息娱乐、享受生活的机会,也是回归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传统习俗对于人们过一个内涵充实、丰富多彩的节日具有引导作用。传统习俗的展现和体验有助于延续我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当然,国家也应鼓励传统节日与现代观念的融合,同时注重发挥现代节日所表达的思想理念,让节日文化具备开放的、而向未来的当代品格。

最后,国家要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带薪休假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执行的、成熟的休假制度,美国每人每年可以休假16天,英国是28天,法国是37天,德国是35天,意大利是42天。各国规定的休假天数不同,但都是职工的基本人权,任何人都不得剥夺。我国实行依据工作年限有差别的年休假制度,《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O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可是,这个条例公布两年多来,网上调查显示执行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不少人仍没有享受到年休假的权利。今后必须加大督察力度,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当带薪休假制度普遍实施以后,分散休假的灵活便利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真正的休闲享受,会让黄金周假期相形见绌,黄金周假期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不便之处也会成为大家的共识,那时才可以逐步取消黄金周假期。

我国公共假日体系还在变化之中,如何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假日制度的经验,创造出一套适应我国基本国情、有利于我国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传承、具有人文关怀、面向休闲经济时代的假日制度,还需要做大量的讨论和研究。当然,将来任何一种公共假日改革方案都应该建立在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全面落实的基础上,否则很多问题都将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一。

注释:

1 “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的提法最早见于1966年1月18日《文汇报》第2版。

2 春节长假虽然也被有的人称做黄金周假期,但由于它的历史久远、民俗内涵丰富,与“五一”、“十一”两个旅游黄金周不具同质性,研究者一般不把它与后二者相提并论,本文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刘魁立,文化内涵:传统节日的灵魂[A].节目文化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142.

[3]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2):8—12.

[4]高丙中,节日传承与假日制度中的国家角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35—39.

[5]陈来成,休闲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6]高丙中文化自觉与民族国家的时间管理[A].节日文化论文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2.

推荐访问:导向 假日 选择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