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目的论视角下越剧剧名英译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6-07 19:56:01  浏览次数:

zoޛ)j馟i'͹]4Mvm5^4]tiv]v]^6]v]6]^׆对照出版物还没有。而越剧剧名是全剧的精髓及高度概括,在对外宣传越剧过程中,对越剧剧名进行介绍也就成了关键之举。由于英语国家的越剧爱好者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越剧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越剧剧名,因此更好地翻译越剧剧名显得十分重要。当前越剧剧目名的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译文不统一,词不达意,不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译文冗长累赘等(凌来芳,2015)。笔者认为,戏剧剧名英译的质量影响着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虽然前人已经做过了对于越剧翻译的相关研究,但是还存在一定欠缺。因此,为了促进越剧的传播,其外宣翻译等方面还有许多艰巨的任务,而其剧目名的英译是任务之一且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目的翻译论为基础,选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對越剧剧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威密尔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威密尔认为翻译目的决定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他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创造性,但又要忠实于原作的意图,本质就在于对翻译文本目的的把握。目的论翻译理论以功能目的为准则,通过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翻译,明确提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要同时解决语言和文化的问题(陶友兰,2006)。翻译目的论弥补了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戏剧翻译作为一种翻译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人际交互活动。对于戏剧翻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舞台的需求还要考虑到观众的文化期待视阈和其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程度(胡月明,2014)。因此,在戏剧翻译过程中更多地需要涉及到一些非语言因素(演员的服饰、风格、外表等),戏剧翻译不仅需要达成读者能读懂译文的要求,还要考虑其可表演性。因此,在目的翻译论中戏剧翻译的评价标准是其达到翻译目的的充分性,从而对应于越剧剧目名翻译,也要充分考虑其在表达过程中给受众理解的充分性。

二、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研究每一位受试者对于越剧剧目名的英译文本反馈情况,以回答以下问题:

(1)对应越剧剧目名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哪一种翻译策略下的英译文本更能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2)对于分别以人名、主要剧情以及以物件或线索为剧名的不同类型的越剧剧目名,翻译策略的选择是否不同?

(3)如果不同类型的越剧剧目名翻译策略有所不同,其不同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受试者信息:宁波大学留学生,54人,来自英语使用国家,无汉语基础,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以及印度。

3.问卷设计:问卷共15题,按照人名,剧情,主要物件及线索分成三类,笔者设计三个选项,选项为对应一部越剧的剧名的不同翻译(包含直译意译及补充注释),让被试者选出能让其预测到越剧内容的最好翻译版本。

4.问卷统计:总共发放问卷54份,回收54份,无效问卷0份。

三、数据分析

基于越剧剧名的不同取名方式,笔者将调查问卷中的15个剧目名分成三类:一、以人名为剧名(梁山伯与祝英台,九斤姑娘,何文秀,玉堂春,孔乙己);二:以主要剧情为剧名(狸猫换太子,孔雀东南飞,三看御妹,五女拜寿,打金枝);三:以物件或线索为剧名(珍珠塔,血手印,沉香扇,玉蜻蜓,碧玉簪)。

图一是以人名为剧名的越剧剧目调查数据图。通过图一可见,对于以人名为名的越剧剧名,更多人会选择意译的英译手法。如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其题名意译的受众认可率达到65%,再如越剧《玉堂春》,其剧名意译的受众认可度也达到了59.8%。相对于《玉堂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播度更广,但是两者在英译过程中,受众却同样地在较大程度上接受意译。对应于直接的人名直译,把全文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将主题思想表达出来的意译,其内容更直观且明了,弥补了直接以人名为题从而造成外国观众困惑迷茫的不足。而补充注释的选项的接受程度虽低于意译,但对比起直译,却更胜一筹。可见在此类越剧剧名中增加注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剧中内容。总体而言,对应于以人名为剧名的越剧剧目名翻译,意译的翻译策略在较大程度上能够为目的语观众接受,其次为补充注释的翻译策略。

