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剧越剧发展的借鉴意义
时间:2022-06-08 08:21:02 浏览次数:次
摘要:说起地方戏剧,首先想到传承,传承就是对即将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以免失传。越剧同样作为地方戏剧,近一百年来,越剧从一个小县城的地方戏剧,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亦是“全国第二大剧种”。 近年来越剧走出国门,到美国、法国等国出访演出,在G20峰会上《美丽的爱情传说》表演更是得到国内外的认可。纵观越剧的发展过程,它在人才培养,不断创新,打破地域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借鉴。
关键词:地方戏剧 越剧 借鉴
一、地方戏剧现状
大多数地方戏剧剧种正在逐步衰败。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360多个,到了今天,全国除了约60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外,其他多数剧种已实际消亡或濒临消亡。如安徽省从地方戏曲剧种的27个锐减至目前的7个,山西省从地方戏曲剧种52个锐减至目前28个,庐剧更是从曾有27个剧团锐减至目前2个。地方戏剧衰败主要因市场变化、人才断层、缺少创新等三个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原因引起:
(一)市场变化。过去,地方戏曲在当地就有很好的市场。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大众娱乐的多元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外来人群对充满异乡文化、语言难懂的地方戏剧很难有兴趣;并且许多当地人也认同现代文化和现代艺术,尤其是年轻人大多钟情于时尚,节奏缓慢的地方戏曲只成了少数老年人的爱好,市场变得越来越萎缩。2015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而以地方戏剧为主的农村演出收入22.32亿元,只占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的5%。其中还包括政府补贴3.69亿元。
(二)人才断层。大部分地方戏曲随着市场的萎缩,导致地方戏曲工作者收入低,生存困难;另一方面戏曲需要下苦功夫,难度高,耗时长,令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导致电视、电影演艺趋之若鹜,地方戏曲少有问津。耳熟能详的名星成了电视电影、歌唱演员的天下。
(三)缺少创新。许多地方戏剧种类没有好的剧本,没有好演员,表现形式陈旧,使地方戏曲缺乏市场竞争力。新推出的地方戏剧很少听闻,而2015年我国全年共创作生产故事影片686部,电视剧438 部15320集。
二、越剧的发展
越剧发源于浙江省嵊州市,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搬上舞台,从表演形式上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按发展层面,笔者把越剧发展分为诞生阶段、走向都市阶段、走向国际阶段、产业化阶段。
(一)诞生阶段
越剧最早的表现形式为落地唱书。在清朝咸丰年间,嵊州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去站立人家门口“沿门唱书”, 并创造了四工合调。到同治年间,“沿门唱书”演唱逐渐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为“落地唱书”。随着唱书地域扩展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并存的时间段,在越剧史上通称“落地唱书”。
1906年春,嵊州唱書艺人应听众的要求,在于潜、余杭两地在几只稻桶合并铺上木板的简易台上说唱,一人担任一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同年清明,艺人在家乡甘霖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轰动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自此正式组成戏班。越剧剧种就这样在嵊州诞生了。
(二)走向都市阶段
上世纪40年代,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越剧演员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风,向优秀的兄弟剧种的表演形式借鉴,特别向话剧、昆曲汲取营养,完善了越剧的唱腔、表演艺术。让越剧形成了长于抒情,以唱为主,优美动听,声腔清悠婉丽,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越剧十三个流派,建立了编导制。被誉为“越剧皇后”的姚水娟在上海站稳脚跟后,便通过变革剧目来进行越剧改革,当时就出现了新编“适合时代性”的古装戏,还有尝试编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啼笑因缘》等。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越剧从嵊州经绍兴、宁波、杭州到上海,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地方戏曲。从这以后“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走向国际阶段
2009年,由著名茅剧导演郭小男执导、茅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携“小百花”献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茅剧经典被搬上银幕。2010年11月15日晚,法囯阿腊斯大剧院内座无虚席,由中国戏曲梅花奖的7朵“梅花”吴凤花、陈飞、李敏、吴素英、陈雪萍、谢群英、郑曼莉等担纲主演。越剧明星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座16世纪的古老剧场上演。法国北部的文化古城首次迎来了被誉为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囯经典爱情戏,是越剧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先后出访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日本、新加坡、泰国,并多次赴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献艺。该团靠市场不靠政府的运作,成为新时期越剧和戏曲团体的一个成功样板,其优化组合、不断创新、敬业奉献、精诚合作的“小百花精神”,也让越剧真正走向了国际。
