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归化”与“异化”的理解和思考

时间:2022-06-08 08:35:03  浏览次数:

摘要:归化还是异化,这是翻译界争论了多年的两大翻译策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而大家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归化好还是异化好,或者归化为主还是异化为主。总体来说归化和异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也表达了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于语言的把握。在我看来异化不能算作能与归化抗衡的一极,它只是在归化无法顺利实施时的一种暂用手段,归化才是万古不变的策略,才是大势所趋。本文将针对几例异化定义做浅显的反驳,但是也要肯定异化在几个领域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归化 异化 存在的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223-02

翻译从起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无论是中国或是西方,翻译的历史相当悠久。但是翻译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形成一系列翻译理论还是近代才开始的,本文以下观点都是针对英译汉角度谈归化与异化。

根据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1]中提出来的对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一、归化

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一)對归化的理解

归化关键在于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必须到位,与作者建立起心灵沟通,真正了解作者意图,利用自己对译入语的理解优势,站在读者一边,给读者讲述作者的故事。

(二)对归化的态度

归化译法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这都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大众更快捷地读懂外国作品、文化等等,而不是不负责任地全部罗列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而且以汉语的角度看世界,更有利于强调汉语的主体地位。所以我对归化是完全赞同、支持的。

二、异化

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此观点的提出至今已二十多年,对此观点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它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一)对“异化”的理解

译者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前提下,对于许多汉语中没有的词语,无法找到对应的汉语表达,所以只能按照读音音译,因不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所以自己可能也不是很理解原作者意图,因此译文语言句式别扭,给读者造成了陌生难懂的感觉,久而久之读者习惯了外国作品的这种陌生感,还觉得有异域风情。之后人们觉得这种方法也不错,就形成了所谓的异化。

(二)对异化的态度

我认为不加思考的直译、异化,是不负责任的。译者倒是轻松了,原作者的思想却没有确切的表达,原作语言的美感荡然无存,深层含义无法展现,读者也没有体验到源语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且我认为所谓的异域风情并不是值得推崇赞扬的,对于我们的异域,其实是另一种文化的日常,源语作者只是用自己文化的视角,用最明白通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可没有考虑自己的作品要有“异域风情”,而且这种异域风情的想法可能是对源语文化的误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一直抱着“外国人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的这种想法,这样并不利于文化和谐。异化译法受到译入语文化价值观的民族偏离主义压力,注意到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体验外国人的阅读感受。(连淑能,2006:13)[2]我觉得其中“体验外国人的阅读感受”表达不当,我想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体验外国人在阅读其本国语言作品时那种自然的感受,但是“异化”后的作品对于译入语读者而言,只有陌生的词句,只有不知所云的感觉,是无法体验到源语的美感的。“体验外国人的阅读感受”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让读者毫无障碍地陷入作者的思维,感受作品的情节、语言,得到享受和感悟。

三、举例说明归化的重要性和异化的不可取

老师说过,你的世界就在你的语言当中,有的英语句子无法用汉语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理解,这时如果直译表层意思,会让读者无法理解。这时候要用到“视角转换”[3]思维,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这些特殊语料包括句法的特殊、词法的特殊。

(一)句法的特殊句

i couldnt agree more

直译:我不能同意更多了。

意译:我百分之百同意。

稍微拐个弯,加一分思考,就能让人瞬间理解。说到底归化与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

下边这个例子有些难度:

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

直译:了解自己孩子的父亲是聪明的父亲。

意译:再聪明的父亲也未必了解自己的孩子。

两个译文侧重点不同,乍一看好像是两个相反的意思,第一个译文没译出原语想表达的意思。

这些我们不熟悉的句子,用普通的语法知识理解会导致语不达意,译不出深层含义。所以对于这种特殊翻译,我们要用归化的思维。

(二)词法的特殊句

very一词不仅是形容词“非常的”,还有“真正的”“恰好的”等意,根据句意还有“完全的,绝对的”“甚至于”等意。如果遇到very就是“非常”,那么会让人笑掉大牙,我们要学会在一个词的多重意思当中选择正确的含义。

ill go this very minute.