图二是以主要剧情为剧名的越剧剧名调查数据图。通过图二可见,在五部越剧英译选项的选择中,较多读者的选择集中于意译,选择率均在50%左右,但同时,从图中可见,越剧《孔雀东南飞》的注释的英译手法的受众认可率达到了31%,越剧《打金枝》的直译的英译手法的受众认可率达到了33%。可见,剧名意译的翻译手段还是很大程度地受外国观众认可。但较之于图一,直译与注释受认可的程度有了较大提升。以主要剧情为剧名,其本身便涵盖了该越剧有代表性的表现内容,从而在直观度上超过了以人名为剧名的剧目名,从而直译的翻译策略在此处能够为外国读者接受。补充注释的翻译与直译的受众选择度不相上下。可见对应于以主要剧情为题的剧目名,直译、意译以及注释的翻译方法各持其优势,均对外国读者的理解有帮助。

总而言之,对应于以主要剧情为剧名的越剧剧目名的英译,意译的翻译策略为大多数观众接受,直译与注释虽逊色于意译,但也为较多人认可。由此可见,虽然通过意译技巧将剧名归化处理更能获得受访者的认可,但我们同样可以运用直译,补充注释等方式进行此类越剧剧名翻译。

图三是以事物或线索为剧名的越剧剧名调查统计图。通过图三可见,直译的英译手法在此类型越剧的剧名英译中获得了较高的受众认可度:越剧《珍珠塔》的剧名直译的选择率达66.7%,越剧《沉香扇》的剧名直译选择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38.1%。较之图一图二,直译的翻译手法在此类剧名翻译中的观众认可度占据了上风。剧名中的事物或线索在整部剧中很大程度上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或是作为事件发展的中心点,使剧情与想要表现出的意义相辅相成。而此处,补充注释的翻译手法处于了劣势,意译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在剧名翻译中占据上风。总而言之,以事物或线索为剧名的越剧剧目名英译更推崇直译的翻译手法,其次为意译,而补充注释在该类型剧名的翻译中则较少地受到观众认可。

四、结语

总体而言,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式,笔者发现对应于不同类型的越剧剧目名其相应的受大众认可的翻译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以人名为名的越剧剧目名的英译受众认可更倾向于意译;对以主要剧情为名的越剧剧目名的英译则意译领先,但直译,注释也较受认可;对以事物或线索为名的越剧剧目名的英译,受众则更为认可直译的翻译策略。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看,翻译需要达到其充分性就需要具备可读性与可理解性。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应于不同类型的剧目名即显示了英译策略的多样化,也表明了剧目名英译不能以偏概全,不同类别针对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更好的英译效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精读剧目内容。剧名是对一部越剧的高度精炼概括,但在翻译剧名时不能直接看题就译,而应该在全面精读并充分掌握全剧内容之后,再进行充分的阐释,从而译出最为恰当的目标语剧名。

第二,把握翻译策略。从本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可得出不同类型的越剧剧目名所适用的翻译手段也不同,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遵循单一的一种翻译策略,而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一个剧名使用最能突出其文化内涵的翻译方式。

第三,重视文化传递。越剧剧名中蕴含的“越文化”带着当地文化特色,而翻译的目的是将一种文化转化为目的语使用者可接受并理解的相对应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力求翻译的充分性,准确性与可读性,使得翻译成果达成文化传递的目标。

总之,当前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仍面临着一些翻译障碍。从实证研究方法我们可得出越剧剧目名的英译应当遵循翻译目的论,译者针对不同类型的越剧剧名也应适当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说明使用恰当的翻译手段更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传递,在与受众的良好互动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跨文化传播,实现戏曲文化在不同地区的通达(桑颖颖,2015)。

参考文献:

[1]曹广涛.传统戏曲英译的翻译规范刍议[J].译林(学术版),2011(Z1):141-152.

[2]顾秀丽.中国传统戏曲越剧英译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223-226.

[3]胡月明.从目的论角度看戏剧翻译的可表演性及翻译策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

[4]劉璐.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D].上海戏剧学院,2012.

[5]凌来芳.越剧跨文化传播中外宣翻译的若干思考[J].海外英语,2015,(17):109-110.

[6]孟伟根.戏剧翻译研究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06):46-52.

[7]聂燕燕.我国五大戏曲英译及其研究回顾与展望[J].海外英语,2013,(21):174-176.

[8]桑颖颖.中国戏曲的翻译和海外传播策略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9]陶友兰.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汉英翻译教材建设[J].外语界,2006,(05):33-40.

[10]徐冉.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1]周琰.从目的论角度看京剧《凤还巢》英译本[D].北京林业大学,2011.

[12]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06):10-16.

推荐访问:目的论 越剧 视角 实证研究 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