(四)产业化阶段
2016年8月,随着嵊州市人民政府、浙江蓝城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绿城理想小镇建设有限公司三方《嵊州市越剧小镇合作开发框架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越剧产业化进程的开始。越剧小镇就是以越剧为内涵的产业链。小镇建设以女子越剧诞生地嵊州市甘霖镇施家岙村3.68平方公里为核心,坚持“越剧为魂、旅游为基、农业为根”的原则,按照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把越剧小镇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戏剧艺术交流体验的新乐园、文化产业创业创新的新平台、文化旅游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越剧小镇建设就是通过越剧把生活、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内容涵盖整个越剧小镇,小镇的东西南北都布局一定规模的戏剧文化设施。有博物馆、经典剧场、水乡剧场、音乐剧场等主体建筑,大师工坊、小戏台遍布在小镇各区域。二是文化活动设计构思处于高端,围绕打造中国戏曲第一镇目标,将引进古今中外经典戏曲剧目,内容包括经典的越剧、地方剧种、元杂剧、莎士比亚戏剧等。三是文化产业十分丰富,除了文化旅游中的戏剧文化体验、艺术村、民宿、文化商业外。还包括演艺人才真培养、编剧、道具制作、演出等戏剧产出的全过程。
三、越剧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人才发掘培养
综观越剧的发展,各个阶段都有一群为越剧发展奉献的人。袁雪芬等老一代演员,越剧十三流派的创始人,著名茅剧导演郭小男,茅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等,都在不同阶段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戏剧发展中的剧本、导演、演员三个要素都是一个人才发挥才能的过程。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四百多年来仍兴盛不衰,也印证了人在戏剧发展中决定性的作用,越剧诞生地戏迷角的建立,越剧艺校的开設,大师工作室的设立,都是贯彻了人才发掘培养的原则。
(二)不断的创新
博采众长。越剧能从一个小县城的“的笃班”“小歌班”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在上海这个国际都市有大批忠实的观众,就是因为博采众长,顺应了市民文化。越剧袁派创始人袁雪芬曾提到,“越剧寻求两个奶娘,一个是昆曲、一个是话剧。一个是代表了传统的、古典的;一个代表了西方的、现代的。”越剧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结合本剧种的具体状况,不拘一格,揉合古今中外戏剧的长处。越剧向草根的网络文学和影视剧汲取营养也有所尝试。此前,由电视剧《甄嬛传》改编的越剧《甄嬛》就曾在宁波演出,反响强烈。从《甄嬛》到《步步惊心》,近年来越剧“逆生长”的作品频频出现。在G20峰会上由《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的《美丽的爱情传说》,将越剧与戏、曲、舞、歌等多种艺术形态表演,为越剧创新作了很好的诠释。日本宝塚歌剧团也正是“以歌舞伎为基础,引进西洋歌剧和舞蹈,创立全新的国民戏剧”的创新建团方针。让它最终走出的一条民族戏剧成功的革新之路,同时,日本艺妓文化的发展也与当地不断的创新、尝试、推广有着紧密不分的关系。
形式多样。从唱书方式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演变;从表演形式上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从越剧十三个流派的形成;或者考虑从体验越剧、音乐越剧、滑稽越剧、相声越剧等的尝试。都体现出不断创新的精神。越剧发展中一些新型表演元素的融入充实自身表演,拓宽了越剧的表演层面,为越剧表演注入了新鲜血液。越剧表演上传统特色与多种艺术元素的兼容并蓄,使越剧赢得了更广层面的受众群体。
注重原创。与京剧和其他许多地方戏相比,越剧很少移植而更重原创。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便是《红楼梦》,这部由徐进改编、徐玉兰和王文娟主演的剧目,被誉为“使越剧名副其实地走向全国的一面旗帜”,它不仅使古典文学名著在赏心悦目中得到普及,更是使越剧艺术超越时空的限制而广为流传。而由茅威涛主演的《西厢记》在“古典名著现代化”的尝试,则赋予了越剧时代的新风貌。更重要的是,这部《西厢记》成了茅威涛的代表作,“戏人互捧”的效果也相当明显。
所以,创新是地方戏剧发展的必要手段,如果一个戏曲剧种都渴求在非遗的系统保护下高枕无忧,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观众只能是越演越少,也只能是政策体制保护下的勉强传承。
(三)打破地方戏剧的地域性
地方戏剧的地域性限制,是地方戏剧观众越来越少,影响发展的最大障碍。而越剧的发展也是在不断打破地域性限制才得以发展。从田头说唱到走台书,从沿门唱书到都市演唱,从国内到国际演出。也可以说越剧从一个嵊州地方戏剧、浙江地方戏剧、中国地方戏剧的提升过程。当然打破地域性的限制可以是戏剧走出去,也可以是观众引进来。戏剧走出去当然是好,但总有为人锦上添花的感觉。而越剧产业化阶段,就是要把世界各地观众吸引过来。越剧小镇经典剧院、水上舞台、音乐剧院、博物馆、大师工作坊、产业园区等的建设思路,目的就是建立一个越剧发展的基地,引进国内外著名的剧种,为戏剧发展搭台,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戏剧小镇。小镇设计上既承载越剧的传承与发展职能,又具有旅游、休闲、戏剧欣赏的功能,集典雅、乡土、时尚于一体,多角度吸引各种层次的观众,为越剧的下一个百年发展打下基础。
四、结语
通过对越剧发展的梳理,笔者认为,人才是地方戏剧发展的根本,创新是地方戏剧发展的手段,打破地域限制是地方戏剧发展的关键。地方戏剧要发展而不仅仅限于传承,就要从以上三方面着手,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在市场中验证发展强大。而地方戏剧人要做的,归纳一句就是有人去创新、去打破地域限制。
参考文献:
[1]应志良.中国越剧发展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申红玉.越剧“男腔”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3]刘佳智.越剧中的外国题材作品研究[D].北京:中国戏曲学院,2013年.
[4]俞美华.浅谈越剧服装的发展和趋向[J].戏文,2004,(04).
- 上一篇:试论西方大众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 下一篇:人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