直译:我会去这里几分钟。

意译:我马上就走。

这里的very是“恰好的”。this very minute “恰好这一分钟”,就是“马上”。

可见,直译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错误的。

再比如说Brexit,我们知道是England exit的结合词,直译就是“英国出去”,但是我们理解其意就知道是英国要从欧盟退出,所以译成“脱欧”就完全达义,不加英国我们也知道这是特指的英国,这是归化。

四、关于归化与异化的联想

影视剧翻译和配音可能是两个概念。

(一)关于字幕

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越来越趋近于生活用语,也充斥着许多网络热词,考虑到这部剧的收看对象,我觉得字幕的翻译非常高超,能做到不落下任何信息,而且还擅于用最通俗的、最地道的表达让观众瞬间get到笑点。这就是归化的功劳。

(二)关于配音

影视剧的配音真的是千篇一律,任何电视剧你不用看画面,只要一听配音就知道是美剧、韩剧、港剧还是台湾剧,有一个声音是主角专用,有的是配角专用,有的是反派或者腹黑专用,所以一听声音就知道这部剧什么风格,故事大概走向,看个开头就知道结局!一点都没有看下去的欲望。我不知道对于那些外语片为什么要配上固定形式的配音,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异域风情?所谓的异化?

(三)关于电影名字

首先对于外译中的电影,基本上现在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就是在翻译时为吸引眼球,会把原电影名字里没有的东西都翻译出来,甚至打破原意,根据电影内容重新起一个名字。比如说前阶段非常流行的一部电影,中文翻译成《荒野猎人》,而英文原版却是The Revenant ,其本意是“归来的亡魂”,如果直译成《亡魂归来》,对于观众可能会造成误解,以为这是惊悚片,然后避而远之。而《荒野猎人》相比较就更有吸引力,先在脑海中设定一个冰天雪地的荒野大背景,设想主人公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发生的故事,也许这样翻译更能突出电影的内容特点,让观众对电影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此决定是不是要看这部电影。我觉得这个翻译就结合了归化和意译两种翻译策略,完美地消化了兩种翻译策略,而且兼顾其电影商业利益,可谓电影英译汉的典范。再举一例汉译英的电影《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是根据字面意义翻译的,我们中国人都知道“卧虎藏龙”是个成语,意思是“一个地方有许多深藏不露的人才”,但是这个翻译放弃了片名隐藏的含义,直接译出表面字意。但我认为这也同样达到了宣传效果,给人猜测遐想的空间。其实这也是语言造成的,汉语本身一字多意,在表达同样内容时往往可以更简洁,所以一个合格的译者更要具备坚实的汉语功底。

五、异化的存在价值

好像通篇都在批评异化,我不是在站帮派,只是提出一些对异化的异议,对于一些新的外来词,找不到原原本本对应的汉语表达,我们也要作出适当的异化。而且在汉译英时,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要把一些中国特色的词语译成英语,不可避免地要异化,这也是我们传播中华文化的必要手段。

关于异化方法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应用呈现出一种有趣的现象。学过一些英语的人会用英汉结合的方法创造出一些中式英语,而且还被大家广泛使用,津津乐道。比如说,词语“zhuangbility”“niubility”,句子“you can you up” “no zuo no die”等。同时它们也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广泛流传。我想这是异化在生活中的优势体现。

(一)时政词汇的汉译英

时政词汇用于不同场合,所指内涵也不同,因此汉译英时也不能一成不变,关键是要领略这些词汇的核心意义,才能使译文更地道,更易于外国人接受。

例如:“小康”一词特别有中国特色,有时候我们可以直接译成well-off, XiaoKang,但是如果是“使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就可以说“meet their basic need for food shelter and clothing.”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的还是向译入语的归化,优先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感受。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在这个基础上让中国特色词汇保留神秘感,让读者有了解的欲望。

感受:李运兴教授在《英汉语篇翻译》[3]一书中说,“作为译者,必须意识到译文总是以原文为依据的。译文的构建不同于文章的写作,不能按自己的意志随意发挥。当然,译者也是可以有自己的风格的,但译文的风格必须顺应原文,不能突破原文而自立一套,喧宾夺主。至于用译文的文笔掩饰对原文理解的不足,那就更不可取了。”所以所谓归化、意译都要有一个度,不能想当然,译出来的东西都要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汉语重意合,结构较松散,句子主要靠顺理成章的意念铺排,形式特征不像英语那样明显,因此英译汉时译者要顺应汉语英文特点,译文的建构要突出一个“变”字。词类要变通,句子结构也常常需要加以变化、重组。这样译文语篇才能为读者所接受,达到其交际目的。逐字死译,常常是造成所谓翻译腔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李运兴教授的观点。衡量一篇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也是,没有翻译腔,行文自然地将作者意图娓娓道来,这也是一名合格译员最基本的素养。

归化与异化之争还会继续下去,我对它们的了解又深入一步,今后的翻译实践过程中,我会坚持自己的理解和原则,也会虚心听取有道理的见解,更新观念。

参考文献:

[1]劳伦斯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成云,闫红梅.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3]黄国芳,陆晓蓉,韩家权.语言文化翻译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杨国栋

推荐访问:归化 异化 理解 思考